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孟子》三章教案+课件(含3课时).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孟子》三章教案(含3课时).doc--点击预览
    • 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孟子》三章课件(含3课时).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 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 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 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 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 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 “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 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 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 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 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 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 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 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22.孟子三章 3 23.愚公移山 2 24.周亚夫军细柳 2 课文 25.诗词五首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 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 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写作表达要得体 1 综合 性学 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3.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指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 己的精神品格。 4.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5.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关注身 边的文化遗产。 6.要求学生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2222 孟子孟子三章三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 “地利” “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 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 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 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 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为“四书” 。 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 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 两个“不如”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 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 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 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设问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预设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 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 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 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 多”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设问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 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 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 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设问 4:文章第 5、6、7 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预设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 。 (2)运用对举句式,将 “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 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 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富贵不能淫) 二、预习检测二、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 (1)注音。 公孙衍(yn) 丈夫之冠(un) 富贵不能淫(yn) (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 ,你)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 求百分之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 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浅析文章 设问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 当权者。 设问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预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思路 设问 1:第 1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设问 2:第 2 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预设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 ,内容为反驳 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 ,称不上“大丈夫” 。 (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 ,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 (立论) 设问 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 论。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 3.深层探究 设问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预设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 “礼” “义”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设问 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预设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 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 本质是对内心的“仁” “礼” “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善天下” 。 设问 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 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预设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 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预习检测二、预习检测 1.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 ,辅佐) 词类活用: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处指导学生需注意重点词语和朗读停顿。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设问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预设 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 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后 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 也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设问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设问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设问 4: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预设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 并由此引申发挥,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处 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理的特色。 四、当堂检测四、当堂检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 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 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师小结: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 持久。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 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 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会正 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证思路,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内 涵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 读,把握文章节奏,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最后提出设问,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 结论,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获得启示。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 1.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性;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 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礼” ,阐明 “妾妇之道” ,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 ,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 证“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 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由个人 上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 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 2.2.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叙述事例、阐述事理时,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 文章语气强烈,气势奔放,说理性强。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 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对“大丈夫”的行为操守进 行了诠释,使“大丈夫”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 例,句式整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又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 人生的价值。富贵是人们所羡慕的,但我们不能因贪求富贵而丧失本性;贫贱时要坚定 意志,在诱惑面前要能不忘初心,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贫贱中奋起;在权势面 前不卑不亢,不向恶势力摧眉折腰,坚持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能够 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才算 得上是个纯粹的人。 适用话题:修身养德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 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 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 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 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 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 、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 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 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 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 书”。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 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品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品读古诗 齐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请你为下列排比句划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 / /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指有利 于作战 的天气 时令。 指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物质 条件的优势)。 指作战时人 心一致,内 部团结。 方圆三里 的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 围 。 u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 词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护城河 。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 放弃 。 离开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 。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巩固 。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u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 论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 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 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 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 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 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 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 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 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 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 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 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 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 u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 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 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 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 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 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 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 强的逻辑性。 u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 如“人和”。 (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 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u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 么效果?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 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 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交流: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 意义呢?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 证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 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 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 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 的阐释。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富贵不能淫( ) ynun yn 预习检测 1.注音。 2.理解词语。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u通假字 丈夫之冠也。( ) u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迷惑 贫贱不能移。(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动摇 威武不能屈。(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屈服 u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 u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 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 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 交流,互助学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 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 权者。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u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u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 其精髓?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引出下文。 u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 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 道”,称不上“大丈夫”。(驳论) 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 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论 ) u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 什么?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 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u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u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 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 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 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 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u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 丈夫之道”的不同。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 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 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 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u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 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 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 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 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课堂检测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妾妇之道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 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 新课导入 第3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检测 1.理解词语。 u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u词类活用 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 /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文章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 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显露出不同于凡 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 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 ,也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u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部分有 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 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u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u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 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 ,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 的基础上,在结尾处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 u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 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 3.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 音乐创作。交流讨论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 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 ,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 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 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 悟,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个人(正) 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 国家(反)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孟子》三章教案+课件(含3课时).zip)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