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1624452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集体备课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 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 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 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 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山 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 “移山”成功的故事。我 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 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

2、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 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 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 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 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 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

3、边的文化遗 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课文 22.孟子三章3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 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 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3.愚公移山2 24.周亚夫军细柳2 25.诗词五首3 3.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指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 己的精神品格。 4.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 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5.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关注身

4、边的文化遗产。 6.要求学生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写作表达要得体1 综合 性学 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2222 孟子三章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 “地利” “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

5、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 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 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

6、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 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为“四书” 。 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 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

8、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9、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 个“不如”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 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 铁,不容置疑。 设问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 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 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

10、,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 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 ,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设问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 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 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 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1、设问 4:文章第 5、6、7 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预设(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 。 (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 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 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2、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 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富贵不能淫) 二、预习检测二、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 (1)注音。 公孙衍 (yn)丈夫之冠 (un)富贵不能淫 (yn) (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通假字: 往之女 家( “女”同“汝” ,你) 词类

13、活用: 丈夫之冠 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求 百分之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 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 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浅析文章 设问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14、 预设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 权者。 设问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预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思路 设问 1:第 1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设问 2:第 2 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预设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 ,内容为反驳 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 ,称不上“大丈夫” 。 (驳 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

15、“此之谓大丈夫” ,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 (立 论) 设问 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 3.深层探究 设问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预设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 “礼” “义”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设问 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预设“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

16、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 从主上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本质 是对内心的“仁” “礼” “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设问 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 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预设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

17、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 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

18、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预习检测二、预习检测 1.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通假字: 曾 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 ,增加) 困于心,衡 于虑( “衡”同“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 士( “拂”同“弼” ,辅佐) 词类活用: 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 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

19、/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处指导学生需注意重点词语和朗读停顿。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设问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预设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后来都 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也使 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设问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

20、什么作用? 预设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设问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设问 4: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预设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并 由此引申发挥,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处概括出 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理的特色。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

21、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 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 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 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师小结: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久。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 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 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 对待生活中的困境

22、。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证思路,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内涵 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把握文章节奏,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最后提出设问,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获得启示。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 1.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

23、”的重要性; 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礼” ,阐明“妾 妇之道” ,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 ,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 证“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然 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由个人上 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

24、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 2.2.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叙述事例、阐述事理时,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 章语气强烈,气势奔放,说理性强。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 ,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使 “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对“大丈夫”的行为操守进行了 诠释,使“大丈夫”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

25、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 句式整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又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 生的价值。富贵是人们所羡慕的,但我们不能因贪求富贵而丧失本性;贫贱时要坚定意志, 在诱惑面前要能不忘初心,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贫贱中奋起;在权势面前不卑不 亢,不向恶势力摧眉折腰,坚持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能够真正做到“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才算得上是个纯粹的 人。 适用话题:修身养德 2323

26、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凸显文题一、激趣导入,凸显文题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 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

27、平它,才 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 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板书:愚公移山)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困难”引入新课,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增强语感二、整体感知,增强语感 1.作品简介及文体知识 2.读准字音 提示:读准“孀、叟、箕畚、厝、雍、亡”的字音。 预设孀 妻(shun)智叟 (su)箕畚 (j bn) 厝 (cu)雍 (yn)亡 以应(w) 3.读准停顿 (听录音,师引导) 预设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

28、分角朗读,品味情感 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公妻子,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 (师 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弄清重要语句的意思,纠正学生情感、语调等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 师小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 语气的轻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把握节奏,反复诵读。读好、读通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句 意及文章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领悟寓意。 三、研讨品析,感知人物三、研讨品析,感知人物 1.再读课文,感知态度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

29、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 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 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 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 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 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 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30、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 感动 师小结: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智叟、操蛇之神。 2.两相比较,感知人物 师: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生交流讨论) 预设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 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 厉责备;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就是赤 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师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 语含讥

31、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一事的不同举动和态度,进而引导学生更 好地把握主要内容,探究愚公的形象。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理解人物及文章寓意。 2.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一、回忆导入 师:回忆上节课,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预设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 公决定率领全家人移走大山。 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 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

32、节课的内容,概括复述课文,既检验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 果,又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 二、分析情节,理解人物二、分析情节,理解人物 1.分析情节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生交流讨论) 设问 1: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预设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 ,可初见其“愚” ; 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 。而 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由此可知,实 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 。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路程

33、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设问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预设文章安排“遗男” “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 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 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 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设问 3: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预设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 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34、。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具体情节安排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的精神。 2.理解人物 师:了解了这些情节安排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设问 1:有人说愚公“不愚” ,也有人说愚公“很愚” ,谈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 认识。 预设(1)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 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 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 (2) 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移山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 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

35、完成的希望。 设问 2: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 讨论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生讨论交流) 预设(1) “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 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 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 ,一个高尚, 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 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

36、为“智” 。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 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 “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 “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 头子” 。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了解“智叟”人物的设置对衬托“愚公”形 象的作用。 三、理解寓意三、理解寓意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 (生交流讨论) 预设: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 “契 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 (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

37、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 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 “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 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 的。” (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 然的,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 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 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 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愚公移山的

38、寓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唯 一的。它的寓意可以教化个人,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 四、学习精神四、学习精神 1.愚公精神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 。 预设“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践行为民情怀。 2.说说个人的愚公精神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进而理清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分析不 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愚公移山的影响力;最后再深层探讨情节安 排的作用及愚公的形象,从而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领悟愚公精神在当今社会 的现实意义。 素

39、养提升素养提升 山水阴阳山水阴阳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 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 “日之所照曰阳” ,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 山水 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 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 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 愚 公移山 中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其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南岸。 “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其

40、阴,济水东流” (姚鼐登泰山记 ) 、 “所谓华山洞(南宋王象之舆地 纪胜写为华阳洞 。 看正文下句,应为华阳洞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等都体现了“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当代愚公当代愚公”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黄大发,汉族,曾先后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村长、 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 世纪 60 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 30 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 锤和双手,修筑了一条跨 3 个村,主渠长 7200 米,支渠长 2200 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 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20

41、17 年 4 月,中央宣传部授予 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 年 11 月,黄大发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 范”的称号。2018 年 3 月,黄大发当选感动中国 2017 年度人物。 2424 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梳理故事情节。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4.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课文,借

42、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从题目上看有哪些信息?(生:题目中有人物、地点、 事件。 )也就是说,题目的意思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却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 在学习正文之前,同学们先自由阅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做简单的 整理和归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最初印象,进而提高学 习本文的兴趣。提示学生重点积累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课件出示:课件

43、出示: 周亚夫(?前 143) ,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 以善于治军领兵,刚正不阿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一个 多月便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文帝,即刘恒(前 202前 157) ,西汉第五位皇帝。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施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开启了“文景之治” 。 司马迁(约前 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早年游遍 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前 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 ,原

44、名太史公书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 世家、七十列传。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史记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鲁迅赞其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 离 骚 ” 。 (板书: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范读,学生听后自由朗读。 3.找出文中写慰问细柳营的内容。试试分角色朗读 提示: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注意圈点标画难点障碍。这一环 节,可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

45、气。小组讨论解决处理, 教师点评。 4.结合预习成果,分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出现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 题提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通假字: (1)军士吏被 甲( “被”同“披” ,穿着) (2)改容式 车( “式”同“轼” ,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一词多义: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军 霸上(动词,驻军) 上乃使使 持节诏将军(动词,派;名词,使者) 使 人称谢(动词,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互帮互助,获得双赢。其

46、中,对重点字词的积累是学习的重点之一。通过检查预习成果了 解学生疏通的情况,扫除疑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三、再读课文,情节梳理三、再读课文,情节梳理 1.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 预设第 1 段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举攻入边境,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第 2 段写 汉文帝劳军的情况,集中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第 3 段写劳军结束后汉文帝 和群臣的反应: “群臣皆惊” ,文帝发出由衷的赞叹。 2.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汉文帝在霸上、棘门营和细柳营劳军的经过。汉文帝分别给 予了什么样的评价?(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预设在霸上、棘门营的劳军经过: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汉文帝评价:若儿

47、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在细柳营的劳军经过: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 不拜。 汉文帝评价:嗟呼,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通过文帝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军 队后发出的由衷感叹,明确故事是在鲜明的对比中呈现的。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为下一课时 探究“真将军”做铺垫。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紧扣“真将军” ,学习周亚夫的精神品格。 2.学习本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从哪些

48、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写出了怎样的细柳军?怎样的周亚 夫? 预设(1)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 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2)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 “上至,又不得入。 ”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 “将军约, 军中不得驱驰。 ” 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3)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周亚夫刚正不阿,忠于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2.文章在塑造周亚夫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 预设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 师补充:汉文帝

49、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 ,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 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 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时周亚夫“持兵揖” “不拜”形成对比,体 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 和汉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汉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是“结 果”的对比。对比的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严格传达 将军的指示,写汉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

50、的写法避 免了单一从正面来写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 体。 师小结:司马迁用最精简的笔墨,给我们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时,汉文帝去慰问 军队的事,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明、 忠于职守的形象特点。 文中虽只有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尽管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鲜明地展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设计,意在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关 键句子品读人物;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 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采用小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3课时).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