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第 107107 练)练) 【基础训练】【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 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 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街上的高 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 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 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
2、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 些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 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 着鲜红的小木柜。 同时,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 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虽久已残败,可是还有荷叶,它也能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 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 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 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
3、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门口正有一副遒劲有力的楹联: “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 B.它带来了幽美的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 C.她手提一个竹篮,拄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D.很幸运地,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2.拟人具有将物人格化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 析。 (4 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 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4、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因“改扩建工程”尘封四年之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1 日揭开面纱,正式接待公众。 在外立面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新建成的国博建筑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迄今为止成为世界最 大的博物馆。新国博展厅总面积约 6.5 万平方米左右。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内,不仅有大量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还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 新国博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还将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 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阅
5、读下面的消息,完成(1) (2)两题。 (5 分) 今年元旦,水乡古镇周庄的古牌楼前原住民齐聚,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全福南路 上打连厢、挑花篮、荡湖船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锣鼓声声、鞭炮齐鸣、 串龙舞狮的浓烈节日氛围中,庄主身着彩袍,上供品,点藉焚香,祈求新年国泰民安、风调 雨顺。 (1)请简要概括消息内容。(不超过 15 字)(2 分) (2)请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 30 字) (3 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6-7 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
6、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 “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 一, “丁令成,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侧归辽,集城门华衰柱。时有少年,举欲射之, 德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 家垒垒。 ”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 “古票” “空堂” ,对“鄂合”进行指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表的 气氛。 B.颔联用媒化鹏和丁令成化鹅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意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 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 “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
7、何以 堪”的感低。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量”回应“闲坊古票” ,使得全诗感情沉 郁而强烈。 7.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尚要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新育年要有新担当。 论语) 中, “,” 两句表现了古代士人涵养坚般品格,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 (2)不驰于空想,不警于虚声。 劝学中, “,”两句与新 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3) 爱国, 是人世间最深层、 最持久的情感。 登高 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社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
8、【综合训练】【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 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 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 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 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 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 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
9、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 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 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 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 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 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 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
10、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 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 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 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 ,其结 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 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
11、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 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 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 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 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 “复魅” , 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 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
12、文学理解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 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 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 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 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
13、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 归结论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 征性表达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 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 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 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 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
14、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 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 里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 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 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 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15、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 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 以其责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北,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 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 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 “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请治行者何也? ”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
16、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 卒。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 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 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 门日: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郑亦云, 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
17、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溶更衣。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称道家为“黄老” 。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附等。 D.侯,古代五等碍位的第二等,案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
18、;慰问老友,与宾客交柱, 乐此不藏。 B.郑庄追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置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成 都执宾主之礼。 C.郑庄唇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伴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 而死后家无余财。 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 字,尊重对方。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8.班固评价史记 “不虚美,不隐恶” , “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第 107
19、107 练)练) 【基础训练】 1.B(B 与原文中的冒号都表示提示下文。A 项,表示解释和说明;C 项,表示总结上文; D 项,表示解释和说明。 ) 2.(4 分)句中将店铺人格化;用“打扮”这一动词写出店铺的精心布置;用“打 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写出店铺追求应时的节日喜庆热闹。 3.(4 分)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 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4.(4 分)语序不当,将“迄今为止”移至“世界”之前;成分赘余, “约 6.5 万平 方米左右”赘余,删去“大约”或“左右” ;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展示” 。成
20、分 残缺,在“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前加“通过” 。 5.(5 分)示例: (1)周庄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2 分) (2)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显了古镇旅游特色(或: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 。 (答对 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 6.B 7.(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票”经常掩着门,空 荡荡的,营造了票合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赛冷的心境。 (2)动作描写,诗人在 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 (3)对比手法,尾 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禁网尘封,字迹模物,抚今遍昔,抒发了诗人壮 志难酬的沉痛抑都
21、之情。 8.(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综合训练】 1 B。 A 项,“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后者却一直保留 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并非同时产生的;另外,原文只 是说“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 却向审美作用转移”, 选项中说“后者却一直保留着”的表述有误。 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C 项, “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说法错误。由原文“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 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
22、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 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看,传统节日应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流 传下来的。D 项,“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 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说法错误,原文是“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 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 词或某一篇文章”。选项说法因果关系颠倒。 2 C 。 C 项,“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说法 错误。原文中第三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这 个观点,所以阐述的是“文学
23、作品对传统节日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 3 B 项,“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说法错误。原文中 说的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 考,如出一辙”,可见这些活动与文学在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方面非常相 似,而非“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4.A 5.A 6.c 7.(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 (2)起初覆公担任延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 8.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 的宾客,普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