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课内阅读 时间:4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 顺义区阅读蟋蟀的住宅选段,完成练习。(40 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 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 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 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 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
2、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 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 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 法布尔说,蟋蟀挖洞的工具是那么“柔弱”“简单”。用 “”画出蟋蟀挖洞的工具; 用“”画出描写蟋蟀挖洞 时动作的词语。(10 分) 2. 从文中画“”的句子中我可以体会到_ _。(10 分) 3. 读下面两句话,联系短文写出你的理解或体会。(10 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 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_ _ 4. 选文主要写了_ _。 (10 分) 二、房山区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段,完成练习。(20
3、分)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 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 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 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 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 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 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 量。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5 分) 左顾右盼:_ 2.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 量。”句中“中华不振”指的是()(5 分) A. 当时的中国没
4、有振奋精神。 B.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 C. 当时的中国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3.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 来,注意写清楚理由。(10 分) _ _ _ 三、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选段,完成练习。(40 分)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 巧刚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捷敏锐),能在漆黑的 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
5、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 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 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明确),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 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 用“”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9 分) 2.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_”(4 分) 3. 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蒙上 蝙蝠的_,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_。 第二、三次实验,分别把蝙蝠的_塞上,把蝙蝠的 _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6、,结果_。科学家 从而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_,而是靠 _配合起来探路的。(21 分) 4. 你从科学家的行为中得到了什么启示?(6 分) _ _ _ 1919课内阅读课内阅读 一、1. 前足大颚后足后腿 扒搬掉踏地推铺 2. 作者观察得十分认真细致;蟋蟀挖洞穴不容易,且持续时间 很长 3. 可以知道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开始, 从“秋天初寒的时 候”直到“冬天”。可以体会到蟋蟀建造住宅所用时间很 久,建造过程十分辛苦。法布尔十分关注蟋蟀,观察的时 间久,投入的精力多。 4. 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二、1. 向左右两边看。 2. B 3. 示例:我为自己的梦想而读书。我之所以为自己的梦想而读 书,是因为读书能让我的梦想实现。我想当设计师,不读书 就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设计不出好的作品。丰富的知识是 实现梦想的前提。 三、1. 2.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吗? 3. 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耳朵嘴 铃铛响个不停眼睛嘴和耳朵 4. 任何科学结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各种实验,经过 不断地研究才能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