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 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
2、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 “ 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 ”( 巴尔扎克语 )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 “ 凝练 ” 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姜夔扬州慢 ),一个 “ 厌 ” 字, 将多少 “ 沉痛伤乱 ”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 “ 多义 ” 和 “ 活用 ” 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
3、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 穿 空,惊涛 拍 岸, 卷 起千堆雪。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答: _ 答案 “ 穿 ” 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 “ 拍 ” 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 卷 ” 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 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形容词是表现人 (物、景 )
4、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 “ 炼字 ” 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中 “ 阔 ” 字的作用。 答: _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 阔 ” 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
5、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 “ 愁 ” 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 了 一 种如 泣 如诉 的音 韵 效 果, 读 来仿 佛可 以 听 到词 人 那迟 缓沉 重 的 足音 。“ 寻 ”“ 觅 ”“ 冷 ”“ 清 ”“ 凄 ”“ 惨 ”“ 戚 ” ,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 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 黄 ”“ 翠
6、 ”“ 白 ”“ 青 ” 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如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 “ 红 ” 与 “ 绿 ” 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 “ 着色的思绪 ”)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 “ 绿 ” 与 “ 醉 ” 中。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7、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若去掉 “ 与 ”“ 共 ” 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方 ”“ 始 ”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 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中的 “ 又 ” 字有何作用? 答: _ 答案 “
8、又 ” 字表示多次,承接 “ 何时了 ” ,怕见 “ 春花秋月 ” 偏 “ 东风 ” 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 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 “ 孤城 ” 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 “ 浣女 ” 之归造成 “ 竹喧 ” , “
9、渔舟 ” 之下导致 “ 莲动 ”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 “ 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 ” ,画面中心就是 “ 竹 ” 和“ 莲 ” ,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 竹喧 ”“ 莲动 ” 便成为 “ 浣女 ”“ 渔舟 ” 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 “ 浣女 ”“ 渔舟 ” 上。 “ 浣女 ”“ 渔舟 ” 之动,不仅远比 “ 竹 ”“ 莲 ” 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试把下列句子中的倒装部分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 _ 答案 “ 多情应笑我
10、” 应为 “ 应笑我多情 ” 。倒装固然使平仄调配和谐,但更突出了 “ 多情 ” ,强调了词人的无奈和感慨。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 _ 答案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应为 “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 。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的景仰之情。 2省略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明明是三 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
11、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用的是 “ 明月 ”“ 清风 ” 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 “ 别枝惊鹊 ” 和 “ 半夜鸣蝉 ” 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 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 月 ” 和 “ 惊鹊 ” ,
12、“ 风 ” 和 “ 鸣蝉 ”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黄庭坚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个名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 _ 答案 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 (意象叠加 )。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孕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 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 “ 婉约派 ” 或 “ 豪放派 ” 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 的风格包括其意境 (思想内容 )、艺术手法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