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521805 上传时间:2021-06-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 2021021 新版)新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光光 1 1.1.有关光的思考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教材用 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 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 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 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

2、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接下来的研讨 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 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 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 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 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 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

3、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 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 课件、

4、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 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 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 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 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具有既发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 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活经验,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 二、探索 1.用 PPT 展示

5、各种与光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霓 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的物 2 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2.小组研讨并分类(给出约 5 分钟的时间)。 3.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从确定的光源中归纳出光源的特点,即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 源。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分类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发光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统 一多数人的意见,然后汇总全班的分类结果,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容易让学生认可。 三、研讨 1.光源自身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得见。

6、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因 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3.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并且将教室的灯 全部关掉,然后你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箱子,不让一点光进到箱子里, 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 4.填写活动手册: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5.调查全班同学的选项,统计不同选项的人数。 6.找三名不同选项的同学到前面体验,并揭示结果: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很难遇到

7、没有光的环境,所以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假设很可 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是最难纠正的。让学生先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即有光反射到眼睛; 然后给出假设的情境,是给学生一次理论与生活经验相互对抗的机会;最后用实践来验证假设, 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拓展 1.引出夜视仪:实践证明,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在黑夜里,由于光线的不足, 也会导致视线的模糊。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 2.出示夜视仪相关的图片。 3.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是跟光相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

8、灯、冷光灯 等。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 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与理论分析的矛盾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 光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2.活动手册说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一下,建议学生充分说明理由。接着统计全班的选项,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即没有光, 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教学后记】 2.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2 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

9、播的。这个问题对于 成人是基本常识, 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 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 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 3 分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研讨,学 生通过观察,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 ,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 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分析】 通过

10、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 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 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

11、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黑色幕布 1 块(宽度学生身高) 、手电筒、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4 个能直立的夹子,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情境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 “你们能听

12、见我说话的声音 吗?你们能看到我吗?” 教师提问:我们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和 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 二、探索 (一)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教师板书,梳理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让学生推测光 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 路径时,一定要

13、求他们说出依据。科学探究中推测很重要,然而推测的依据更重要。 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然光条件下及种种生活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以及我 们在之前研究的光源的特点,都可以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依据。 4 (二)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提问: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猜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1.我们想证明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就需要设计实验,帮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光是 沿直线传播的。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4 张矩形卡纸、4 个能直立的夹子、手电筒。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设计 这个实验。 设

14、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 能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 惯和倾听习惯。 3.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 6 页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思路和实验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 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操作的能力。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的 观察及规范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 (1)在 3 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厘米; (2)用夹子分别固

15、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 (3)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 15 厘米,并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4)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 15 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5)关闭所有灯光,并合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光源。 (6)观察并记录: 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 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 (实验 3 次) 把中间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 路线。 (实验 3 次)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需做 3 次; (2)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 (3)小组合

16、作完成。 设计意图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验证实验,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 的真正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要真实、完整。记录表需 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这是 培养学生记录能力和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 三、研讨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 人。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汇报,进一步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这个过程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又

17、充分地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 什么变化,总结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教学后记】 3.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材简析】 5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3 课。本课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光 能以直线传播方式一直传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虽然 光沿直线传播,但不能一直传播下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光照射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和光照 射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

18、的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 碍。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实验和归纳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 体时,会遇到阻碍,从而补充对光的概念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是本节课的应用,学生利用本 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两种现象,深化了学生对光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吗?它 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吗?遇到阻碍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可能还没有考 虑到,我们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

19、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教学准备】 学生

20、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式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会一直传播下去 吗?课件出示 4 幅图片,学生观察会发现,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 (引出课题:光 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光的传播的兴趣。 二、探索 (一)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1.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如何进行实验探索呢? 2.提出实验要求: (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 (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

21、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 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出示激光笔和水槽,观察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 6 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2.实验要求: (1)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 向照射,观察现象。 (2)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22、建议此实验由老 师演示。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组讨论,看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学生汇报,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证明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光能通过阻碍,有的光 不能通过阻碍,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这个规律。 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碍, 传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传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有一部 分光传过去。 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 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月球

23、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 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教学后记】 4.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4 课。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本 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这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材中,用一张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包 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提出学习的核心问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第二部分:探索,前面两个实验,让学生发

24、现光的传播会改变方向,当光垂直地从空气照射 进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 第三部分:研讨,把教材中三个实验需要解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交流,获得结论。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 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 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之前了解得不多。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折”了。由于解释这一现象 需要用到的专业词汇较多,因此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2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 7 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 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盘、玻璃杯、激光笔

26、、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装满水的玻璃杯、硬币、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聚焦核心探究主题 PPT 出示图片,复习旧知识并引出新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 光能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这一知识点 是研究本课内容的前提。 教师: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学生基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思考核心问题。 二、探索 (一)激光笔射出的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1.实验 教师:为

27、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一束光射进水里,观察实验现象。 PPT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激光笔不要照到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 (2)实验完毕及时关掉激光笔,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研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这个核心问题的第一个实验,用以 验证学生的猜测,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光斜射进水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获得实验结论。 2.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 学生观察并回答: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 3.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 (教师板书光的路线图并指导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刚

28、开始绘制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能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所以,培养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很重要。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时发生了弯折。 (二)分组实验: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猜一下,如果让光线垂直照射进水里,还会发生弯折了。如果我们用铅笔模 拟光线,将铅笔垂直放入水里和倾斜放入水里,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实验,并 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出示实验要求: (1)将铅笔分别按照垂直放入水中和倾斜放入水中。 8 (2)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并进行观察。 (3)记录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记录) 。 3.再次提醒:激光笔不能照射同学。

29、 4.学生分组实验,组内交流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发现铅笔倾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铅笔好像“折”了。 而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产生这种现象。铅笔“折”的现象,正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这个 实验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 射现象,而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 PPT 出示图片,在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在养鱼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鱼缸里放进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 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角度尝试一下,并把看到了现象画下来。

30、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研讨 1.问题: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引发全班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水 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 质时会发生折射。 2.问题: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得出结论: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 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是要发生折射的,此时光传播的 方向偏离了。

31、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 传播。 3.问题:怎样能看到两条鱼? 学生汇报:学生交流如何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解释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 PPT 出示光路图。 教师总结: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 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教学后记】

32、5.5.认识棱镜认识棱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5 课。教材在上一节课认识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 9 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进 一步对折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借助三棱镜帮助学生认识太阳光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是否会发生折射,激 发学生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认识三棱镜的特点,观察“白光”由空气射入三棱镜发生 折射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初步认识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 不同的混合颜色。然后借助彩色轮实验装置把不同的“色光

33、”混合成“白光”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第三部分研讨,组织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提出自己对光的理解,指 导学生由认识棱镜到思考白光的组成,经历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本课的学习为学生以后认识与 理解更多光的现象,揭示光的折射、色散等奥秘提供了很好的“脚手架” 。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 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 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 改变。 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

34、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 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难点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教学准备】 每个实验小组:三棱镜实验盒(包括三棱镜和支架) 、白卡

35、纸两张、圆规、剪刀、彩笔或蜡笔 一盒、火柴一盒、细线一捆。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彩虹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彩虹的样子和颜色,回忆一下经常在什么时候出现彩虹。今天 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彩虹的奥秘,认识这个自然界最美丽而神奇的光的现象。上一节课我们 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光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叫做光的 折射。 聚焦: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里时,也会发生折射吗?请说出你的猜想。下面让我们借助玻 璃三棱镜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彩虹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奥秘。通过上节 课内容的回顾,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二、探索 (一)观察白光通过三

36、棱镜后发生的变化 第一部分,认识三棱镜结构。 出示三棱镜,学生观察三棱镜的结构特点。三棱镜的结构特点:具有三条棱,截面是三角形, 透明的玻璃体。 10 讲解:光学上把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物体叫做三棱镜。 设计意图认识三棱镜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探索。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现象。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营造一个较暗的实验环境。 2.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1)手拿三棱镜两端的三角形截面,或是带有支架的三棱镜实验套装,把三棱镜及支架放在 平稳的桌面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三棱镜。 (2)用手电筒的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

37、调节三棱镜的角度让白光通过三棱镜。 (3)在另一侧竖立一张白纸作为屏幕,调整“纸屏”位置,收集三棱镜折射出的光,观察白 纸上的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提示操作要领。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讲解或是学生阅读书中资料:白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棱镜后,发生了折射,并在“纸屏” 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 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教师借助科普视频讲解彩虹形成的奥秘,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

38、当于我们 实验中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便形成了美 丽、奇特的彩虹。可见,雨后出现彩虹,与太阳光的组成以及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跟白光通过 三棱镜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是一样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三棱镜认识光的折射,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进而了解 彩虹形成的原因。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白光的组成,满足了学生对彩虹之谜的好奇心。 (二)制作一个彩色轮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思考。 我们通过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发现了白光可以分散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 以混合成白光呢? 第二部分,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1.教师介

39、绍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 陀螺法: (1)在硬的白纸板上画出一个直径约为 5cm 的圆,并剪下来; (2)在圆纸片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夹角均为 120 度; (3)利用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4)圆纸片中间扎孔,穿入火柴棍固定,作为陀螺的中间轴。 旋转轮法: 1-3 步骤与陀螺法相同,然后在圆心两侧分别扎两个小孔,穿入线绳。 2.学生制作并测试,让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3.教师提示,扎孔或用剪刀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4.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当陀螺或旋转轮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这说明不同颜色的色光

40、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但必须是等量的红、蓝、绿三色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利用彩色轮研究不同的色光混合后变为白光,简单易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白光 与色光的关系。 三、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合红、橙、 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 色光。 2.彩色轮或是彩色陀螺,在快速旋转时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接近白色的颜色,这说 明不同的颜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 11 定是等量的三原色光,即红、蓝、绿三种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学生

4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思考,加深了对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理解,培 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的证据意识。 【教学后记】 6.6.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6 课。本课内容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探究光在传播 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并通过光的反射实验, 对反射光的位置做出预设,初步认识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教材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 象及其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 通过重复实验,

42、发现反射规律,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产生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具有一定的学 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 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

43、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 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难点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镜子。 教师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保证实验效果)、黑色的箱子、苹 果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聚焦问题。请学生说出或写出“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采用头脑风暴式 的研讨和汇报,提示学生将头脑风暴

44、信息进行记录。 12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关于光的前概念以及认知水平,并了解学生还想 知道什么?将学生的前概念及问题进行记录,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也可为光的学习和 总结提供支持。 二、探索 (一)寻找光源 1.请学生写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光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所找到的光源。 3.学生对找到的光源按发光特点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对光源做出界定,即“能发光的物体 称为光源” 。 (二)认识光源 1.认识最重要的光源太阳。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辨别是否是光源,巩固对光源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意图寻找光源的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开展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的活动

45、,形 成光源的概念。 三、研讨 (一)没有光的世界 1创设情境: “假如没有光会怎样?”鼓励学生打开视野,从多个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2学生汇报,无法看见物体、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人类将无法生 存等。 (二)黑暗中的红苹果 1.学生阅读研讨 2 情境问题,并作出猜想和记录。 2.情境模拟,教师出示带孔的暗箱,请学生将观察孔周围用手捂住,不让光线进入。学生通 过观察孔观看,能否看到箱子里物品所在位置及物品的样子。 3.轻轻松开手,让光线进入暗箱,再看一看,能否看到箱子里物品所在位置及物品的样子。 4.小组讨论总结:我们想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当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

46、入眼 睛后,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光对人类及世间万物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光的 认识。 四、拓展 1.没有光就看不见物体,光线暗也看不清物体,人类发挥聪明才智,制作了夜视仪,利用夜 视仪解决这个问题。 (PPT 出示夜视仪及夜视仪下看到的物体) 2.学生观察并思考夜视仪的工作原理。 3.学生汇报并阅读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夜视仪的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这个活动是做了一个假设,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认识,并对活动结果进行推测和 解释。 活动手册说明:本活动要求学生推测能否看见黑暗中的红苹果,做出选择并进行解释。教师

47、 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描述、记录。本课的活动记录需要在课堂上完成。 最准确的一个选项应该是 A。正确的解释是: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 因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都能使我们 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永远不会看到这 个苹果。 【教学后记】 7.7.制作一个潜望镜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 7 课。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核心 13 概念,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学习上一节课光的反射现象 的基础上

48、,引领学生去研究潜望镜的基本工作原理。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 游戏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潜望镜工作原理的兴趣。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 生在实践中发现潜望镜的内部构造。第三部分制作,学生通过亲手设计制作,发现潜望镜是 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第四部分拓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更多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并尝 试制作一个能看到的潜望镜。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但是学生对于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多。本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研究对象,通 过分析、表

49、达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潜望镜内部构造及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潜望镜在军事及生活中 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 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难点正确摆放平

50、面镜,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学准备】 学生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制作好的简易潜望镜、课件、图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可以从做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让学生藏在桌子下面,尝试通过平面镜看到黑板上面的字。 注意:每组两个平面镜,小组一人操作,其他人观察,说出两个平面镜镜面的关系和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用到了光的反射原理?然后出示潜水艇的图片。 潜水艇中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水艇周围的环境呢?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 功能呢?它的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潜望镜的奥秘,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