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1624471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安排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是新闻阅读,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编为五课。其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 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整体介绍了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 的情况;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则新闻特写精彩展现了跳水姑娘吕伟 在第九届亚运会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场景;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 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则通讯详细叙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则

2、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 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并发表评论。 “任务二”是新闻采访,包 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其主体内容放在现场访谈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上。 “任务三” 是新闻写作,要引导学生学会撰写新闻作品,以及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 “口语交际讲述” 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自然得体地把故事或见闻讲给别人听。 本单元的学习是逐层递进的,要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 ,引导学生在新闻阅读中, 积累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开展新闻采访等新闻实践活动,感知新闻形成的 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抓住身边的新闻线索、新闻热点等,尝试进

3、行新闻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培养重依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意识。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任务一 新闻阅 读 1.消息二则2 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 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 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2.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 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1.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 2.首届诺贝尔奖颁 发 1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记 1 4.一着惊海天1 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 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

4、战斗机首架次成功 着舰 5.国行公祭, 为佑世 界和平 1 任务二新闻采访1 任务三新闻写作2 口语交 际 讲述1 任务一任务一 新闻阅读新闻阅读 1 1 消息二则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4.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

5、模与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 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 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

6、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 闻体裁的特点做铺垫。 师: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 ,是毛泽东用 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 消息,对比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板书:消息二则)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 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消息二则打下基础。 二、资料助读,走进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新闻” 师:默读课本第 2 页和第 17 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 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新闻是什么? 2

7、.新闻的“六要素” “五部分” “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预设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 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 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狭 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 实。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消息

8、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 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 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强;第四,具有固 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 【活动一:贴标签】 师: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 。 (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裁 特点。贴标签、做编辑的活动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

9、主动参 与的兴趣。 预设 1. 六要素 我 三 十 万 大 军 胜 利 南 渡 长 江 时间一九四九年 四月二十日 午夜开始 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军 横 渡 长 江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 二日下午 地点在芜湖、安 庆之间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物约三十万人 民解放军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起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 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 斗志 事件南渡长江事件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敌阵, 占领长江南 结果敌阵业已被冲破,战役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 岸广大地区 2. 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 放军二十一

10、日 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后面 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正 以自己的英雄 式的战斗, 坚决 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 令 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 从一千 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导语后面 的内容 国民党的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 和平, 不想再打 了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师补充: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 【活动二:做编辑】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 。 设问: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预设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 “五部分” ,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11、。第一则消 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 ,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 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 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 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 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的写作艺术。 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评析新闻一、评析新闻

12、【活动一:学做评论员】 师: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 方?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 选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1.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预设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 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 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

13、序,清晰合理。 2.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至发电时止 ,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预设不好。 (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2) “不含” 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3) “至发电时止” ,把时间限制在准 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然

14、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 领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 (占领)江阴要塞,封锁 (切断)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 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不行。对地区用“占领” ,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 力,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 ,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 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 ,铁路线则用“切断” ,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 , 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 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4.

15、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第一组: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第二组: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预设“摧枯拉朽” “万船齐放” “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 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 “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

16、地估计了 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 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 ,尽管时间表述 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 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5.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 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

17、渡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 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反复出现的“我” ,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 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补充: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

18、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评析新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排、删、换、比、找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语 言特点和感情色彩,理解新闻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并有的特点。为下面播报新闻,亲自创 作新闻做准备。 二、播报新闻二、播报新闻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 选一则) 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 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

19、、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 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 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 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 三、学写新闻三、学写新闻 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 “五部分” “三特点” , 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学生自由习作,师评点) 结束语:同学们,新闻里不仅有新鲜的时事,还有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每一则 新闻里都蕴含有

20、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 “闻”字是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 朵,露出另一只耳朵,在专注地倾听的形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 到大量信息,大家要学会有选择地接收,专注地倾听,这样你就能通过新闻这种实用性文 体了解大千世界,感知社会人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会读新闻,读懂新闻,进而 能写出新闻,把校园发生的新鲜事儿告诉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开始,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贴 标签、做编辑、做评论员、做播音员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新闻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 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

21、能学得快。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消息消息”一词的来源一词的来源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 :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 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太史公亦曰: “黄帝考定星历, 建立五行,起消息。 ”皇侃注云: “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由此可见,消 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 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只是到 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

22、,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木铎:木铎为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 尚书中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的记载。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 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了解民情。可以说,这种形式是我国新闻行业的一种原始形态。 布告与露布:布告是一种政府文告,以在固定地方悬挂或张贴为主。露布作为传播载 体,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邸报: 通常指历代朝廷发行的官报。 邸报是朝廷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 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态等方面的内容。 小报: 始见于宋代

23、,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小本:流行于元代,在民间雕印发卖,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但元代的 言禁很严,元太宗时期还曾有过“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 犯,论死”的禁令,因而,这种“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范围不会太广泛。 旗报、牌报: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 军民阅览。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方式。 京报:主要流行于清代,与朝廷发布的邸报大体相同。主要在北京发行,外地有翻印。 2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

24、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走近名人,导入新课一、走近名人,导入新课 2012 年 10 月 11 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 为一体”而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 年 10 月 5 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 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师:同学们

25、,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预设莫言和屠呦呦。 师: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 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 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系列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 是其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诺贝尔于 1833 年 10 月 21 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66 年发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 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 350 多项发明 专利,积累了一笔

26、很大的财产。1896 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 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 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 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 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 每年 12 月 10 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 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 师: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什么样的呢?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 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尔奖

27、颁发这则消息。 (板书: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和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简要介绍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二、温故知新,理清结构二、温故知新,理清结构 1.回忆重温消息的相关知识 师:前面一课我们了解了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消息的 “六要素” “五部分”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消息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第 1 课消息二则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消息的六要素和五部分,这里再 次

28、巩固,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分析本课消息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 阅读消息进而提炼有价值信息的方法。 2.结合所学找出本课消息的结构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一则消息,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勾画出本则消息 结构的五部分。 (学生自主在书上勾画) 3.详细分析本则消息的内容 师:参考课文旁批,说一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第 1 段(导语) :交代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 2 段(主体) :列举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情况,包括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 主要成就。 第 3 段(主体) :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第

29、 4 段(背景) :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 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旁批和已学新闻知识,快速理清 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明确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消息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 “用事实说话” ,但作者在撰写时避免不了隐含一些自己的 立场和观点,读者阅读消息的时候都会受到影响。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消息的特点: (1)消息要使读者掌握最新的事件动态。 (时效性) (2)消息要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 (真实性) (3)消息要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事件的全部过程。 (简明性) (4)消息为实现某种宣传需求,往往暗含

30、作者的情感倾向。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报道,结合消息的特点,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并谈谈自 己在阅读本篇报道之后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 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预设本篇报道在结尾时讲述了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样讲述可以 让读者知晓诺贝尔奖评选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评奖的公平性。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细节出发,细致体会文章隐含 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5.学习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师:如果让你给上

31、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预设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 师点拨: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下面我们一 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师补充: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 ,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 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 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出来, 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 因而得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信息筛 选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自己对本则消息进行重要性分析, 在

32、实例中理解 “倒 金字塔结构”这一概念。 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回顾消息语言的特点 预设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明确消息语言的独特之处。 2.品析本则消息语言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语言的特点。 师: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那语言自 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 了 X 射线。 预设“发现”是事物、现象或规律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状态到

33、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 过程。而 X 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 ,体现了新闻语 言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 预设“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 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说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3)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 预设“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 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

34、金会今天首次 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每年 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 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 贡献的人。 预设“首次” “每年” “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师点拨: (1)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 (2)对于颁奖时 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 的公正与权威,这些都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简练的特点。 师小结:我们感谢路透社为我们提供了这么经典的一则消息,让我们了解了首届诺贝 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消息的基本构成及特点。希望大家努

35、力 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或者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准确、朴实、客观等特点,加深对新 闻相关知识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学生在学习第 1 课消息二则时已经初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的学习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前面所学,另一方面又获得新知。 本课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从写作方法来看,选取了最普通的报 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在语言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 标准的消息语言。可以说本课是学生学习消息的最佳范例。所以,不妨让学生以此课为模 板学习

36、如何写消息。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0 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 年诺贝 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 5 名时还有老舍,最终, 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 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 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 1988 年中 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 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 1988 年 5 月 10

37、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 学奖失之交臂。 疑难突破疑难突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权威性的 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 分离制度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因为 消息的篇幅限制,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 3 3“飞天飞天”凌空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

38、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 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 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 10 岁开

39、始练习跳水,14 岁进入国家队,16 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 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 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9 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 ,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

40、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 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 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 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 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

41、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 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 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 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 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 1.7 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 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 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 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

42、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 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再用“飘浮的白云” “掠过的飞鸟” “翘首 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 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 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

43、,观众的 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 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 来吗? 预设(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 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 “流星” ,形象地说明了吕伟 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 条” 。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 ,把时间写得有情 有义

44、,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 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 准确使用“舒” “蹬” “飞” “托” “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 “似乎”等词 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 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 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

45、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 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 美妙” ,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 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 美,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 “美”有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 以下是 1982 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 课件出示:

46、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新华社新德里里 1 11 1 月月 2 24 4 日电日电11 月 24 日, 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 10 米跳台跳水比赛中, 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 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 比赛。4 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 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 ,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 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 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 9.5 分的高分。凭

47、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 第 9 届亚运会女子单人 10 米跳台冠军。 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 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 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 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师

48、小结) 预设一般说来, 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 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 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 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 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 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 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 ,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 发生的” ,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 。

49、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 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 1.7 秒的时间里, 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 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 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 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 “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

50、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 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 作方法,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特写的体裁,因此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新闻特写的 知识。教学中,通过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0课时).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