1、2020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 译疑难的句子。 2 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 简洁精炼的笔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领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曹刿和鲁庄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 1.能熟练地翻译课文,并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 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 简洁精炼的笔法。 一课
2、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导入: 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 层出不穷, 从创作 孙子兵法 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 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 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 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 百姓,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长勺之战; 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展现智慧的风范。他 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他就是曹刿。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
3、交流: 1.了解左传 。 2.简介背景: 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 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 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 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 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 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 684 年) ,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 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 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初读文本,整体
4、感知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2.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 一人评。 )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及正音。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 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间、帛、孚、勺、辙、靡”等。 虚词停顿要鲜明。 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生字生词字音详见“课前预习”中的“字词集萃” ) 3.学生齐读课文, 然后用一
5、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或复述课文 大意。 明确概括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 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并论述了战前的准备和取胜的原因,反映了 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 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 仗的地点一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一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 军的时机一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 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学生个体
6、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向注释、 工具书、同学或老师解难。 )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合作关系,形 成共学优势,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然后小组间或自己把疑 难的问题提出来,全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4.文言字词归类: 重点字词归类详见“课前预习”中的“字词 集萃” ) 五、演课本剧,再现形象五、演课本剧,再现形象 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再现人物,解析疑难问题。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 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 本剧。 (另
7、外学生推荐了一名女同学扮演同乡人。 )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 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 就开始演。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六、品读课文,探究内容六、品读课文,探究内容 1.学生自主朗读第一段,探究如下问题。 (1)曹刿的身份怎样? 明确: 从 “其乡人曰” 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 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 “位卑未敢忘忧国”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 ,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 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
8、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 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 “肉食者” ,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 大夫以上官员,一般“肉食者” ,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 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 质。 (4)对于战前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 ;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 注意: “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
9、用, “保佑”的意思; “可以”应 译为“可以凭借” 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 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 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本段末句“战则请从” ,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 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人下 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小结:第 1 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 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2.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探究如下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
10、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为共乘一车, “乘”读 chn;为另给一车相随, “乘”读 shn。课文从“乘”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 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 “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在鲁国境内,地理 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 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 就急于出战,曹刿阻止了他( “公将鼓之” ; “鼓” ,名词作动词, “击 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 “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 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
11、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 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 使 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 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部分,为下文“论战”打下伏 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 得战争胜利。 3.学生听老师朗读第三段,探究如下问题。 (1)鲁国获胜后( “既克” ) , “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 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 “齐人三鼓”( “彼竭” ) 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12、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 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 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看到敌人“辙乱” “旗 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可见曹刿考虑 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 利。 (2)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七、研读课文,突破难点七、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师:小组讨论:本文最主要的人物有哪些?揣摩人主要物 形象 I: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具体情况而定,只要不离谱应予以肯定。 ) 最后总结。 明确:(1) 曹刿: 课文集中
13、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 “远谋” 。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 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 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 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 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 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 知而不耻下问。 2.师:同学们跳读课文,揣摩对比衬托手法。 用
14、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 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 谋远虑。 3.师:同学们浏览课文,揣摩文章详略。 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 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 ,着眼于曹刿“远谋”来写。曹刿论战前 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 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而对于作 战的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 “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八、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八、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 “黯淡了刀
15、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但是,历史的天空中 依然闪烁星辰,不免让我们频频回顾,学习了曹刿论战 ,你是如 何评价他们呢?请以“我喜欢曹刿,因为。 ” “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因为。 ”的句 式来谈。 示例: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 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喜欢曹刿沉稳谨慎的性格,因为他不急于追逐齐军,而是通过 实地观察,再作决断,最终大获全胜。 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任,因为他打破了以地位、职位用人的法 则,只要谁有才,就用谁。 我不喜欢鲁庄公对军事的一无所知, 我也不喜欢他不知道取信于 民的闭塞狭隘,作为一代君主,不说样样精通,但
16、是应该比较全面或 略知一二。 九、课堂作业九、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2. 把本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汇总,并写出其古今意义。 1.这堂课我遵循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即心理特征, 遵 循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律,由激趣入题、朗读开路到自译文言、 同学探讨、老师点拨,又由演课本剧来再现形象到品读课文,分析课 文,突破难点,拓展延伸,既符合新课标三维目标,又呈现了不少亮 点。 在这一课时里,我也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 。问题本应学生 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 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 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 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 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 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 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綞百炼,不断 提高的。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 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 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