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审题高考作文审题 面对文字型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时要“4 清”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 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 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 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 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 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意 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
2、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 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例如 2018 一卷语文作文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按照上面老师所讲的原则,我们把这个材料理清一下: 理清对象:中国社会 中国当代青年 2035 年 18 岁的一代人 分清主次:中国当代青年 辨清关系: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当代青年以自身的认知给 2035 年的一 代人(18 岁)写一封能启发他们的信。 析清含义:分析材料:从 2000 年到 2018 年,中国面临的有困境(汶川大地震), 也有发展和进步(北京奥运会、“天宫一
3、号”首次天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 平均水平),中国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但是却一直在发展和进步。中国今天的发 展,正有无数青年奋斗的结果。所以,今天我们要拼搏,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 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追梦的途 中,我们与中国一起奋斗、成长。(所以重点就落到了青年的责任、担当、奋斗 的精神) 所以作文可以写成:谁见中国追梦程,我伴中国共成长。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虽然很多同学理清了关系,还是提炼不 出来重点,对于材料好像是理解了,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你就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确认吧。 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解析材料 下面我介绍
4、的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法”,是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三步走: 1、概括中心:人物或者主体事件结果 2、询问原因、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也要学会问为什么)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说白了,就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是怎样。 例如:2018 年新课标 1 卷 (1)中国(主体)从 2000 年到 2018 年历程一路发展(事件) 结果:发展强大,并且 2020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 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 (2)中国为什么会发展?怎么发展的? 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奋斗的结果。 面对困难齐心协力(汶川地震)、面对问题积极解决(网络普及率提高的同 时,也带来
5、了许多问题)、树立目标,从不言放弃(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 代化)。 (3)观点:中国之发展、青年之奋斗。(明确中心后,就要想一想写什么 中国发展之不易,青年奋斗之艰辛。) 再举一个例子,巩固一下思想: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8 月 24 日, 6 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的河流漂流遇险。 9 月 21 日, 35 岁的兹韦列夫和 28 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 25 天后, 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 3 人遇难,1 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 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
6、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 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 30 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 5 摄氏度以 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 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 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类文章。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 生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 面原因
7、: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组织观点: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审题想得很难,很神圣,其实审题就是一个你知道材料讲 了什么,然后联系社会现实想一想与社会的相关之处。然后,就能知道写什么的 一件事情。没有哪个出题老师会想用审题去为难学生的。老师只是想通过材料, 让你明白这个社会上的一些道理。所以关注一下社会,认真的读一读,有一些社 会常识,审题真的很简单。 那么,再给你一道作文题思索一下吧。希望你明白老师让你理解社会的苦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当地政府开始采取取缔
8、措施,拆除了大约 400 座报刊亭。 有人这么形容城市里的报刊亭:一间小店,三四平方;报纸杂志,精神食粮:充 电充值,问路闲侃;清晨迎客,星夜收摊郑州最后一座报刊亭,终于在清明 节前夕被拆得干干净净。 400 座左右的街亭驻守在面积 1010 平方公里、 人口 425 万的郑州市城区,终于成为被翻过去的历史。 请根据你对“报亭”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要求:立意 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试题分析】市民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数百座报刊亭的命运:一位郑州人打比 方说, 当人们骑着自行车或者散着步,从路边小报亭窗口里接过相熟报亭主递过 的报刊,这幕场景就像
9、“闲时一支烟”一样富有人情味儿。一位名叫“山夫牛”的网 友特意拍下一组以雪夜为背景的黑白图片,取名为风雪夜,那孤独的报亭,依 然亮着灯 城市的物质发展与文化品位的提升本是一对“孪生兄弟”, 应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没有必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小小的报刊亭看似无足轻重,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 “水深水浅”的标杆。硬化了,电化了,美化了,却独独缺少文化,那么这个城市 就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躯壳,没有了内涵和灵魂。 繁华的城市不该光是经济的繁华,还要有精神的繁华;不该光有冰冷冷的高楼大 厦, 更要有充满温情的报刊亭。 文化, 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温度, 缺少文化的城市, 就是一个暴发户,脑满肥肠,没有内涵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