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科学 2019 年秋五年级上册单元概述 光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本单元首先要弄清的问题应该是“ 光是什么”。历史上对 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 更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打通了宏观世 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 “光” 的认识, 看似知识本体的认知, 实则是对光抑或 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物质观的体现。 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等几 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七种色光。 光具 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凡是与光的干涉、 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 凡是与光
2、的碰撞、 散射、 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 公式得到解释: E = h, P = h / 。 这里能量 E 和动量 P 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 而频率 和波长 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 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 h 联系起来了, 这 也可以解释 “ 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这一概念的出处。 如此, 我们对光本质的认识可以 帮助教者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 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 2. 1. 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 如太阳光、 灯光; 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 如月光。 6. 2. 1. 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
3、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 该物体。 6. 2. 2. 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 2. 2. 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 会发生反射现象,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 2. 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 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 光。 18. 2. 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课程标准中的上述学段目标要求, 都是有关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 的解释, 使学生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 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 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 光能够被吸收; 能被改变传播方向, 产
4、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 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 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其 他发出光或反射光的物体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4. 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入人的眼睛后, 可以被 “看到”, 就如同某些声 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 “听到” 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的线索, 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 1 课 “有关光的思考”, 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水平。 通过思考和解释 “ 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 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 以及能做出哪些推 测和解释。 第 2 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 光通
5、过小 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传播方式, 初步理解并建立光的直线传播概念。 第 3 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当光遇 到遮挡物时, 会因遮挡物的不同, 出现通过、 部分通过、 不能通过三种情况。 对本课所有 实验现象的解释, 最终都将成为 “光是沿直线传播” 的证据。 第 4 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 传播路径 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光而言, 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 因此光的传播方向 ( 传播 路径) 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第 5 课 “认识棱镜”, 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6、 我们看到的 “白光” 通过三棱 镜后, 会发生折射, 出现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棱镜实验可 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 初步将光与颜色建立联系。 第 6 课 “光的反射现象” 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 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了 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并通过光的反射实验, 对反射光的位置做出预设, 初步建立入射光与反 射光的关系; 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的探讨, 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 线传播的。 第 7 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 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镜 的制作, 需要综合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核心概
7、念, 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 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 其次需要设计、 制作简易的潜望镜, 最后通过展示、 实践、 评价、 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地球表面的变化 本单元中的 “地球表面” 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简称地形, 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 的地形复杂多样、 不断变化。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 “ 变化” 一词, 即地形地貌的变 化。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 教材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 假设、 模拟 实验、 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 就有的, 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
8、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 6 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 1描述雾、 雨、 雪、 露、 霜、 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 2. 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 2. 2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 雾、 雨、 雪等天气现象。 14. 2. 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 塑造着地表形态。 14. 5. 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4. 5.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 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4. 5. 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 3. 1了解地震、 火
9、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15. 3. 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5. 3. 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 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 采用了总 分 总的模式, 即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 埋下探索的伏笔, 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 引领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 完 善或修正已有认知, 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 反思学习过程, 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
10、安排了 7 节课。 第 1 课 “地球的表面”, 作为单元起始课, 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 主要是为 学生提供一个亮明 “影响地形变化因素” 这一观点的机会, 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 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教材的设计线索是: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 地形的观察每一个构造单元内部的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尺度的 概念, 知道我们所看到的高山、峡谷、平原、盆地等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 是 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通过对地球全貌的观察, 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 的同时, 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 2 课 “地球的结构
11、”, 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 任务: 一是第 1 课学习内容的延续, 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 习, 包括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组成、 地壳的运动等, 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 二是 为第 3、4 课学习地震、 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最后 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 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 践能力。 第 3 课“地震的成因” 和第 4 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 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 相对于风、 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 两课在 整体
12、安排上较为相似, 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了 解其形成原因。 教材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 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 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两节课的学习是针对第 1 课呈现的 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 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 形成科学解释。 第 5、 6 两课, 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 第 5 课 “风的作用”, 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剐蹭 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 戈壁、 蘑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风 的作用是可以对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貌产生作用
13、并使其改变的。 通过比较地震和火山喷发 对地表影响力, 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 本课学习是对第 1 课呈现的 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 认识到风的巨大作用。 第 6 课 “水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 本课关于水的作用 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降雨 ( 包含下雪、 下冰 雹等), 二是河流。 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 而河流对地表的影 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对应的是第 1 课中黄土高 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的猜测,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
14、料等学习方 式, 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 7 课 “总结我们的认识”, 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 计的。 主要安排两个内容: 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针对第 1 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 的 “ 猜测选项” 进行反思, 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 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 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 我们人类的活动 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 侵蚀, 增强学生爱护树木、 保护土地的意识与自觉。 计量时间 自人类具有 “时间” 这一概念以来, 世世代
15、代的人们不断地寻求着准确计量时 间的方法。 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 发现太阳等天体在天空有规律地改变着 位置, 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 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 365 天, 每天 24 小时 (或者 12 个时辰), 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 那么, 一天内 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 古人发明了日晷。 他们还通过不断的研究制作出了计量时间 的装置, 如沙漏和水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 计算时间是必要性。 17 世纪以后, 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根据伽利略发 现的单摆等时性, 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摆钟, 使时钟的误差从每
16、天 15 分钟减少到 5 分钟。 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依靠发条驱动的机械表, 并由此导致了 18 世纪高精度 航海钟的发明, 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 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 展。不仅如此, 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 使钟表、 航海罗盘、 枪炮、 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 回顾科学发展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要大略地重复人类计时工具发展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从燃香钟, 到水钟, 再到摆钟。 学生要观察、 研究这些计时工具的计时方法, 保持计 时准确的原理 (
17、其中包含的科学规律), 在此基础上设计、 制作一些计时工具 (水钟、 钟摆)。 如同古人一样,学生通过亲历的科学实践活动会发现一些计时方法的局限和不 足, 于是自然产生了改进计时工具的心理需求。 燃香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于是, 进 阶到水钟。 水钟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机械计时工具了, 但是准确性和方便性都有待提 高, 于是又进阶到摆钟。在研究同一种计时工具时, 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也是在不断向前 推进的。 如研究水钟, 一开始发现初始水位不变和孔径不变, 流出相同多的水, 时间相 等, 继而又发现水位变化后, 水流速度并不相等, 最后认识到保持水位不变, 水流速度 才是相等的。 再如, 摆的研究
18、, 学生一开始发现同一个摆具有等时性,但是不同的摆摆 动快慢不同。 进一步研究发现, 摆绳长度影响摆动快慢。 因此,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 “科学上的解释、 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可获得的实证最为吻合的”。 很 好的材料。当学生们回顾整理一个单元的研究时, 或模糊或清晰地认识到: 具有一定周 期性运动的事物可用于计时。 本单元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 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6. 2. 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8. 2. 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18. 3. 2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 预想使用效果。 本单元共有
19、7 课。 这 7 课的编排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先提出单元要研究的主题 ( 大 问题) 在时钟发明之前, 人们是怎样计时 (并进而安排生活和劳作) 的 (第 1 课)。 再 通过对计时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几个较典型的计时工具, 如燃香钟、 水钟、 摆钟的制作和观 测及研讨等活动来探究这些计时工具的计时原理、 特点 (第 1 6 课), 认识人类计时工具 发展进程, 体会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在对已知计 时工具的研究认识基础上, 学生设计、 制作 (创造) 自己的计时工具 ( 水钟、 摆钟, 第 3、 6 课)。 他们根据教科书提出的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设计,
20、 评估完成一个产品的可行 性, 预想使用效果, 然后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实物 (可以实际地用来计时的工具), 并通 过测试发现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设想。最后一课, 教材引到学生对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 工具的演变, 关注计时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 1 课 “时间在流逝”, 作为单元起始课, 一开始就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 在时钟发 明之前, 人们是怎样计时 (并进而安排生活和劳作) 的。之后通过对日晷等的介绍简要了解 古代一些计时方法, 然后着重开展研究 “一炷香” 的时间。 这项研究为后续整个单元的 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 观测事物某一段的运动变化 (如一段香的燃烧、 10 毫升水的 流
21、动、 摆摆动 10 次等) 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 第 2 课 “用水计量时间”, 学生在认识燃香钟局限 (受外界因素影响等) 的基础上, 开始关注、 研究水钟。 通过对水流的观察, 对从不同水位中流出相同量的水所需的时间的 预测及实测等活动来认识: 水位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在此基础上观察古代水钟, 了解古人如 何做到保持水位相同, 从而控制水流速度均匀不变。 第 3 课 “我们的水钟”, 学生在对水流特点认识的基础上, 开始设计制作自己的水钟。 可以通过让水从固定的水位流出相同的水量来计时, 也可以想办法控制水位不变, 让水以均 匀的速度流动从而计时。 制作完成后还将继续测试, 并发现问题加以改
22、进。 这是学生在本 单元第一次经历一项简易工程的过程, 学生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实物, 体会一项工程的 基本过程。 第 4 课 “机械摆钟”, 进一步提高计时的精确性, 学生着手研究摆钟。通过对钟摆一 分钟摆动几次的重复观测以及对自制摆一分钟摆动几次的重复观测, 他们会发现: 同一个单 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 也即摆具有等时性, 从而可以用来计时。在统计各组自制摆 摆动次数时, 学生发现, 不同的摆摆动快慢不同, 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 摆动快慢受什么因 素影响。 第 5 课 “摆的快慢”, 承接上一课, 学生讨论并预测, 哪些因素影响摆动的快慢, 并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分别研究摆锤质量、
23、 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的关系。 研讨后, 学生认识到, 摆动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 而与摆绳长度有关: 摆绳越短, 摆速越快, 反之, 摆速越慢。 第 6 课 “制作钟摆”, 在前两课研究基础上, 学生将设计制作自己的钟摆: 一分钟摆 动 60 次的摆。这是一项不断调试、改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简易工程。同样需要设计 ( 尤 其是指定如何根据试验结果来更有效、 快捷地改进的策略)、 制作与测试、 研讨等环节。 学生将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的可行性, 预想使用效果, 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实物。 第 7 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学生将回顾本单元探究过的几种计时工具, 调查 并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
24、变, 归纳并初步发现自然界一些周期性运动的事物可用于计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计时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列举精确计时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计时 不够精确将导致严重后果, 老师还要告诉学生要将所学用于现实, 在实际生活中关注计时, 珍惜时间, 准确用时。 健康生活 健康是人生存之本。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身体健康是基础, 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 各 系统、器官、 组织、 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 协调作用完善; 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较强,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 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这里的身体健康指
25、 向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 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 智力正常、 认 知正确、 情感适当、 意志合理、 态度积极、 行为恰当等。 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 (机 体) 是否有疾病, 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 广泛的, 包括身体、 心理和社 会适应各方面。 其中社会适应性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 神支柱, 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
26、佳状 态, 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生理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 生理上的缺陷、 疾病, 特别是痼疾, 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 忧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 生理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 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状 态的意识, 在四年级学习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设置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 环系统、 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 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 “人体有多个 系统组成各个系统分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的认知, 学习维护身体健康、
27、心理健康 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学习内容。 10. 1. 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10. 1. 2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 3. 1简要描述脑是认知、 情感、 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10. 4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比如, 人需要充足的睡眠, 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 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 保持愉快、 积极的情绪等。 10. 5. 1列举睡眠、 饮食、 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0. 5. 2列举噪声、 雾霾、 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养成环保意识。 本单元共 7 课, 以健康为
28、线索, 始于对自己身体素质状况的检测与评估, 终于制订健 康生活计划。中间 5 课, 其中第 2 课至第 5 课侧重对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 经系统生理结构相关知识的学习, 指向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 保护身体各系统器 官的健康, 即身体健康; 第 6 课通过管理和控制自己相关内容的学习, 指向引领学生提升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 1 课 “我们的身体”。 以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中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 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 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 通过研讨交流, 了 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构建现代健康生活
29、新理念、提升养成健 康生活习惯的意识, 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第 2 课 “身体的运动”。 身体的运动机能状况是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最外显的指标 之一。与所有生物体一样, 人体的身体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长 发育、 生存的需要。 本节课在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移动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 认识 骨、 关节和肌肉, 构建骨、 关节、 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 从而了解保 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 以及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的方法与策略。 第 3 课 “心脏和血液”。 心脏、 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承担着运输养 料和氧气、 废物和废气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能
30、否正常工作, 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 康。 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 心脏停止跳动, 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本节课通过模 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 通过测量比较 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 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 通过阅读资料、 讨论和交流, 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 4 课 “身体的总指挥”。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 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 能够指挥人的行动, 产生思想和情感, 认知和决策。 人 脑是认知、情感、 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本节课引领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 依据日常 生活
31、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 第 5 课 “身体的联络员”。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我们所说 的神经通常是指周围神经系统。 它是连接中枢神经和身体各个部分的 “联络员”, 负责收 集身体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 并将其传递给脑、 脊髓, 再将脑、 脊髓发出的指令传递给 身体相应部分, 使其做出相应的反应。本节课在认识脑的基础上, 通过抛乒乓的体验活动感 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 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 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 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及学习的重要性, 提升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第 6 课 “学会管理和
32、控制自己”, 大脑不仅控制人体各器官的活动, 还管理人体的情 绪、 意志等心理活动。 现代健康理念, 在关注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关注人的情绪、 意 志等心理健康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社会适应状况。 脑是人体情感、 意志、 行为等的物 质基础。 本节课在学习脑及保护身体健康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了解压力对人的身体和心理 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 缓解压力, 控制情绪, 保持愉悦的心情、 打造健康的生 活。 第 7 课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身体的某一个部分 出现问题, 会导致身体其他部分甚至心理也出现问题。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维护 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
33、。 本节课, 学生在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及如何保护各器官系统健康的基 础上, 进一步强化健康意识, 通过制订有效的健康行为计划。切实引领学生将理念转变为具 体行为, 并希望能对其健康产生终身影响。 综上所述, 本单元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完善 “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各系统分 工配合, 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的科学概念; 学习用系统和联系的方法认识事物; 培养学生 树立健康新理念, 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保护身体健康, 打造健康幸福生活。 本单元教学涉及一些人体内部生理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 比如骨骼、 关节、 肌肉、 心 脏、 血管、 脑、 神经等, 由在教室内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探索,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 体 验活动、 推理、 建模等方式学习。 此外, 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健康 生活的视角组织教学活动, 重在理解身体器官与健康的关系, 学会保护它们, 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