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335267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 (1)来源: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 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1)

2、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 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

3、 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 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

4、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真正的哲 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 思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 8马克思主人哲学 (1)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 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物质决定

5、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或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映像结果)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也称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 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6、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10运动和静止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务、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静止:事物在某一阶段和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是有 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7、、 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规律的内涵 (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规律。 (3)启示(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 认识论 12实践的内涵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变为现实的 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8、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 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13认识的内涵 (1)认识的含义: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有对错之分。 (2)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差异性,上升性,前进性等-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符合客观),是正确的认识。 (4)真理的特征: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

9、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的历史条件。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对立而存在,相伴随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矛盾观;本质与要求:辩证否定观) 1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辩证法:思辩和实证,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2)形而上学:

10、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6联系观的内涵(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 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

11、系。 多样性: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 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关健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重视局部作用(搞 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4)掌握

12、系统优化的方法: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要求(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个部分,优化组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7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理事物的过程)。(2)发展 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要求(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然战胜旧

13、 事物;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们才会对它认可,旧事物的抵抗和扼杀,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个 曲折的过程。 要求(启发):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 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4)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要求(启发):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当量变达到条件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质

14、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8矛盾观的内涵(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斗争性(对立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要求(方法论):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特点) 普遍性:即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过程的始终,即时 时有矛盾。 要求(方法论):承认

15、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即个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 段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分析事物时,要看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分析不同矛盾时要把握重点(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分析同一

16、矛盾时要抓住主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要求(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作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健。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19辩证法否定观(创新意识)的内涵(辩证法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要求) (1)辩证的否定(创新意识):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 (2)作用: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阶段性,如新事物

17、代替旧事物); 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连续性,如新事物与旧事物); (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4)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实事 求是)。 (5)创新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 24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18、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二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 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会先(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关系 生产力: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是生产方式中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包括劳动者(经验、技能)、 劳动资料(工具、手段)、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19、,是生产方式中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包括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公、私)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者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 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 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和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经济基础: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总过程中的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20、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 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二者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革,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 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 善,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反之则起束缚和阻碍作用。 25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1、要求(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26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社会价值:真正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个人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承认。 (2)价值观: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 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

22、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基本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最 高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是实 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除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人生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 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精品资料)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