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新闻阅读.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669028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新闻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新闻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新闻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此题库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关闭比例,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考点 1 17.7.新闻阅读新闻阅读 (一)(2018全国卷T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 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 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

2、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 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 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 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 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 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 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 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 译的无

3、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 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 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 “墨子号” ,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 人民日报 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 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 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 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

4、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 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 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 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 额为 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 家,自然2017 年 12 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 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 “中国散裂中

5、子源” 。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 行。 中国是继美国、 英国、 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 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 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 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 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 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 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 响力人物” 。 使用人造卫星

6、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 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 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 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 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

7、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解析】 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 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难以涉足”并非“尚未涉足”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 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

8、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 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 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 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选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首 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错误,原文无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 自然 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请结合材

9、料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以及侧重点不 同的原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次要通过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把握并概括三 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最后结合媒体性质探究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答案:第一问: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 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 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 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

10、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评分标准】第一问 3 分,每点 1 分;第二问 3 分。 (二)(2018全国卷T7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12 分)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 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 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 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

11、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 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 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 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 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 理

12、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 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 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 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

13、径、 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 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 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 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 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1 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 显,但 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

14、 B.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 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 C.2012 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 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 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 例。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较之以往四年有 所提高”表述错误。结合图表可以推知,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

15、较之 2013、2014 年有所增长,但是还是比 2011、2012 年低。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 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 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 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 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

16、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四则材 料,整体把握,尤其要关注逻辑关系。A 项推论错误,“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 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可以推出“形成全民尊重知识的 社会风尚”,不能推出“诚信守法” 。诚信守法,需要加强国家立法。B 项推论错 误,“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不全面,高校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 这一个方面。D 项以偏概全,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 等方面的不足,是后面“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 品”原因之一。 9.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

17、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 分) 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篇可以发现,科研创新涉 及的主体有高校、企业、国家。综合四则材料,尤其是关注第四则材料,里面提 到两条障碍:“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 “成果转化的机制不 畅”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提供者,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因此 高校需要解决这个矛盾。企业是科研成果的需求方,具有雄厚的资金。而政府需 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立法,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建立成果转化的良好机 制。 答案:相关方:高校;企业;政府。 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

18、技 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 资金;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 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评分标准:三个方面,每点 1 分;作用,每点 1 分) (三)(2018全国卷T7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12 分) 材料一: 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 键一年。2015 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 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 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

19、国各地新 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 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 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 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 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2014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 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 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 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 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

20、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 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 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 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 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 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 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 润的

21、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 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 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 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 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 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 344 亿元,网店渠道达到 280 亿元。 B.

22、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 2014 年实现了 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 年市场 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 0.29%。 C.2010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 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 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图 1 看,2014 至 2015 年实体书店的市场码洋年度增长率明显下降,并非 “趋于 平稳”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

23、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 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 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 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 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

24、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的能力。B 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结尾只是说“这些大型书城逐步向文 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选项中“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 主流”于文无据。C 项,偷换主语,从材料一第二段结尾看,拉近出版业与市场距 离的,是“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如“众筹出版”等,而不是“实现网络技术和 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 。D 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三结尾“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 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 可知,成为传播平台的是 “互联网” , 而不是“图书” 。 9.在 “互联网+” 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6 分) 答:_ _

25、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着眼三个材料提炼整合,主要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说明。概括时要抓住关键,对比较长的材料(材料三)注 意理清层次。 答案: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 化;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四)(2018浙江卷T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 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 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 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

26、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 8 月都 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 3 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 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 5 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 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 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 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 材料二: (资料来源

27、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 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 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 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 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 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 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 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

28、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 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 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 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 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 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 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 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

29、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 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 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 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 “亲生命性” 和 “生物恐惧症” 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 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 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

30、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 而获得的。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材料三第二句话“这 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说明“亲生命性”可能就 是人类的本能;材料四第二句话说的是“生物恐惧症”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所 以,A、B、C 三个选项中“天生” “生来” “本能”这类的表述都绝对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 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

31、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 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 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 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解析】选 A。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能力。A 选项,首先,“喜欢自然的 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的说法不准确,它的前提是“我很高兴发现一 群”,而不是所有喜欢自然的孩子;其次,“热爱生命”的说法文本中没有依据。 B 选项,根据图表和注释文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受众群体, “中老年人” 比例最小,其次是“

32、其他”(注解中指明是政府机构等),再次是“公司” 。中老年 群体学习的需要和愿望热情都较小,所以,该选项的推断正确。C 选项,材料三解 释说明的对象是“亲生命性”,所举例子都是用来说明人类的这一特性的。D 选 项,推断的依据在材料四的第二、三句话。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 分) (1)事实依据:(2 分) (2)理论依据:(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主要内容观点的能力。(1)材料一中孩子们喜 欢在自然中骑车、赛车,以及其他在沙漠中通过种种方式接近动物都只是一种玩 或好奇的天性,有可能会妨害生物。材料二的数据说明,人们不是很重视自然教 育,

33、主要是儿童在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受众单一。(2)材料三中提到人类的本能 之一是“亲生命性”,所以有必要重视自然教育;材料四中提到人类有“根植于 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就有可能因为这种恐惧感而妨 害甚至伤害生物的自然生长。材料三和四都选自生命的未来,这个“生命”, 既是自然的生命,也是人类的生命。正确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生命才会有更好的 未来,这也是常识之一。 答案:(1)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 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

34、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题型风向】语言文字运用的题目对逻辑能力的考查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 读的非连续文本的考查是近年全国卷的新宠,今年出现在浙江卷上,应该说明浙 江卷向全国卷靠拢的趋势。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复习备考时,要 放宽眼界,参考各地,尤其是全国卷的考法,不能局限于浙江以往的考查方式。 (五)(2018北京卷T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23 分)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 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 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

35、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 上。 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 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 。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 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 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 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

36、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 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 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 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 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 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 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 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 “让机

37、器拥有人类智能” 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 “何为智能” 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 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 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 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 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 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 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

38、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 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 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 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 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

39、 项,是对首段定义主干的提取, 因此符合文意,正确;B 项,原文信息是“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非主 动“感知行动”,故错误;C 项,原文信息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故错 误;D 项,原文信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选项信息与原文不符, 错误。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原文“利用机器执

40、 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而选项中是“用机 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概念扩大化,故选项错误;B 项,选项信息与原文“提 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相符,正确;C 项,“ 中文房间实验”,是 为了证明 “机器没有理解能力” “ 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 ” 的说法是 “无稽之谈” , 故选项错误;D 项,希尔勒认为“ 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 ”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因此选项错误。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

41、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与原文“符号主义 学派认为 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 的表述内涵相同,正确;B 项, 符号主义学派没有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选项表述错误;C 项,与原文 “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的表述一致,正确;D 项,与原 文“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的表述一致,正确。 材料二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 。这 个消息进一

42、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 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 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 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 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 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 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 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 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

43、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 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 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 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 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 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 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 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

44、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 。所谓 “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 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 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 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 。在我们 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 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 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

45、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 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 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 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 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 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能可 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

46、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解析】 选 D。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 根据原文 “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未雨绸缪”应比喻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好准 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表述与原文“和人 类主观意识

47、有本质的不同” 的表述相悖,错误;C 项,根据原文 “尽管研究者对 奇 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的表 述可知,选项表述说法绝对,错误;D 项,表述与原文信息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 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不一致,错误。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 分) ()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信息表

48、述,被人 工智能“异化”的特征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 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 据此应选 C 项。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 分) 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题干要求,着重 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角度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整合。根据材料一和 材料二,可以找出推动“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人 物,然后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答案:(1)对于“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20 世纪中叶已出现的“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模拟人类 计算和逻辑思维的设想;20 世纪 80 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不同思考, 提出“智能”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的学派对“智能”的不断思考和解答, 也推动了对于人工智能认识的深化。 (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对待“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 人工智能的认识。 开发中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于未来“奇点”问题的思考;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中, 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 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真题分类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考点17.新闻阅读.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