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 主探究的习惯。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岩石岩石 树木的年轮树木的年轮 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 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 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 的科普作家”。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既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 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 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 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踪迹。 文题解读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 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 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 欲望与阅读兴趣。 读清字音读清字音 腐腐 蚀蚀( ) 浑浑 浊浊( ) 山山 麓麓( ) 刨刨 刮(刮( ) 海海枯枯石
3、烂(石烂( ) 楔楔形文字(形文字( ) 粗粗 糙糙( ) shshzhuzhu ll kkxixi coco bobo 解释词义解释词义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 功用的部件。 烘烤:文中指阳光照射使岩石变热。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解释词义解释词义 砂砾:沙和碎石。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 时间。 文章梳理文章梳理 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
4、内容。 解析: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讲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5):讲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层(26-29):介绍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历史。 第三部分(30、31):写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1、分析文章标题“时间的 脚印”的作用。 解析:本文标题用形象的说 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 象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2、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解析: 引用诗
5、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 文,引出说明对象; 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 的说服力;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解析: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 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 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 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 “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
6、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段内容行 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1、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 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 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2、文章第12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 了冰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 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 破坏作用之大。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3、阅读第714段,说说哪些 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7、解析: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 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 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 为因素等。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4、分析文章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 的岩石。”中的“大约”能否删去? 解析:“大约”一词不能删去,删去“大约”就表示确切的时间,与事实不符, “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5、赏析文章第19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 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岩石比作书页,并用“躺”来表现
8、岩石的 状态,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6、分析文章第28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 达效果。 解析:第28段中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 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 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1、赏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解析: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 意义不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 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 地下的宝藏。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 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会不会喧宾夺主
9、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解析: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 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 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 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更具体、更全面、更 科学。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举例说明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本文 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 远的地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 一
10、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等。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 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进行说明? 解析: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由设问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内容。接着作者又用设问句“岩石是 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倒数第二段对上文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 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最后一段总结 全文,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即增
11、加知识,找寻地下的 宝藏。 本文主旨本文主旨 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 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 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 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 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 文本特色文本特色 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 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 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 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 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 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文本特色文本特色 2、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准确精练。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 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 的作用”,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 表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 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 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另外,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 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