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挑战。众所周知,一堂课是 有时间限制的,所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几个甚至一个。单篇课文的容量有限, 和课堂教学的时长及授课方式都相匹配,比较容易讲透。而整本书则内容 宏富,课堂教学中试图做到面面俱到绝无可能。想要以一堂课撬动整本书, 就必须要找到可以带动“面”的几个“点”。而要想带动“面”,前提又 是师生对整本书的内容非常熟悉。 所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首先要落在“读”上。读是出发点,也是 归结点。其次还要落在“整”上。整本书的教学是一个系列,一堂课是否 有效,需要放在整个教学序列中去考察。此外,一堂课是不是有“整”的
2、 意识也很重要,不能纠缠于具体问题,要抓大放小,最好能在读透全书的 基础上有所生发。 按教材规定,乡土中国的单元学习任务如下: (1)抓住核心概念, 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3)关注“问题”, 学以致用;(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为了落实这些任务,笔者设计了整个单元 8 课时的学习流程:原著理 解(第 16 课时)理论应用(第 7 课时)扩展研究(第 8 课时)。 原著理解部分,预先在暑假作业中布置阅读并写读后感,开学后又布 置再次阅读。第 12 课时,介绍费孝通其人其书,读序和后记, 示范解读其中一节。这样就能落实知人论世的学习任务,又能指导学生抓 住核心概念,教
3、给阅读学术性文本的方法。要点是抓学术文章的关键词, 每篇 35 个,不能多,一多头绪就乱,在有限的课时里面根本无法落实。 之后进行小组活动,各自负责不同篇目,课下研讨。第 35 课时,由学生 进行小组报告,教师点评,落实单元任务(1)。第 6 课时,分析整本书的 构架以及各篇的关联,落实单元任务(2)。 理论应用部分是第 7 课时,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学以致用,落实单元 任务(3)。扩展研究部分,是对课堂和作业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 讨,深化对原书的认识。落实单元任务(1)和(4)。 案例分析教学穿插在整个过程中。每一篇的小组报告及教师点评中, 都可以联系现实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的核心概
4、念。进行案例分析有 两个关键点:一是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及可生发性,方便关联书中核心概 念,能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二是切忌喧宾夺主,脱离原著文本分析 案例。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以电影秋菊打官司的部分内容为案例,设计 了第 7 课时。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如下: 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 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 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 全书的整体结构。 (二)案例分析 1.提出案例,PPT 展示故事梗
5、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 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 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 相关。“香火”意味着祭祀。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 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 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
6、解,是按礼还是按法? 礼法兼用,以礼为主。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 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面子是什么? 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村主任 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如果心中明 明怀疑没有文件,表面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 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面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村主任内心不服, 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面子。秋菊难产,庆来叫不 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面子大。秋菊抱着 刚满月的
7、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酒,这是给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 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血缘与地缘一篇指出“亲密 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地拖欠着未还的人情”。解决冲突 的方法,可以靠复仇,也可以靠对方的施恩。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 秀三的说法,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 觉”(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 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 页)。 (4)扩展讨论:村主任回来后会怎样? 这一部分可以讨论村主任是否还能有威信继续开展工作,村主任是否 又因此与秋菊一家结怨等。也可以布置为课后思考题。
8、5.乡土社会未来的方向。 在秋菊与村主任已经和解的情况下,警车开来带走了村主任,那么法 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 法律的介入呈现了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介入并非多余。有的小组之前在报告中提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 到礼法合一。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但是未来怎样,需要时间来证明。 (三)结语 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 有展开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 但是乡土社会是极其复杂的。 我读 平 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有句话,说农村的社会“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 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
9、深觉认同。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 14 篇文章也只是 14 个侧面, 我们虽然对费孝通文中没有展开的几个概念又 进行了扩展性探讨,但是仍旧是窥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一些扩展阅读,比 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三章家、(美)明 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一章面子、费孝 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等。 (四)布置作业 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进行探讨,写一 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 上海。 作业的反馈放在第 8 课时中处理。 附学生作业片段: 上海人“不响”的本领也许是在石库门的
10、拥挤中习得的。极强的流动 性减少了地方文化对人的牵扯,反而使这个小县城被异乡文化一次次冲刷, 个体数量的增加使得人口密度极大,西洋和中式的混合建筑石库门, 应运而生。这份拥挤并没有血缘使之合理化、纳入可以忍受的范畴,生活 中无数的摩擦和碰撞之下,我们能做的只有将最有可能起冲突的、公的领 域不断缩小,个人管个人的利益。集体被切成了小小的一块一块,费孝通 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波纹也在被压缩。精细到了什么程度?石库门里的 水表,精准到了每一个洗手台,自家的只管自家的跳,这是北方人无法想 象的“细致”,却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见外”。我们尽量不亏欠他人, 人情在商业社会里不再是维持关系的麻绳,每个人心中
11、的那杆秤要求我们 “拎得清”,要想想做出每个决定,说每句话“划不划得来”,“不响” 也就成了我们在动荡中站稳脚跟的屏障。热闹的石库门内,是无处不在的 界限感;陌生人社会表面的冰冷下,是上海人生活的精明。(许怡文精 明的界限感) 设计说明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曾经引发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成 为分析乡村法律与社会问题的经典文本。实际上,这一文本呈现了乡村的 典型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层面都能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相呼应,是综 合运用书中概念进行案例分析的理想文本。通过解读这样的故事,还可以 缩短在城市长大的学生与传统乡村社会的距离。上文的设计力图体现如下 三点: 一是抓核心概念,在有限的课时中解决最
12、重要的问题。诸如父系小家 族、熟人社会、礼治、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人情,这些都能落实 在一堂课中,真正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字。 二是紧扣文本,让案例为乡土中国服务,而不是脱离文本空谈案 例。课堂中采取不断启发学生回忆原文,重要的地方朗读原文相关段落的 方式,以文本说话,以原书概念为出发点,来理解案例中的人物行动及情 节展开的内在逻辑,真正理解礼治社会的内在秩序与运行方式。 三是不局限于文本,以案例为抓手,引导学生对乡土中国中未充 分论述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阅读文本,决不应该止于理解原文,而应 该是思考碰撞,深化扩展,并且生成新问题。课堂上经讨论提出的男尊女 卑、面子、人情等问题,有的
13、费孝通在别的书籍文章中讨论过,有的他虽 未详细讨论,但也属于能呈现乡村社会特征的重要概念。对这些概念的探 讨,有助于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业设置中的城市上海里弄 上海,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落实了单元任务中的“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片段 师:这个案例其实是改编自一部小说的电影,名叫“秋菊打官司”,事先让各位同学看过了。可能 有同学会说:“老师你这个是文学作品,不是现实中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 的理论诗比历史更真实。文学作品虽然可能带有虚构性,但是它也可以非常好地反映现实,所以我 们还是选用这样一个案例。 我要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冲突中,谁占“l”?大家讨论一下。 (生
14、讨论) 生 1:占 l? 师:有同学很敏感,说“占 l”。看我问的是什么,是“谁占 l”。 生 2:“道理”的“理”吗? 师:她更敏感,问“道理的理吗?”,那就意味着还有别的 l了?那是什么? 生(齐声):“礼节”的“礼”。 生 3:我要说的是“法理”的“理”。按法律秋菊一边应该是占理的。因为村主任把她丈夫的肋骨踢 骨折了。 师:村主任把庆来打伤,从法律上来讲肯定违法,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那么骂村主任合法吗? 生 3:我觉得骂人,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 生(齐声):有 师:有。但有情节轻重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公开辱骂导致极大精神伤害的行为是违 法的。不过,骂人当然不能算合法,但按影片当中的
15、那个时候的法,显然也不违法。今天的法律有没有 变化,不属于我们这节课的讨论范围。(板书:合法违法法治) 生 4:如果从“礼节”的“礼”的角度来说,秋菊是不对的。庆来骂人在先,是对村主任的侮辱。 师:他先骂村主任,村主任打他,活该。 (生笑) 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什么作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吗?不是。他提出来的是什么? 在哪一篇当中提出来的? 生(齐声):礼治,礼治秩序。 师:礼治要追求什么?法治要保障什么? 生:是非,权利。 师:法律保障权利。礼治社会强调是非,这是费孝通的原话,对不对?是非观念是基于伦理道德的 判断。(板书:是非礼治) 师:那么下一个问题,庆来不就骂几句吗?村主任至于踢
16、伤他吗?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 生 5:因为他的话戳到了村主任的痛处。他骂村主任断子绝孙。 师:不对,村主任有四个女儿,他怎么断子绝孙了? 生 5:费孝通在家族一篇中提到,家族是父系的,所以只生四个女儿,就相当于断子绝孙。 师:家族为什么是父系的,乡土中国中没有具体讲,咱们扩展一下。各位同学想一想,为什么? 生 6:是因为乡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主,从一开始男子就占优势,慢慢地,身体优势就影响到社会上 的地位。 师:你说的优势是体力的优势,对不对?这是不是劳动力的问题?我家养大的女儿本来是我家的劳 动力,如果一直在我家,她固然比不上儿子,但好歹也是个劳动力。但是后面她要嫁走,变成别人家的 劳动力,因
17、此在农村,女儿叫“赔钱货”。所以经济上有补偿措施,结婚的时候男方要给经济补偿,叫 什么? 生 7:嫁妆。 师:嫁妆?你作为妈妈将来要是生女儿就亏死了!你作为女方家长付出嫁妆是来补偿自己吗?叫什 么? 生:(笑,齐声)彩礼。 师:对,彩礼。不止如此,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宗教文化的内涵,谁想到了?儿子!生儿子有多重要? 断子绝孙,我们换一种说法,断了什么 生:香火。 师:什么叫断了香火? 生 8:没有人来祭祀了。一个人如果生的是儿子,他会带着他的媳妇、带着他的孩子去祭拜他祖上的 那些人。但是如果只生个女儿的话,她会跟着丈夫祭她丈夫家的祖。所以娘家香火就不会有人管,这家 就断香火了。 师:说得很好。生了
18、女儿的话,祭祀的是谁家的祖宗? 生(齐声):丈夫家的。 师:如果你没有生儿子,等于你这一系往上推的列祖列宗全部都失去了祭祀。祭祀是什么?点香、 烧纸,所以叫“香火”。 师:我们扩展的内容虽然超出了乡土中国,但其实还在费孝通的范围之内。他有另一本书叫江 村经济,第三章有一节专门讲“香火绵续”,讲的就是各位刚才说的这些。我知道你们可能没看这本 书,但你们跟费孝通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了,是不是? 评课 现场观摩王希明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乡土中国的第七堂课,有很多感受。 首先,学生不一般。学生离上课还有 5 分钟时进场,个个神态活泼,趁听课老师打量他们的当口, 也把老师上上下下地打量。课中几乎每个人
19、手里都夹着一支笔写,而且始终就没放下过,也有学生一手 夹两支笔,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笔;不必教师提醒,听到紧要时落笔迅速。你会产生一种感觉,他们的 耳朵仿佛不断地在调整着角度,紧紧追随着课堂中的声音,教师的话语、同伴的发言,一点也不愿放过。 发言又大多能紧紧扣住前一位发言者的内容,将之作为支点。这岂止是不一般,其实就是优秀出众。这 样的学生,教师怎么教? 王希明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在乡土中国的王国里掘金探宝。尽管前后十四讲,包括序言与后记, 概念纷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结构复杂,语言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却又不失严谨,几乎每一讲都有其 独特的价值,可供人理解、体会、领悟、回味,但王希明老师非常冷静地做
20、出判断,单凭学生有限的学习 时间、阅历、学历,虽然他们足够优秀出众,但其实也难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文本环境中嚼得再细、钻 得再深,而且从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与内容的定位看,似乎并无必要,学生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所 能获得的在方法方面的启示比内容要重要得多。 因此,他的做法是另辟蹊径,让学生从乡土中国一书中走出来,所谓“学以致用”,用阅读乡 土中国获得的知识、理论、经验、方法,分析一个案例。其目的并不是要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而是 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调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所获得的思想方法,完成特定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 已有认识的不足,比如对概念及其彼此关系的认识的不足,从而再度出发,重新学习,提
21、升认识。学以 致用,在这堂课里,“用”不是目的,“用”是方法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促进对知识、理论的进 一步的认识。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即在联系实际、在用的过程中,提升认识。 当然,案例的选择也巧,是从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取材。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及诉求并不复杂,然 而彼此间的冲突却激烈持久,情绪心理背后的因素如老树深根;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具代表性,从某种 程度上说那就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王希明老师将之概括为 270 字的案例。如果不是他对乡土中国 有清晰的认识,如果不是他对秋菊打官司有个人的切实的体会,如果不是他执着于将学生的学习与 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那就不会有这样的巧遇。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范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