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第 3 讲 题型研究 厘清层次关系,稳解论证分析题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 2017 年全国卷新出现的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一、命题解读 5 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题干特点 对应区间 (2017 全国卷 T2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考查论证的前提 (写作的背景、原因等 ) 题干中有“ 前提 ” 的关键字眼 对应全篇或段落 (2017 全国卷 T2 A)文章从两个 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
2、方面。 (2017 全国卷 T2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考查论证的角度 题干中有“ 方面 ”“ 从 方面论证 ” 的关键字眼 对应全篇或段落 (2017 全国卷 T2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考查论证的思路 题干中有 “ 先 ,接着 ,最后 ” 或 “ 层层 ”“ 逐层论证 ”等的关键字眼 对应全篇 (2017 全国卷 T2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考查论证的方法 题干中有 “ 通过 论证 ”“ 论述 ”“ 说明 ”等的关键字眼 对应段落
3、(2017 全国卷 T2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考查论点与论据间的关系 题干中有 “ 提供 ”“ 彰显”“ 以 突出 ”“ 以 为 ” 等的关键字眼 对应段落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二、解题技法 3 步解题流程应用好 读文示范 文本呈现 理层次 理关系 (2017 全国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让居民望得 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
4、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 乡愁 ” 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 “ 乡愁 ” 变成 “ 乡痛 ”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第 1 段为第一部分:表明中心论点 “ 应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 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 记忆场所 ”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5、。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第 2 段为第二部分:分论留住乡村记忆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 “ 温度 ”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
6、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 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第 3 段为第三部分:分论呵护乡村记忆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 “ 文 ”“ 人 ”“ 居 ” 与 “ 产 ”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7、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 第 4 段为第四 部分:分论活化乡村记忆 提示:通过梳理第 1 4 段的层次关系和内容,有助于 A 项、 D 项的判定。 解题示范 标注选项敏感点 定选项对应 梳理比对定答案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区间 A.围绕 着乡村记忆的 保护 ,文章 逐层递进 地 论证 了留住乡愁的 必要性 和 可行性 。 “ 围绕 ”“ 逐层递进 ” 关键字眼显示出对应全篇。 全文论证思路:回看上表 理层次 理关系 。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选项的要素与论证思路完全吻合, A 项正确。 B.文章将
8、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 和 非物质文化 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 有机联系 。 由关键字眼可知对应第 2段。 第 2 段的行文脉 络:回看上表中第 2段 理层次 理关系 。 由 上 面 的 图 示 可 知 , “ 物质文化 ”“ 非物质文化 ”“ 有机联系 ” 等选项要素均显示在第 2 段有关 “ 什么是乡村记忆 ” 的论述内容中, B 项正确。 C.文章提出 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 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 举例 说明了 甄选的标准 。 由关键字眼可知对应第 2段。 第 2 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 2段 理层次 理关系 。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 “ 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 ” 对应第 2 段中的 “
9、 综合甄选 ” ,而 “ 举例 ”“ 甄选的标准 ” 在第 2段中无对应信息, C 选项无中生有,不正确。 D.认为乡村与人的 情感 、记忆 密切 相关 ,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 的 前提 。 由关键字眼“ 情感 ”“ 记忆 ”“ 相关 ”“ 城镇化与乡愁关系 ”“ 前提 ” 可知要立足全篇。 从整体看,全篇都是在论述城镇化与乡愁的关系问题,而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 “ 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 乡愁 无处安放 ” ,这些都体现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本文写作的论点。故 D 项正确。 答案 C 课堂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10、 (9 分 )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 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礼记说: “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 所谓 “ 肥 ” ,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
11、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 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 “ 家和万事兴 ” 。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 百善孝为先。 ” 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 “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把 “ 孝 ” 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
12、质,古今中外概 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 “ 立爱自亲始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 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
13、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