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米和厘米一、米和厘米 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米和厘米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较长物体通常用米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 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 样的单位再加减。1 米 =100 厘米1 米-40 厘米=60 厘米1-40 100 厘米 -40 厘米=6
2、0 厘米 40 厘米?厘米 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 相同单位再加减。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 厘米” 、 “” “”或“=” 858+56649 7714717+1 3. 看谁填得对 七()五十六三()二十四()九 十八 五()三十五八()六十四六()五十四 4. 78=(),可以表示求()个()连加的和是() 。计算 7 8 和 87 时,都可以用()这句口诀来求积。 5.3 的 9 倍是() ,8 的 6 倍是() 。 6.( )里面最大能填几? 7()8()3()9() 7、请你分别写出 4 道算式。 积积 1414积积 1212 第十三部分第
3、十三部分 一、填空。 1、 ()个()是() ,也可以说成()的()倍是() , 算式是() ,用口诀() 。 2、从“7、56、9、63”中选择三个数组成两个乘法算式。 ()()() ;()()()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长约 26() ,宽约 18() 。 (2) 新华字典厚约 5() 。 (3)足球场长 90() ,宽 45() 。 (4)一座小桥长约 15() 。 4、一个角有()个顶点, ()条边。 5、三角尺上有()条边, ()个角,有()个直角。 6、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加法算式。 44444()() 39()()() 77761()() 918()(
4、) 7、把口诀填完整。 ()八三十二()四十八二九() ()二十四()五十六()五十四 8、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四七二十八_ 七九六十三_ 9、黑兔、白兔、灰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兔说: “我跑得不是最快的, 但比白兔快。 ” ()跑得最快, ()跑得最慢。 二、判断题。 (对的画“” ,错的画“” ) 1、一个角有 1 个顶点和 2 条边。() 2、64 和 46 的结果相同。() 3、老师用的大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同学们用的小三角板上的直角大。 () 4、一本新华字典厚 5 厘米。() 5、图书封面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小。() 6、小亮身高是 135 米。() 三、猜一猜: (她们分
5、别拿着苹果、梨、桔子。 ) 小丽:我拿的不是苹果 小刚:我拿的水果它的皮是可以剥掉的 小兰:我拿的不是梨 小丽拿着()小刚拿着()小兰拿着() 四、按要求画一画。 1、 _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 2 倍。 2、 第一行的是第二行的两倍,第二行有:_。 3、画一条比 7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 4、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笔算。 451739489889450 601819345125453028 六、解决问题。 (一)列式计算 1、一个加数是 32,另一个加数是 28,和是多少? 2、减数是 26,被减数是 63,差是多少? 3、5 乘 8 的积,再减去 8,差是多少? (二)用数学 1
6、、5 名同学叠纸鹤,每人叠 4 只,一共叠了多少只? 2、有 6 盒红粉笔,白粉笔是红粉笔的 7 倍,有多少盒白粉笔? 3、车上有 42 人,到东门车站下了 17 人,又上车 9 人,现在车上有多 少人? 4、在一次数学比赛中,小明做对了 27 道题,做错了 4 道题,还有 19 道题没做,一共有多少道数学题? 5、参加科技组的同学一共分成 6 个组做,第 15 组都是 6 人,第 6 组 只有 4 人,参加科技组一共有多少人? 第十四部分第十四部分 一、填空 1、6 个 5 连加,和是() 。 2、两个因数都是 6,积是() 。 3、6 个加数都是 6,和是() 。 4、7 的 7 倍是()
7、 。 5、计算 38 和 83 都可以用口诀() 6、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条线,就成了一个角。 7、厘米和米都是()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 8、 ()五十五,5()15, ()515 9、 8888 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 口诀: () 10、 米()厘米 11、 一个直角有()个顶点, ()条边。 三、用竖式计算: 47266644223736 806425585436286525 四、画一画: 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一条线段。 五、判断。 1、两条直线只能组成一个角。() 2、长方形有条对称轴。()
8、 、线段不可量出长度。() 、个也可以说是的倍。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 6、正方形有 4 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 六、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或数 1、在里填上“” “”或“” 67244383015 4236239588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8()601235()7()56 七、列试计算。 1、6 个 2 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 8,另一个因数是 6,积是多少? 3、7 的 6 倍再减去 20,差是多少? 4、比 32 多 15 的数是多少? 5、32 比 15 多多少? 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旗杆高 8()床长 20() 字典
9、厚 4 ()杯高 10 ()钉子长 2() 九、想一想、解决问题: 1、公园里大象有 9 头,猴子是大象的 7 倍,猴子有多少只? 答:猴子有()只。 2、面包 3 元,饼干是面包的 8 倍,饼干多少钱? 答:饼干()元。 3、课间活动: 踢毽子:一排 4 人,有 3 排 跳绳:35 人拍球:13 人 (1)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比拍球的多多少人? (3) 、跳牛筋的比跳绳的少 19 人,跳牛筋的有多少人? (4) 、踢毽子的和跳牛筋的一共有多少人?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十五部分第十五部分 6524 =6616 =7734 =9361 = 8525 =5514
10、=6756 =569= 42 + 9=43 + 3 =48 +4=25 +3= 35 + 4=23 + 9 =35 =9 + 26 = 25 + 5=24 + 7 =24 + 6 =38 + 7 = 2=5320 =4520 =4321= 5944 =3=3614 =8777 = 36 +43 =25 +55=24 +16 =52= 34 + 82=49 + 5 =22 = = 468 =345=836 =4523= 4512=6312 =5340 =8985= 9850=7823=56 24 =6958 = 45 + 25=12 + 46 =47 + 13 =25 + 14 = 18 + 2
11、0 =36 + 2 =45 =27 + 12 = 24 + 25 =35 + 12 =40 + 58 =26 + 13 = 5=7222 =4513 =3627= 1413=5847=23=159 = 60 + 32 =31 + 12 =34 + 25 =17 + 12 = 第十六部分第十六部分 一、口算 1682863921494418257923 89192426479667344843 882552657923552739 563247673926316724 54175618296732849981 07541672273517583927 29195336986636208740 7
12、856329070884559 89195567338745273948 46444638769910251849 59633681106559649517 678837446228325869 2755669194738638725 7424762418371473863 2037118127663059 6741 36465863376835752720 64321836967514663059 385330669 181617796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计划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计划 第第一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长度单位 总 课 时 数 4 课时 教 材 分 析
13、 通过第一学期的 “比长短” 的学习, 学习已经对长、 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 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 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 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 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重 点 1、在活动中,学生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 位的作用。
14、2.在活动中,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初步 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米=100 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4.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 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 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 力。 难 点 1、 建立长度观念的 基础上,培养学生 估量物体长度的意 识。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3长度单位新授 1整理和复习练习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总 课 时 数 15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
15、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 减一位数和 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 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两位数的连加、 连减混合运算 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 我长高 了,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 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 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 生互相量身高、 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 实际活动, 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巩固用刻度尺 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 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 感受成 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
16、计的内 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重 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法笔算的计算过程 及方法的理解。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 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感受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 难 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法笔算的计算过程 及方法的理解。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3两位数加两位数新授 5两位数减两位数新授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新授 2整理和复习练习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
17、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角的初步认识 总 课 时 数 4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这些内 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 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周围许多物体 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 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数学知识 的现实性,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分析现实问 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小学生
18、缺乏感性经验, 只 有通过亲自操作,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才便于在此基 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 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 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 学习几何知识。 重 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 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初步学会用尺 画角和直角。 教 学 目 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 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 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和直角。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4角的初步认识新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第四单元教
19、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表内乘法(一) 总 课 时 数 12 教 材 分 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 一次系统了解、 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 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 等活动, 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 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 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 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 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 联系, 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 的事例, 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 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
20、解和认识。 重 点 正确理解乘法的含 义,知道乘法与加 法的联系。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 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 点 正确理解乘法的含 义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3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 826 的乘法口诀新授 1摆一摆、想一想新授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观察物体 总 课 时 数 2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这些内容是学 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对于帮助学生建立 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 念教学知识应用
21、的顺序逐步展开的, 体现了知 识的形成过程。 重 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 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 教 学 目 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 状。 2、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难 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 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2观察物体新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表内乘法(二) 总 课 时 数 11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 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 习的。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对今后 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务必熟练掌握。 本单元的 教学内容有:7 的乘法口诀、8 的乘法口诀、9 的 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 79 的乘法口诀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 点 1、 理解每一句乘法 口诀的意义,明白 乘法口诀的来源。 2、 随着口诀句数增 多和数目的增大, 记忆口诀是比较困 难的问题,在解决 问题时,学会分析 数量之间的关系也 是比较困难的。 教 学 目 标 1.经历编制 7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体验 79 乘法 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 79 的 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 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
23、知识。 难 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 诀的意义,明白乘 法口诀的来源。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27 的乘法口诀新授 38 的乘法口诀新授 49 的乘法口诀新授 2整理和复习复习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认识时间 总 课 时 数 3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 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同时 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 它可以为学 生以后学生以后学习时、 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 打下基础。 重 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中,借助钟面认 识时间单位“分” , 知道 1 时=60 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 操作,知道在
24、钟面 上分针走 1“小格 是 1 分钟,初步认 识几时几分 (5 分 5 分地数) , 会读写几 时几分。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 “分” ,知道 1 时=60 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 分 5 分地 数) ,会读写几时几分。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 比较的方法, 并形成初 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难 点 知道在钟面上分针 走 1“小格是 1 分 钟,初步认识几时 几分(5 分 5 分地 数)
25、 , 会读写几时几 分。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3认识时间新授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数学广角 总 课 时 数 2 教 材 分 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 力。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 而且是 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 同时也是发展学生 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传统的教材中 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 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 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 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并 运用操作、
26、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 并初步培养学生有 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 点 1.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 实验等活动, 找出最简单的事物 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 观察、分析及推理 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 顺序地、全面地思 考问题的意识。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 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4.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 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5.培养
27、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6.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难 点 学生通过观察、猜 测、实验等活动, 找出最简单的事物 的排列数和组合 数。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2数学广角新授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名 称 总复习 总 课 时 数 3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 共分为 5 个部分:100 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 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 识时间。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 学生数学思维的, 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因此在 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 编
28、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以及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 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 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 合, 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 程度的作用。 重 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 生获得的知识更加 巩固,计算能力更 加提高,能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全 面达到本学期规定 的教学目标。 教 学 目 标 通过总复习,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 计 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难 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 生获得的知识更加 巩固,计算能力更 加提高,能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全 面达到本学期规定 的教学目标。 课时划分 课时教学内容课型 4总复习新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