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654401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6868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 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 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 命的直接效果,

2、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 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 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丈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 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 中心位置的“文章” ,属于“经国之大业” ,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 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 ,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 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 ,一转而变得最自由、

3、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 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 ,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 ,2 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 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 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 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

4、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背影 ,周作人的乌篷船 ,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 “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 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 ,以抒情、叙事、议 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 ,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 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 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 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

5、理性精 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 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 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 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 “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 、赵玖的从这 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 “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6、。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 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 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 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 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

7、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 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 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 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 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 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 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 散文,非

8、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 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 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 的根本区别。 B. “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 的理性思辨。 C. 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

9、 有重要地位。 D. 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 诗情和哲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 “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 散文。 B. 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 生机。 C. 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 品” 。 D.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 传统。 3. 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A. 韩少功我心归去B. 梁

10、衡把栏杆拍遍 C.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D.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 一片原始林。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

11、、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 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 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 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 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 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

12、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 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 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 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 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 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 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

13、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 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 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 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 , 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 ,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 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

14、 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 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 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 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 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 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 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

15、的身 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 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 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 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 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 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 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16、;以史为镜,可知朝代 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 森林游。 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 “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 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 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 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

17、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 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 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 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 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 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

18、写石头? 9.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 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 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 问题。 “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 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 不是既有的

19、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 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 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 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 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 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 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

20、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 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 然没有割断 5000 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 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 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 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 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

21、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 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 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 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 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 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 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 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

22、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 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 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 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 ) 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 ,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 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

23、究,有几个 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中国历史学 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 性是政治学。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在于分析 和解释。 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核心问题是 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当 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这个有 交汇,但是还是要有分工。 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为什么政治学起源和发端于古希

24、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 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 治学概念。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 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 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 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 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 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 地

25、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 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历史学的优势在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 它不注重说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一个事情里 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 理论。我们现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 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这 是第三个层次。 (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6、 (3 分) A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 生的根本原因。 B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 度也是一致的。 C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 者的本质区别。 D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 自己能听得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B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 C在新时代

27、,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当务之急是发展历史政治学。 D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 (3 分) A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B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C基于中国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 D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

28、完成 6-9 题。 名楼赋 韦野 久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名胜岳阳楼,也难得 相见。说来幸运,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 就兴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游兴未尽,忽又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 老天也真作美,两次观光这江南名楼,均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想联翩, 遐思不已。 大观楼的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顾,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池水浩淼,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 镜,亭榭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

29、仿佛是“四围香稻,万 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顿觉如置身祖国温暖的怀抱,畅饮着 甘冽醇厚的美酒。此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即成为昆明西城的名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 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才有寒士孙髯,出之不群,以豪 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一长 联” ,上下两联竟达一百八十字,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 “闻者 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 。我在楼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 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 天蓝空的巨星

30、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的感受,似乎更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 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淼,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 壮伟,磅礴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 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 木制结构,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楼宇、寺庙里都是 可以看到的。 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

31、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 装打扮,位置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 精神与气质。阿房宫可谓富丽堂皇,千古绝有,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 步一阁” ,但这是搜刮民脂民膏、 挥霍无度之果,被人焚为灰烬也就是情理之事,且落个昭 著臭名。刘禹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时常受凄风苦雨的侵袭,却 美名在外,只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联一文显其精神与气质。 岳 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朋友滕子京被贬所邀而作。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给人以 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

32、有冻死骨”时代, “古 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进亦忧,退亦忧” ,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 的游者,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 “海内长 联第一佳者” ,不仅完美地描绘了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 建制度,让人洞察生活的底蕴,触摸时代的脉搏。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他们费尽移山心力,但“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 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而他们所贏得的,只不过是“只杵疏钟,半江涣火,两行秋雁,一 枕清霜” 。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宠辱皆

33、忘” ,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 定长留人间。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 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精神的所在。 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髯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 然,名楼的湖光也美,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绝不是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 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 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 名楼为人增志才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莫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 的楼阁,也可从岳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

34、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写“偶然的边疆之行” “老天也真作美” ,表面上是说自己很幸运,实则是表 达自己对名楼的喜爱与仰慕之情。 B.文章引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 美景,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C.文章第五段“可是”之后的问句,概括了作者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总体感受,又自 然转入论述两楼的精神与风骨。 D.文章写游客“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 ,既是作者的猜想,也是作者的希望,希望游 客观赏名楼,更要感悟名楼真正的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5、 A.文章题为“赋” ,铺陈叙事,笔法灵活,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既不乏 富有诗意的语言,又有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的 中国人很少;同时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 C.文章引用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名句,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等,既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又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语言雅俗共赏,极富特色,句式上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读 来朗朗上口,形象地刻画出“名楼”之美。 8.本文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而后部分则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对此你如何 理解?

36、 (4 分) 9.本文表达上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简析二者的关系。(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6868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D【解析】A 项, “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 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 言 ” ,文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 ,不是“根本区别” ,选项曲解文意。B 项, “不讲究抒情、 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 种以小为美

37、,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 谓的大品 ,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 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由此可知, “大品”的 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 ,不代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 文采” 。C 项, “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 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文中说的是“对五四 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故选 D。 2. B【解析】B 项, “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

38、明清之文的窠 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无中生有, “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只 是说“ 文的撤离中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 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 ,第四段说“2 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 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 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由此可知, “散文突破明清之文 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选 B。 3. C【解析】A 项,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

39、作深层 次思考,属于大品散文;B 项,梁衡把栏杆拍遍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背景,善用理性 分析和形象表现,作品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属于大 品散文;D 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由故乡面貌的变化引发对生命价值的疑惑,属于大 品散文。C 项,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江南冬景之美,属于“以 小为美” ,是美文、小品。故选 C。 4. 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 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 【解析】题干问的是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论证上的特点包括论证方法以及论证

40、结构。从论证的方法角度来看,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背影 ,周作人的乌篷船 ,以 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 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都属于举例论证;如开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 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 为冷落萧条的” ,这是用文学现象对比开篇,引出话题“散文” ,接着提出观点“改革开放以 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 从论证的思路角度来看,第一段提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 善于在默默无闻中

41、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第二段“首先,是从小美到大 品 ” ,第三段“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由“首先” “其次”可知,这两 段是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第四段“总而言之”表明是对上文的总结, “而散文的这种变化, 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分析变化的原因,由此可 知,材料二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5. 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散文逐渐撤 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 ,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五四”时期的美 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

42、能力。 首先浏览三则材料,筛选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影响的内容, 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点概括。从材料一来看,如“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 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 ,由此可知, 白话文运动让散文创作的形式有了变化,同时还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如“可革命的直接 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 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 ,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不 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由此可知,五四 白话文于东让散文逐渐撤离

43、文坛中心位置,更加自由,更加自然。材料二中, “是从小美 到大品 。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背影 ,周作人的乌 篷船 ,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 这种以小为美 ,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材 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知, “五四”时期的美文和 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考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

44、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D 7. D 8. 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 (分析本身 的作用)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 (分析和上下文的关 系)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 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表达方式)形象生 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主旨。 (内容主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 (艺术 效果)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

45、阅读 I I 1.C(A“根本原因”错。根本原因应是适应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时代需求。B“改革开放 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错。改革开放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而基本框架和方向一致。D“让中 国人听能得懂” “而不是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错。根据语境,原文中的“他者”“人 家”是指外国人,“自己”是指“中国人”) 2.C(“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错,“学者”一词扩大范围) 3.A(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故 A 项不属于 其研究主要任务) 4.示例一: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 发展政治学,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

46、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4 分。 包含属概念的判断句 1 分,3 个“种差”信息各 1 分) 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 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 学。 5.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 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 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6 分。侧重点 4 分,目的 2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47、含意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句式、手法、语境、语句的言外之意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通读文本,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找到选项所涉及的语句,再根据上下文语境 分析、理解、辨识各个选项的相关内容,并做出判断。B 项曲解文意,“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 观楼的美景”错,据原文“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 色涌进心胸”,可知是“仿佛”,而不是真正“观览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非“眼 前之景”。故选 B。 7.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 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了解文本所运用的技法

48、,然后找 出各个选项与文本相对应的信息,将选项内容带入文本进行比对分析,辨别正误,作出判断。 B 项强加因果,“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 岳阳楼的中国人很少”错,略写岳阳楼并不是因为岳阳楼的名声大,据原文“回首仰望岳阳 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可知作者觉得岳阳楼和大观楼“大同小 异”,加上写作意图不在于凸显岳阳楼,自然就略写了。故选 B。 8. 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是根据作者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后部分则先写 岳阳楼后写大观楼,既交代了作者“更慕”岳阳楼的原因,也是为凸显岳阳楼的精神与气质, 暗示文章主旨。 (题干没有涉及阿房宫

49、) 【评分标准】一点 2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 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旨意,然后分析文 章结构如此安排的意图,答案也就有了。当然,也要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以便 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久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 名胜岳阳楼,也难得相见”,就暗示了岳阳楼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又如“为什么这两座并不 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 气质”,而岳阳楼记赋予岳阳楼特别的“精神与气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50、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可见,文章前部分是行程的真实 体现,后部分则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必然,也是文章写作目的的需要。可据此拟写答案。 9. 第一问:文章前部分以记叙为主,写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后部分以议论 为主,阐述岳阳楼和大观楼的精神,并指出名楼必须有内涵。 第二问:记叙为议论服务,是议论的基础,记叙大观楼和岳阳楼是为分析名楼的精神 服务的;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是记叙的目的,描写大观楼和岳阳楼,意在阐明名楼应具有 精神与风骨;记叙和议论相互依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评分标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答一点 2 分,答两点 3 分,答三点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68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