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63825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X 页数:219 大小:3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部编版部编版六六年级年级上上册语文册语文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19 年 8 月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草原草原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 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 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 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 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 者留下了无尽的回

2、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 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 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 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 9 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 1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

3、间的深情 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 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 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

4、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蒙古人 ) ,引领学生 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 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 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 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 色如何?草

5、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 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 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 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老张的哲学 二马 ,中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 剧本茶馆 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 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

6、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 出示字词, 指名认读, 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 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 “涩”是平舌音, “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 “的” “蒙” “好” ,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3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 ,不要丢掉一点; “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 下结构; “微”的偏旁是“彳” ,不是“亻” 。 (2)引导学生观

7、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 “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 ; “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 “虫”的“口”略扁, “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 “ ”撇宜舒展, “丑”略扁。 微 “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 “ ”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 “攵”的末两 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 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

8、把酒话别,直至 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 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 1 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 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 1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9、 。 “清 鲜”更突出“鲜” ,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 “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 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 “明朗”的含义,感 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板书“一碧千里” ,解释词语: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碧”形容青草 4 很绿, “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

10、字词语来表示 “绿” (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 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重点理解“渲染” “勾勒” “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 语,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是指用线条 画出轮廓。 (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 加深理解。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 一幅挥毫泼洒

11、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写法提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 “这种境界,既 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 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 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 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想象 “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是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一说。 (4) 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 好像在回味草原的

12、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 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 享受和回味。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 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 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 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 1 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

13、照从上 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 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 同学们在背诵时, 可以抓住关键词, 按照写作顺序来背: (天) 空气天空 (地) 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 5 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 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 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

14、看。 今天的这节课, 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 朗读了课文, 重点学习了第1 自然段, 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 (示例: 去过大草原的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 描述得相当生动; 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 一番功夫;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15、和 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 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 1 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6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 但大草原除了景美, 这里的人更美。 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

16、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 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小组合作交流, 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 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 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

17、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 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 话别图。 )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 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 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

18、,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 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 有什么感受。 (热闹、热烈、热情)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 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 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 7 不停的欢笑声,感受

19、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 心的微笑。 (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 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 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 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 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

20、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 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 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 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 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 ,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 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 ; “碧草”指一片绿 色的草原; “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

21、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 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 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 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 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 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22、,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 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 8 为题呢? 明确: 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 后面写了人情美。 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 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 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 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 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

23、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 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 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 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 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 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 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

24、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 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后记】 丁香结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 、 “妩”等 5 个生字,会写“缀” 、 “幽”等 8 个生字。会写“宅院、 幽雅、伏案”等 16 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 9 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 并由 “丁香结” 启发人生思考, 并结合实际, 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5、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 喜爱之情。 2 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篇课文 丁香结 ,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 一边想象, 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6、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 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 豆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 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 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参差( cnc)芭蕉(b)衣襟( jn)妩媚(w) “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 bo,当

27、“迫近、靠近”讲, 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 、 “不强壮” 、 “不厚道” 、 “看不起”等意思, 组词是“广种薄收” 、 “单薄” 、 “轻薄” 、 “厚古薄今”等;一个读 bo,组词是薄荷,多 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 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10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 ,里面是两个“幺” 。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 ,下面是“木” 。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 “薄”组词是“薄饼” , “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 :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28、(3)理解较难的词语。 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

29、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 等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 香结谈感受。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丁香的形态、 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 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 ,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 ,需要有豁达的胸 怀。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11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

30、生总结,老师概 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 的“花” ,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 ,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 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 或者词语呢?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

31、的想象和感受。 生: “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 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 “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 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 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月光下的潇洒” 、 “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

32、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 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 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 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 我的文思和梦想。 12 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

33、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 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 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 ,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 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34、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 结” ,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 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 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 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 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

35、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 而且借花喻理, 在丁香花里, 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 13 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 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 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36、!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 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 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教学后记】 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

37、首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 沙洲边, 眼见日落黄昏, 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 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 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 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捷的 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 “即兴表演” , 绘成一幅 “西湖骤雨图” 。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

38、,又是水,又是船,这就 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 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学习这首 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 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 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 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 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

39、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 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 明白 “诗以言情, 诗以言志” ,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会写 3 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 。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 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 ,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

40、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出来。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 15 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 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 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

41、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 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 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 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 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

42、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 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 小船。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 “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 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 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 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其代 表作有春晓 过故人庄等,收录于

43、孟浩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 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 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 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 16 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 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 (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 讲)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他天性与世无争,淡泊名 利,但也并非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王维,不

44、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本来,省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 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要值夜,所以省中有 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我把他藏起来,万一有一 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马上就向玄宗禀报说: “今天我有一个朋友 孟浩然来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所以藏在了床下。 ”玄宗说: “我也听 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 ”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 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

45、月夜窗虚。 “北阙” 是指北方的朝廷。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他说: 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我这个人真的是没 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为我体弱多病,老朋友们也跟我疏 远不来往了。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春天已经来 到, 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 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思向往, 这使我不能成眠。 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只觉得一片空虚。这本来是他贫 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就说: “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 ” 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考试,

46、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 很不高兴, 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 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 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 ,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者生 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经 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 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 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1

47、7 生字:德。 “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和,通过读诗句可知 这里指的是“停泊” ,所以要读成“” 。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 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48、) 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 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这些画面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寞、冷清 的。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 B.理解“移舟泊烟渚” 。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移舟” ,移船近岸的意思; “泊” ,指停船 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 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

49、情做了准备。 ) C.理解“日暮客愁新” 。 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 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 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 愁。 )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 的一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 王风君子于役 )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 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 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 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 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