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第 3 课时课时 切线长定理切线长定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切线长的概念 2掌握切线长定理,初步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3学会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导出及其证明和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一)情景引入 老师买了一个新锅,想给它配个锅盖,需要测量锅盖的直径,而老师家只有一 把长 20cm 的直尺,根本不够长,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 数学知识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 (1)画一画 1.如何过O 外一点 P 画出O 的切线? 2.这样的切线能画出几条? 学生回答:从圆外一点可以做圆的两条切线 切线长定义: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 到圆的切线长 (2)比一比)比一比 你能说出切线长和切线的关系? 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可以度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切线长定义, 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把它们识别出来, 2 同时能理解切线长与切线的关系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1)议一议)议一议 思考:已知O
3、切线 PA,PB,A,B 为切点,你能发现 PA 与 PB 有什么关 系?你还发现APO 与BPO 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PAPB,APOBPO. (2)证一证(展示学生证明过程)证一证(展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PA,PB与O相切,点A,B是切点, OAPA,OBPB 即OAPOBP90, OAOB,OPOP, RtAOPRtBOP(HL) PAPB,OPAOPB (3)说一说)说一说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 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几何语言几何语言: PA,PB分别切O于A,B,PAPB,OP平分APB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证明定理
4、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 然” (三)(三)小试身手小试身手 1、如图,PA,PB切圆于A,B两点,APB 50,连结PO,则有1度,2度, AOB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切线长定理的运用。 (四)新知应用(四)新知应用 3 例 ABC的内部圆O与BC、CA、AB分 别相切于点D、E、F,且AB13,BC14,CA 9,求AF、BD、CE的长 解:设AFx,则AEx CECDACAE9x, BFBDABAF13x 由BDCDBC,可得 (13x)(9x)14,解得x4 AF4,BD9,CE5 方法小结:关键是熟练运用切线长定理,将相等线段转化集中到某条边
5、上, 从而建立方程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巩固切线长定理的运用,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示自我(五)展示自我 1、如图所示PA、PB、CD分别切O于A、B、E,点 D在PA上,点C在PB上如果PA7cm,PCD的周 长为 2、解决问题 首先把锅平放到墙根,锅边刚好靠到两墙,用直尺紧贴墙面 量得PA的长,即可求出锅盖的直径,请你利用右图,运用今天 学习的知识说明他这样做的道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从中获得获取 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评价教学的效果 (六)(六)畅畅谈收获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你有什
6、么收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把知识纳入系统,便于学生存储、提 A B O P 4 取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七)课后作业: 课本P101 习题 242 1、必做:第 3、6 题; 2、选做:第 11 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课外作业分层次,针对各类学生进行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定义 2、切线长定理 几何语言几何语言: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OP平分APB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切线长定理是切线内容的延续, 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切线长定理的教 学: (1)注意数形结合教学,并设计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切线长 定理。在切线长定理归纳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归纳能力,教师 不要急于给出提示。 (2)不管学习如何紧张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并说出自 己的观点,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强化。 (3)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并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以优补劣”。 (4)利用练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全面的 书写或不规范的书写格式。 本课设计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和 深化知识,通过例题的学习与练习的评价,同学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