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53851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1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 一、 (2021 年广东茂名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晒苦,晒老师,晒友,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讲一个晒字,从发出自己小 家的装修情况,到晒出各个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 网络深入人心。 晒苦:一位 80 后网友发帖倾诉自己的生活和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 竟惊人相似。该帖中“房奴”“甲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迅速 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 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将上网诉苦作为缓解

2、精神压力的方 法,这种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 晒老师: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白 领们说, 毕业后生活压力太大, 在网上“晒晒”老师, 和别人分享老师“逸事”, 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过一个个晒老师的帖子,很多网友不但回忆老师的音容笑 貌,还留下了老师的名字,以及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晒友:晒友,是指晒客们彼此之间互称晒友。“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 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晒” 这一种新的力量还在聚集和成长中,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 地存在下来,但显然,它现在的力量就足以让人惊叹。 (节选自豆

3、瓣什么是晒文化? ) 材料二:材料二: “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 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 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晒文化”,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双刃 剑”。 有“利”的一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当前,互联网在我 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 了信息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对晒客而言,“晒”弥补了内心的缺陷, 第 2 页 共 31 页 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 看客通过看帖, 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 既能降压, 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

4、,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知识传播。网络“晒文化”秉 承共享的精神,晒客更乐于将自己的心境、经历、收获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使知 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网络“晒文化”中, 晒客通过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 增强了分享的动力,看客通过观看和学习,掌握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两者都分别 获得了进步。 有“害”的一面,晒客个人“晒”的文化内容并非都积极向上。晒客将自己 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其中蕴藏着晒客自己的价值观,一旦看客对晒客的内容产 生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同时,“晒”文化没有固定规 则,是一种极为自由,甚至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达,有的没有边际的语言和嬉笑怒 骂,拆解了语言的优雅与神圣。时

5、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过 分关注“及时满足”,忽略了学习与工作的价值。 进一步说,网络“晒”文化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晒” 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 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还有一些“晒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内容来 吸引眼球,牟取利润。由于自媒体的受众面广,外加多级传播形式,负面内容由 个人覆盖到多人,这类内容的传播容易给社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不良影 响。 (节选自中国经济网“晒文化”: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引领 ) 材料三:材料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源自一位女孩晒出的与男友的微信聊天记录。聊天

6、时,男友向女孩发出 52 元的爱心红包,作为她购买奶茶的费用天气转凉, 有人惦记,有人爱。“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 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 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 属性。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会在“晒”中不断关注他人反应,期望得到更多的社 会认可。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社交“爆款”和跟风现象,晒奶茶就是 最新的例子。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 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 第 3 页 共 31 页 但在“晒文化”的

7、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瘾 沉迷等新问题。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拼单”晒图群,则呈现出“晒文化”的另 一个侧面。三十几个人“拼单”轮流在豪华酒店里拍照等。这种虚假的做法一旦 形成风气,可能在网络世界形成负面的价值引导,影响青年一代的三观和认知。 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 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 照。 (节选自苏州日报:读懂“晒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是网络时代,晒工资,晒花销等“晒文化”现象深入人心。从自己 小家的装修情况

8、,到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什么都必须晒。 B. “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因而网友发帖“房奴”“甲 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能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 C. 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网友通 过晒老师,回忆那些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D. “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 种流行,还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盛行,看客通过看帖,丰富了信息面,也放飞 了自我。 B. 晒客分享使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看客通过学习而掌握知识,二者 都有进步。 C. “秋

9、天的第一杯奶茶”流行,表面是年轻人“晒文化”,背后蕴含的是 情感需求。 D. “晒文化”附有丰富的社交展性,因而晒客在晒时要特别注意网络世界 的价值引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晒文化”的一项是() A. 大学生小美在朋友圈转发班级联谊活动的美篇。 B. 博主“天天美食”在网络平台发布美食做法的视频。 C. 人大代表朱先勇在自媒体展示自己带领农民种植的土豆。 第 4 页 共 31 页 D. 幼儿园李老师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小朋友们的活动照片。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结构层次。 5. 请结合材料三中的观点,分析下列现象。 网络红人李子柒拍摄的美食视频发出后大受欢迎,她后来荣登由中国

10、新闻周 刊杂志社举办的 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 近日,某外国博主抄袭国内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外网获得 百万播放量,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二、 (2021 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合押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1 月 26 日,中消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消费提 示称,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 问题越发凸显。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 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包装的盒子中放

11、置不同款式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 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只因为有一定的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所以 才购买。 盲盒的异军突起是当前市场发展的缩影, 有时仅仅需要一根创意的火柴, 就能点亮整个天空。 现在的盲盒市场就像是一个怪圈,圈里的人玩得不亦乐乎,圈外的人看不明 白。有人认为盲盒是消费者在交“智慧税”。在他们看来,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 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商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 不少打着盲盒旗号销售的商品有的是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是经营者“清库 存”的工具,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隐患这些现象说明有些经营者已经玩过 了。 何止是经营者,就连有些消费者也玩过了。有

12、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盲盒营 第 5 页 共 31 页 销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实质是互联网赌博向商品营销的蔓延。盲盒市场存 在过度消费的现象。2019 年 8 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 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 示,每年有近 20 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 2 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 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 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 盲盒的背后是不断涌动发展的潮流文化, 潮流文化本就“兴也勃焉, 亡也忽焉”, 只能存在一时,不可能存在一世。如果盲盒市场不能规范发展,将会加剧退潮的 到来,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消费者。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既是提醒消费者理性

13、购买,也预示着盲盒市场不是监管死角,种种乱象将会得到逐步遏制。 市场发展依旧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律和准则,不管盲盒穿上什么外衣,其基本 属性依旧是商品。因此,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 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盲盒营销不能一路走到黑 ) 材料二材料二 在河南博物院众多文创产品中,最火的要数考古盲盒,从 2 月 10 日开始在 线上上架 12000 个,截至 2 月 15 日已经售罄,线下每天推出 500 个预约号,每 人限购 3 个,仍旧卖到脱销。春节过后,考古盲盒又恢复了每晚 8 点上架分分钟 被秒杀的常态。

14、作为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王牌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动态文创”的概念 贯彻到底。考古盲盒跳脱了传统盲盒“拆盒即结束”的设置,不仅将考古发掘融 入了“拆盒”过程,更将考古“战利品”带入到一个更大的游戏中,非常符合年 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 盲盒里精美仿制的青铜器、元宝、小铜佛、铜鉴、玉器、纪念牌、陶器等“奇 珍异宝”,通过多道工序,进行“做旧”,尽可能呈现文物出土时的状态。包装 改了 12 稿、版本更新 6 次、翻模 20 多次“无论是文案、包装,还是内部设 计,我们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宋华表示,“考古盲盒的盲是科普文 化之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逐渐转变成现在热衷

15、探寻宝物背后的 历史文化知识,考古盲盒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 “好的文创产品一定要能讲得出故事,有说头,有辨识度,有记忆点。”中 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开发科科长杜华说, 卖出去的产品要和公众产生情感连 第 6 页 共 31 页 接,让人愿意向外“安利”,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对文物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 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文创产品要想被市场所接受,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背后的 文化和创意。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冷门偏门的考古热起来、 被公众熟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把“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 趣的主

16、动探索,吸引着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 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摘编自工人日报 挖盲盒、“古钱币”巧克力河南博物院为何如此会 玩? ) 材料三材料三 “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连接的是“传统”,盲盒代表的却是“潮”,二者似乎 不搭。但“考古盲盒”却将二者较好地捏合:让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能 让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 还能对传统文化进 行时代化的“转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 学习与感受的热情。 近些年来, 文创产品出圈动作频现, 故宫文创日历就曾

17、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而“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也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类似 的尝试也多多益善。当然需要提醒的是,“考古盲盒”这样的新兴消费热点,也 应注意避开某些盲盒产品自掘的陷阱要在正统性、品质感、价格与质量等方 面多加考虑。毕竟,考古盲盒不是简单的生意,还被赋予了传播与延续文化的使 命。 (摘编自韩浩月“考古盲盒”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圈”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少消费者存在着赌博心理,想当然地认为之前没有买到,下一次买到 的概率就会变大,从而进行冲动消费。 B. 在盲盒的消费群体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

18、辨别能力 相对较低,因此成为被收割、被套路的对象。 C. 传统盲盒拆盒即结束,考古盲盒拆盒即开始考古,通过盲盒的形式,把 第 7 页 共 31 页 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其中,让文物“活”起来。 D. 面对百花齐放的商业创新,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肃清行业发展,保护 消费者合法权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针对盲盒市场热度持续走高的现象,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 方法,提出规范管理的主张。 B. 材料二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爆红为例,分析其原因在于“盲 盒”与“文物”结合的新颖性,可操作互动的趣味性、传播性以及蕴含历史文化 的知识性。 C. 材料三既肯定

19、了考古盲盒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的优点,也对当前文 创产品的发展作出了思考,这种正反对比论证,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数据,体现了新闻报道语言的严密、严谨,增 强了说服力。注重语言形象化,都运用了拟人修辞。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故宫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故宫日历”“故宫雪糕”等,挖掘自身丰 富的文化元素,贴近群众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B. 以康熙、乾隆、雍正等帝王“萌萌哒”造型、“大内咪探”“故宫猫” 为典型代表,将可爱呆萌的形象与庄严肃穆的历史巧妙结合,吸引消费者眼球。 C. 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

20、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 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D. 故宫和腾讯合作将海错图作为 QQ 表情包素材进行宣传,团队着手做 “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有人认为,在对待盲盒现象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 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 8 页 共 31 页 三(2021 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 5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

21、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 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 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 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 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 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碳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 “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

22、室气体的 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 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 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 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 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 等。也就是说,到 2060 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 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达到人为 排放源和汇新的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

23、 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 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 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 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 最终在 2015 年达成了 巴黎协定 , 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 (大 致为 1750 年至 1850 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 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 1.5 第 9 页 共 31 页 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24、PCC)的科学评估,要实现 2目标全 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7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100 年之前,实 现 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5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060 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 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 碳中和的时间在 208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100 年左右,实现 1.5 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6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 间在 2070 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 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 2和 1.5目标的减排路径内

25、,甚至还有可能将 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的德 国、 英国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 2050 年温室气体中和 (气 候中性) ,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 80 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 承诺的从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 30 年左右,这样的转型 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 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摘编自如何理解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 材料二:材料二: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

26、 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 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 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 2060 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但是即使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 CCS 大规模部 署,到 2060 年,距离碳中和仍有 3-9 亿吨 CO2 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规 划。电力部门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CS 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 峰,2060 年前实现零排放。

27、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小球烧结、低温烧结、干法熄 焦、 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 峰,中长期应加大电弧炉炼钢、氢能炼钢和 CCS 技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 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和 CO2 利用技术、CCS 技术等,争取 第 10 页 共 31 页 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 2037 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为 了实现我国 2060 碳中和目标, 应争取实现“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 建筑部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 能源;交通部门应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车、

28、生物燃 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 (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30 年达到峰值, 2060 年达到碳中和。习主席提出的这一目标,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B.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 环境与发展挑战,国际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合作以应对这项挑战。 C. 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 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D.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能够被大规模地部署到电

29、力、钢铁、化工行业中,有 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磋商和谈判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终于达成了巴黎协定 。因为工业化 发展程度不同, 协定的各缔约方允许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迟使温室气体排放 达峰。 B. 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如果是广义上的“净零 排放”,那么在时间上将比 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提 前约 10 年。 C. 我国的碳达峰估计将比德国迟 60 年左右,但在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上, 有可能只比德国迟 10 年。这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雄心和决心。

30、 D. 40 年后,化石能源将依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碳移 除等方面技术的创新, 利用化石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 的程度。 3. 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是() A. 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B. 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 第 11 页 共 31 页 C. 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4. 两则材料中多次出现“碳汇”一词。请根据文意,简要阐释“碳汇”的含义。 5

31、. 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 四、 (湖北省 2021 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 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 空前的“抢人大战”。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 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 有 3700 万居民; 首尔都市圈有 2300 万居民, 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 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 10 倍, 韩国的 27 倍

32、。 然而, 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 2400 多万人和 2100 多万人。对于中 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 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 3 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 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 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 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 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

33、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 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 第 12 页 共 31 页 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 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 而且, 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 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 力资源, 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 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 保洁、 安保、 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 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 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

34、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 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 1.3 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 40%的人 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 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 材料二: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 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 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17 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 一线”城市率先发起, 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 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

35、才新政, 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 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 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 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 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 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 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 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

36、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 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 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 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 献率。 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 第 13 页 共 31 页 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 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 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 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 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

37、人才对城市的经 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 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 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 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 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 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 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 政策,而在于

38、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 济起强化作用, 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 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 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还不太理想,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 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 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认识均不足,表现为有的地方只注 重引进高端人才,忽视了普通的劳动者。 C. 各地“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如何评价,并不看人才引进的数量, 而是要看引进人才的贡献率。 D. 人才引进要与培

39、养本土人才统筹兼顾。如果将其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 益挂钩,扭曲了政策的初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更多优秀人才将因“抢人大战”而集中, 推动创新创业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B. 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加剧高房价、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城市需要不断扩 第 14 页 共 31 页 容,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C. 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更关乎综合国 力的竞争,这是材料二的论述背景。 D. 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 又有预见性地指出了人口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3. 下列各

40、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A. 安康市某医院根据高层次人才特点和承担任务情况,探索实行协议工资 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案。 B. 深圳市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 了多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 余杭区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岗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 到职一年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作二次分配。 D. 浙江某高校在招聘公告中特别注明:讲师岗位“同等学历条件下,有海 外著名高校留学经历者优先,薪酬上浮 20%”。 4. 材料一的二、 三两段是如何使用驳论这种论证方法的?请结合材料简

41、要分析。 5. 同样是探讨“抢人大战”,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湖南 2021 届高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 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 “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 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 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 第 15 页 共 31 页 “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

42、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 “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 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 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 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 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 从表现形式看, “国 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 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 体看, “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 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 品

43、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 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 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 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 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贏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 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 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 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 进技术、 创意

44、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 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 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 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 意。 “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 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 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

45、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 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 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 第 16 页 共 31 页 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 材料二: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 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 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 精神、 行为、 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 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

46、的潮流,是 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 而外涌现甚或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 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 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 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 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

47、限空间等待我们去 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 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 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 国特色、 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 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 中国“国潮” 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国潮”产品站位高, 舞台广。 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 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 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

48、 是中国心灵、 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 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 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17 页 共 31 页 A. 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 消费品,但人们对其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是具有独特文 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 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 产品,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

49、定。 D. 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 的附着而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 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 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 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 “国潮”热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 突破,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 “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 要做好

50、“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 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将为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 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 重与年轻人的互动,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 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人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 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纷纷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D. 现在不管是淘宝、 京东还是拼多多, 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 都在抢滩“小 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选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