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63686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5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西师版六西师版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19 年 1 月 1 1 1 夏夏 【课前准备】 搜集描写四季的美词美句。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背诵课文第一段,感受夏天气氛的热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现在正是炎炎夏日。谁来说说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学 生各自说感受) 看来,对于夏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夏 天的散文,它是著名的散文家梁衡先生的作品,题目叫做夏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梁衡先

2、生的眼中,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课 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学习 生字) 3.课文读熟后交流:在梁衡先生的眼中,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师板书:热烈、金黄、紧张 师小结:看来,梁衡先生眼中的夏天与我们眼中的夏天是不一样的,因为梁衡先 生所赞美的夏天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而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天。 三、介绍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 年出生,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 报记者、 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

3、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 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 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散文夏,是梁衡先生在担任光明日报记者时,多 年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那里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和当地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亲密接触, 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而挥笔写下的。 四、现在,我们知道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直接表 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1.抽生读画出的句子。 2 2.齐读该句。(课文最后一段) 五、研读第一段,感受夏天气氛

4、的热烈,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过渡语:作者想大声赞美夏天,因为夏天的气氛是(生接)热烈的。现 在,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从作者哪些具体的事物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 夏天气氛的热烈。用波浪线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点拨。 1.“它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 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墨绿色长墙。 ” (1)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语最能让我们感受到夏天气氛的热烈。 (2)学生说,师板书“沸腾” 、 “密密厚发” 、 “墨绿色长墙” 。 (3)说说作者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分别把

5、什么比作什么? (4)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热烈的气氛? (学生个别读,师生评议) (5)学生读得不够好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开水沸腾时,烟雾缭绕、热气腾腾的情景;山坡上的草,不停地长,长得密密 麻麻,一点缝隙也没有的情景;林带上树木枝繁叶茂,密不透光的情景,从而感受到夏 天气氛的热烈。) (6)想象后,学生再读。 (7)小结:这组形象的比喻句,让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夏天那热烈的气氛。今后, 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这种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2.第 23 句:抓住“烦人”的蝉“长鸣” 、 “火红”的太阳“烘烤” 、 “热风

6、浮动” 体会气氛的热烈。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 动,在天地间升腾。 ” (1)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交流、质疑。 (3)结合上文理解 “磅礴之势” ,即:夏季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三)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四)借助板书练习背诵。全班齐背。 (五)回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作业 抄写生字和文中的优美语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第二、三段,感受夏天金黄的色彩和紧张的旋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在习 作

7、中运用。 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重点感受了夏天气氛的热烈。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夏天金黄的色彩,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学生自由读第二段,看看从哪些具体的事物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夏天的色彩 是金黄的? (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 1.“你看,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 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 (1)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作者描写

8、了哪些事物,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2)追问:哪几个词语最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旺盛的活力? (“挑” 、 “举” 、 “匍匐前 进”) (3)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师范读这两句话,生闭眼想象) (4)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除了文中描写的事物,还可适当引导学生说一说 其他事物,如田里的蔬菜、稻子,果园里的水果让学生充分感受田间农作物蓬勃 生长的气势,体会夏天所充满的活力。) (5)有感情地朗读。 (6)师小结:瞧,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地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 其境,置身于黄河流域,感受那里夏天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夏天的色彩,还写了什么? 2.“春之色为

9、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 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 旺季。 ” (1)作者为什么写夏天的色彩时,还要写春天和秋天呢? (2)生自由说,师归纳小结:作者把夏天与春天、秋天的色彩进行比较,更加突出 了夏天色彩的独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引读全段:让我们一起再来品味一下夏天这金黄的色彩。(全班齐读第二 段。) (四)引导回读最后一段话:是呀,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难怪作者想大声赞美 (生接读) 三、学习第三段 1.快速默读第三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紧张? 2.学生交流,理解句子: “田家少

10、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说说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天的繁忙、 紧张。 师注意引导感受农民的辛苦与繁忙。 3.齐读本段,感受夏天旋律的紧张。 4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看着板书,回顾全文,领悟写作特点 作者赞美夏天,抓住了夏天的三个特点(师指板书,生接)进行细致地描写。 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显得十分有特色。不知孩子们是否发现? 打开书快速地浏览一 下课文。 学生自由说,师小结:文章先用三段具体描写夏天的三个特点,然后用一段对前 面三段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与前文相照应,直接抒发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而前边的三段都

11、是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法。这样使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楚而紧 凑。 六、小练笔 五彩斑斓的四季,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妙的感受。在四季中,哪一个季节最令 你喜欢? 请用一两段话写一写。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上你课前收集的好词好句), 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片段评改:(出示在展示台上)抽生读,全班评议。(评议要点:抓住了哪些事物的 什么特点? 结构安排是否恰当?)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2 2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课前准备】 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搜集描写夏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背诵课文。 3.理

12、解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与散文家梁衡先生一起感受了夏天的气氛、色彩和旋律。这节课我 们将学习两首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看看在诗人眼中,夏天又有着怎样的韵味呢? 二、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5 (一)初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2.抽学生读,再齐读,学习生字“蛱” 。 (二)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意境。 1.四人小组借助注释、插图讨论交流诗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诗人,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品读和感悟。 诗人简介和题目的意思: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

13、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 南 宋诗人。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 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 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 诗,共 60 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 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A.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 只剩下稀稀落落的花朵;一眼望去,却

14、是雪白的麦花。 B.引导学生看图,直观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几种景物的特点。 孩子们请看图(出示挂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师引:多美的景色呀! 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 (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特 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 C.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能感受到这种美? (学生个别读,评议。赛读、齐读。) (2)“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 A.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B.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重点引导想象:

15、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从夏这篇课文中了解的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地讨论, 感受农民的繁忙与劳动的辛苦。) C.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人们的劳动情景,在诗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却 通过对诗句的质疑,再展开适当的想象,就挖掘出来了。这样就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 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D.抽生读这句诗。 3.现在谁来连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抽生说)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它的意境美。 6 四、练习背诵古诗(抽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另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自

16、由读。 2.抽读。 3.简单说说你理解到的大意。师相机指导。 4.齐读。 六、作业 抄写四时田园杂兴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课文。 2.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3.品读、积累其他描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现在,我 们一起来背一背。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师相机补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

17、山)人, 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 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 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州做官,游玩西湖时写下的一首最为人传颂称绝的山水诗。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交流、品读诗句。 理解题目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喝醉了酒写下的诗。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7 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抓住“黑云翻墨” 、 “

18、白雨跳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比喻的妙处。 A.师范读这两句诗,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B. 抽生带着体会读该句。师注意引导以评促读。再齐读。(2)“卷地风来忽吹 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是呀! 这里的天气变化是如此之快,刚刚还是风雨大作,现在竟是晴空万里。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迅猛的变化 ? 抓住“忽”字,体会天色变化 之快,风的威力之大。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谁能用朗读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迅猛的变化? (抽生读) 4.现在谁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抽生说) 5.现在,如果你就是诗人,经历、 感受了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你有何感

19、受? (生 说,再带着感受读一读整首诗。) 6.全班齐读。 三、练习背诵古诗。抽生背,全班齐背 四、拓展: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抽生个别读。 3.说说你知道的诗句的意思。师生相互补充。 4.品读诗句。 5.交流自己搜集的描写夏天的诗句。(师可穿插介绍以下几句)小池残暑退,高树 早凉归。 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王安石初夏即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陆游初夏绝句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五、作业 抄写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8 3 3 密西西比河风光密西西比河风光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2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美丽的风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旁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在夏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黄河流域,感受了那里 夏天独特的韵味;在古诗两首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欣赏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还 与诗人苏轼一起体验了夏天的西湖天气急速变化的愉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 着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走进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去感受那里两岸旖旎的风 光吧! 示课题,全班齐读。 二、介绍作者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 19 世纪初早期浪漫主义

21、的代表作家。本文节选自 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课前,孩子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生词的情况。出示生 词: 淤泥 蜀葵 锥形 俯瞰 草莓 骚动 笃笃 1.生自由读一读。 2.抽学生读,再齐读。 3.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不理解的? 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4.在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注意“葵” 、 “骚”的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抽生分段轮读课文。师加强指导难读的词语及句子。 如:第 4 段的一些长句 子。 2.说说读了课文,密西西比河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后)那它带给 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3.

2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理解“旖旎”的意思。(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齐读。 4.围绕着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旖旎,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呢 ? 理清文章脉 络,了解文章 “总分总”的结构。 (板书“总分总” 、 “西 岸” 、 “东岸”) 五、进行批读 1.孩子们在预习和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 9 说)课文旁边留有空白。 2.自己读读课文旁边的文字,再读读文中相关的描写后,说一说课文旁的文字有 什么作用。 3.师小结:这些文字,其实是一个读者当时在读到这些句子时所产生的一点感受, 把它记录在了旁边。像这种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记录在旁的方法叫做写 旁批。 写旁

23、批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旁批可以写些什么呢? 可以写你对文中某个词 语的感受;可以写你对某个句子的体会;也可以写你对文中的某种观点有何看法 只要是你在阅读时的所想所感都可以。 六、重点学习第二段,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旁 批 1.自由读第二段,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2.学生交流。(美、舒服、迷人、静谧、安逸) 3.把你刚才所说的感受写在这段话的旁边,就是你读这段话所做的一个简单的 旁批了。 4.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重点抓描写野牛的几个动词“劈、游、 卧、望”,体会野牛的悠闲。(提示学生:我们也可以把刚才在品读这几个动词时所体 会到的内容

24、旁批在本段的旁边。) 5.抽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感受读一读,大家评一评。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次提示学生:把刚才想象 到的写在旁边,也是给本段文字所做的一种好的旁批。)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本 段。 7.全班齐读。 七、作业 抄写本课生词。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品读课文第三、四段,感受密西西比河东岸旖旎的风光。 3.能在自读课文时进行旁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上节课我们与作者一起去欣赏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我们还学会了 在阅读时进行旁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旁批的方法

25、,学习课文的三、四段, 感受密西西比河东岸的旖旎风光。 10 二、学习三、四段,进行旁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岸的旖旎风光 1.默读课文三、四段,边读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旁批下来。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旁批。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点拨,及时评价激励写得好的旁批。第三段重点引导 学生抓住“杂处一堂”,结合下文所列举的植物名称体会植物品种数量的繁多;抓住 “茁壮生长、高耸入云”,结合后面的具体描写体会植物长得茂盛。 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是抓住词语来说体会;有的是边读边 想象,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现在,谁能把你刚才的感受和体会,送到这段话中,用 朗读的方式表达

26、出来。(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植物的繁多 与茂盛。) 过渡:是呀! 这东岸的植物葳蕤丰茂! 令我们赞不绝口! 那这里的动物又会带 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第四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对各种动物的描写,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并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使之读得有滋有味。 生齐读第四段后,师小结:这里的动物可真有意思! 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学习最后一段 师指板书:如果说河的西岸是万籁无声,那么河的东岸却与之恰恰相反。这里植 物的葳蕤丰茂,动物的欢腾活跃,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请孩子们齐 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1.画出描写声音的词语,读一

27、读。 2.说说你的体会。 3.齐读本段。 师:这亲切而粗犷的和谐之美,换句话说就是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旖旎! 难怪作者开篇就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课文第一段) 四、体会语言的优美,练习说话写话 孩子们,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密西西比河 的旖旎风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老师从中摘抄 了一些:(大屏幕出示课后 3 题的词语)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抽背。 六、小结本课(略)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11 4 4 黄山松黄山松 【教学目标】 1.能快速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

28、解黄山松的特点。 2.能给课文第二、三、四段写出小标题。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在上节课,我们随着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游览了风光旖旎的密 西西比河,感受了自然界亲切而粗犷的和谐之美。 这节课,我们要跟着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爷爷一起走进 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去领略那里独具特色的松树黄山松。示课题, 齐读。 二、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过渡:那作者丰子恺爷爷笔下的黄山松又是怎样的呢? 1.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2.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课文由总到分,写出了黄山松的三

29、 个特点。 3.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引导学生语言由繁到简) 4.给三个段加上小标题。(相机板书:石上松 向阳松 团结松) 四、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1.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及时肯定、鼓励大胆交流的孩子,以提高他们的 阅读兴趣。 第二段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虽然生长的环境恶劣,但却长得苍翠、坚劲,从而体 会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段着重引导学生从黄山松奇特的姿态来了解它的向光性。第四段重点引导 学生抓住黄山松的长势、形态来感受它强大的团结力。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五、回顾全文,小结本课 师指板书: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清楚地向我们介绍了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即(生

30、接)生命力、向光性、团结力。 让我们似乎也到了黄山一游,领略了这 独具特色的黄山松的风采。以后,孩子们在介绍某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 结构方式,使文章结构清楚,有层次。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12 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一一) )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尝试运用。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自主阅读短文,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课时安排】 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由读两个例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学生说。(

31、两个句子中都有引号) 3.师介绍:句子里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 4.将两句话中引用的内容去掉与原句对比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师相机小结引用的好处:习作时,运用引用的手法可以突 出所要表达的主题,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6.再读读这两个原句,体会一下引用的好处。 7.练习说一两个使用“引用”手法的句子。 (1)填空(诗句): “ ” 。中秋节就要到了,远在北京打工 的家明却因工作繁忙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他只好噙着泪水深情地朝他的家乡 重庆眺望着 “ 。 ”等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 (2)自己练习说一两个使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32、 8.提醒学生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二、语海拾贝 1.自读诗词,读正确,有节奏。 2.抽生读一读。 3.说说诗句的大意,读出诗的韵味。 4.练习背诵。 5.同桌互背。 6.抽背,齐背。 三、作业 1.写一句使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2.抄写诗句。 13 四、互动平台 1.自由读书上的材料,说说于蓝、秦学和郝思,他们三个在讨论交流什么? 2.抽生说一说。明确互动交流的话题:本单元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层次清楚,段落 分明。 3.围绕交流话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谈一谈,从而体会 “层次清楚、 段落分明” 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某篇习作来说一说。 五、自主阅读园地

33、 1.读题,认识肖邦。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 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 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 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 、 圆舞 曲 、 葬礼进行曲 、 革命练习曲 。 2.肖邦的小屋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短文。 3.全班交流:肖邦的小屋是什么样的? 4.交流这篇短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文章 层次清楚、段落分明。 5.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季节进行细读,读到

34、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就把感受旁批 下来。 6.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带着感受读一读。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能将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 2.做到与人交际时,态度大方、自然。 3.在习作时,注意突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1.自读提示,明确交际内容。 2.抽生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师板书:旅游) 3.随便简单聊聊:你去过哪些地方? 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际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旅游经历与四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分享。 要求: 14 1.把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具体。 2.说出自己当时的真

35、实感受。 3.组内成员如有不明白之处或感兴趣之处,可对其提问。 三、全班交流,评议 评议要求:是否把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具体了? 是否表达出了他 当时的那种真实感受? 四、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评改 1.抽生将习作放在展示台上,自己朗读。 2.全班同学评议。(除了纠正错字、用词等,重点评议:是否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 具体了? 是否表达出了他当时的那种真实感受?)引导学生找习作中的句子来点评, 及时修改。 2.同学互改,再自己修改成文。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5 5 冬阳童年骆驼队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前准备】 1.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 2.查阅骆驼生活习性的资料。 第一

36、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毡帽、咀嚼、寂寞等词语的意思。 2.能快速地阅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抄写喜欢的句 子,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谈童年引出作者,揭示课题 1.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七彩的梦,童年是一首快乐的歌。在童年 生活中的事,充满稚趣,令人终身难忘。 城南旧事这部小说,就是台湾当代作家林 海音描绘的20 世纪20 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让我们一起 15 了解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林海音吧! 2.作者简介,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 3.揭示课题。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仔细观察,

37、你会发现(题目的词 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同学们齐读课题,边读边想,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伴着悦耳动听的驼铃声)让我们 一同走进课文,走进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理解词义:毡帽、咀嚼、寂寞。 2.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条理,想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哪几个片断? 让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

38、5 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 系铃铛的想象(第711 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2段);最后讲夏天 不见骆驼的影子(第 1316 段)。 4.学生交流后,老师可对四个画面做简要的归纳。 学骆驼吃草 驼铃的遐想 骆驼脱皮毛 追问骆驼的去向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解读“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1)指名朗读第5 段,其余学生边读边想,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 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批注在自己的书旁边) (2)课件出示本段,学生集体朗读: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 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

39、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 沾满了胡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由得动起来。 (3)全班集体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相机出示句子,课堂交流体会,并随机指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 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由得动起来。 体会 1.“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 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了胡须。 ” 体会 2.“我”看的时候很入情:“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由得动起来。 ” 体会 3.“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 间地看着它,陪它一起吃草。 教师总结。 16

40、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善于观察,才把骆驼吃草的细节刻画得如此生动 形象。抓住最后一句,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幅画面的“趣” 。 同桌相互读,自由读,抽读,并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听写课文词语:毡帽、咀嚼、驮煤、卸煤、悦耳、寂寞 2.仿照课文第 5 段的写作方法,写写你曾经仔细观察过的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个别学生背诵“学骆驼咀嚼”那一部分文章。 2

41、.过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 也不由得动起来。那样幼稚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本节 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一同去感受其他三个画面。 二、继续精读课文,感悟其他三幅童年生活画面 1.解读“驼铃遐想”的画面。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 710 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给骆驼系上一个铃 铛? (2)讨论交流。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们给它系一个铃铛。 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 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声音,是拉骆 驼的人怕寂寞的旅程,所以带着铃铛,增加行程的情趣。 学生说出他们不同的观

42、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谈出“我”和爸爸的不同观点, 展开丰富的遐想,为驼铃赋予新的内涵,更展现出“我”的天真与美好。 (3)读了驼铃的遐想,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分角色朗读画面内容,读出“我”的美好遐想。 总结学习上两幅画面的学习方法:读思想读。 2.用学习上两幅画面的学习方法,学习“骆驼脱毛皮”和“追问骆驼去向”两个 画面。 (1)抽学生朗读第 12 段,想象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重点交流: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我真 想拿把剪刀替它剪一剪。(体会小作者的幼稚、天真) (2)读第 1316 段,从“我”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17 出示重点句

43、子:妈妈回答不上来,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讨论交流:你对妈妈的话是怎么理解的? “我”不厌其烦地问,是否妈妈真的生 气了,想想“我”还有可能提出什么有趣的问题来? (3)指导朗读这两个画面的内容,读出“我”的童真童趣。 3.通过四个不同画面的学习,想想在作者的内心深处,骆驼给她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1.教师过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冬去春来,骆驼队也如此,一到冬天他又来了。 但童年却一去不复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也不会学骆驼咀嚼,也不会有驼铃 的遐想,也不会想到去给骆驼剪毛、更不会去问妈妈骆驼的去向。然而,作者却说:只 是看见冬

44、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你对这句 话是如何理解的?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走进自己的金色童年 1.跟随作者走进她童年生活的几个画面,你的眼前也会浮现出一幅幅自己童年 生活的精彩画面,引起你无尽的童年回忆。 现在与小伙伴一起交流你的精彩童年经 历吧。 2.学生交流。 3.模仿课文中某一幅画面的写法,写写你童年生活中的精彩片段。 五、总结全文 1.教师总述:童年生活的每一天都五彩斑斓,在大榕树下捉迷藏、在小溪里摸鱼 虾、在操场上踢足球、跟小伙伴一起煮竹筒饭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点点滴滴, 我们都绽开了笑脸。 但童年会

45、稍纵即逝,孩子们要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也让它成 为永恒的最真最美的记忆。 2.推荐课外读物: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高尔基的童年 。 【教后反思】【教后反思】 18 6 6 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 祝,并交流欣赏后的感受。也可以与音乐教师联系,开展音乐欣赏课,赏析月光 奏鸣曲。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和新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了解“我”最初拉小提琴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 曾经有一位小男孩,他刚开始被认为是音乐的“白痴”,但后来却成了 著名的音

46、乐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唯一的听众,去 探索其中的真正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理解词义。折磨、绝妙、沮丧、诅咒、懊恼 2.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完课文后,这位自称“聋子”的唯一听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行动的变化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了解“我”最初拉小提琴的情况。 1.学生快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句子。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为发生的变化。交流: 最初,父亲和妹妹经

47、历无数次的折磨后判断我为音乐“白痴”,我的心理、行为 怎样? 心理:灰心、沮丧,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信心。 行为:从家里练琴到去楼区外的林子里练。 3.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的第一段,从 “我” 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感悟到“我”对音乐的酷爱和执著。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不放弃练 琴。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二)想想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面对的? 小组交流、谈感悟。 (三)教师简单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要有永不言弃的信念,为下节 课学习“我”的成长历程打下基础。 19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48、【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 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知道了“我”最初练琴时的心理: 沮丧、灰心、失望,不得不离开家到林子里练琴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我”的这种 不得已的苦衷,才给了“我”与老教授偶遇的机会。这可能就是平时常常说的缘分。 今天,我们再次一同走进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起去体验“我”的成长历程,一起去 感受老教授的伟大人格吧! 二、继续研读课文,感知“我”与教授相遇后的不

49、同变化 孩子们! “我”的成长就是因为那位“神秘”的听众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 帮助,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这位听众的人格魅力吧! 1.自己快速默读课文第 25 段,用不同符号分别画出“我”和老教授相遇、交谈 过程中的相关句子。从他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变化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可在课文的 旁边加上自己的批注。 2.交流相遇过程中语言和行为上的不同感悟。 第一次偶遇 “我”的心理行为表现: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 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教授的语言表现: “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其实,我每天早晨都要在这里坐一会儿。 ”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很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不过,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 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相机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其它版本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