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81693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27 页 统编版统编版 (20192019)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 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2.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 种变化使() 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公卿总数同

2、姓公卿数异姓公卿数 商代19415 西周463016 A.家国同构的色彩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3.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 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 度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4.言论出处 (商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管子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人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3、论衡 据上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B.奴隶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 C.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D.封建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 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110 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 公大夫公乘五大夫 左庶长 120 级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 驷车庶 长 大庶长 关内侯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第 2 页 共 27 页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6.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器,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

4、必而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提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7.礼记记载春秋“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1975-1976 年,在湖北云梦县睡 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内史杂中,有一条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材料 说明() A.秦国拥有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B.秦国正式确立通用语言的使用 C.秦朝的文书制度利于巩固统一D.秦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 8.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 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

5、、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 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B.C.D. 9.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 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10.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 被否定时, 它无法 让秦朝

6、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于是, 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 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11.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 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 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 12.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

7、制而导致短命而亡 第 3 页 共 27 页 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 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引发“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三者观点都不全面,均无价值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13.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 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 在当时()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不利

8、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4.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 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15.爵位待遇 公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卿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士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上表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A.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B.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属于官

9、僚体制的组成部分D.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史料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以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 2000 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 2000 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 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的 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 构,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但是随着铁制生产工具

10、的出现,很多贵族在公田之外开垦 了大量的私田,以求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些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而开辟和耕种 第 4 页 共 27 页 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各个奴隶主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大量招徕奴隶,使得公田无人 力可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当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之前奴隶社会的制度受到冲击, 即所谓的 “礼崩乐坏”,同时,中国也在走向局部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 7 个! 这些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部族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大国灭掉 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贵族,会设置为县(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悬”的简写), 集财政大权于一身,封地直接听命于中

11、央!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会制度亟须重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子、 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他们四处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最后商鞅被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 重用,进行了变法,秦国成了当时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得 以横扫六合。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车同轨,书同文,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便是“周秦之变”,这次变革形成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延 续了两千多年! 据某中学学生的读书笔记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 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题格式如

12、下: 角度信息价值 政治 经济 文化 小结 17.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 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 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 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 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第 5 页 共 27 页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

13、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 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 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 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 历史背景。(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 化的主要途径。(6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

14、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8 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 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 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 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10 分

15、)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 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10 分) 第 6 页 共 27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 制作水平,C 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 项错误;“划 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 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 代”的依据,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

16、异姓公卿的数量比 较多,而到了西周同姓公卿数量明显增加且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西周时期的 宗法制有关,在宗法制的影响下,被分封者大多为同姓,进一步强化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的政治格局,故选择 A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 题干强调诸侯国国君通过玺符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和军队调动收归上来, 体现出行政 权的集中,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 A 项;官僚政治始于春秋 战国,是逐渐确立的过程,排除 C 项;D 项结论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据三则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外出经商、 百姓因战乱迁徙流离、

17、人才在各国流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对于人们的凝聚力减弱, 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据所学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排除 B 项;有一则材料没有涉及士阶层的相 关信息,排除 D 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的表现,人们可凭 军功获得不同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 主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 A 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 选拔制度,不属于加强对基层控制的机制,故排除 B 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

18、政治地位, 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 C 项;D 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知,中国古代有较为 完备与成熟的制度,故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可知,商周时期国家 第 7 页 共 27 页 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可知,儒家 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创立并发展,较早进入成熟阶段,故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可知, 此时农业技术并不成熟,农业管理也不完备,故错误。综上,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官俸禄取

19、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 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 C;材 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 除 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 D。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 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 B 项;A 项从政 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 严刑峻法,排除 C、D 两项。 11.答案:A 解析:结

20、合所学可知,“苍梧”原为战国楚地,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原楚国苍梧设长沙郡, 另设苍梧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重置苍梧郡,辖境南移至岭南,旨在削弱地方王国势 力;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异地同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故选 A;材 料反映的是地方“异地同名”,未涉及到皇权情况、经济情况,故排除 BC;从秦到汉,苍 梧郡辖境不断南移,不能说疆域的北扩,故排除 D。故选: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 材料中刺史改称州牧, “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 , 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21、,故选 B 项; 刺史本来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 系统的监察制度,但“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说法绝对化,且与材料中“州牧由原先虚 职成为州最高长官”不符,故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故排除 C 项;利于打破 世家垄断入仕之途是指选官制度科举制,故排除 D 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爵位系统。据表格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将公、卿、大夫、士爵位纳入官 僚系统,可知汉代爵位系统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故选 C 项;汉代实行官僚政治,不是 贵族政治,故排除 A 项;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B 项;把 公

22、、卿、大夫、士纳入官僚体系,弱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故排除 D 项。 16.答案: 第 8 页 共 27 页 角度信息价值 政治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分封制;春秋(战 国时期设置县反映了郡县制的产生: “废分封,行郡县” “车 同轨,书同文”反映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政 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 式统一到秦朝集权式统一 的变革 经济 “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反映了周朝井田制;“铁制 生产工具”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开垦了大量的私 田公田无人力可用”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 的出现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生 产力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 化

23、,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 济措施 文化 “礼崩乐坏”反映了周朝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 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反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的局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反映了秦 朝实行文化专制;商鞅变法使秦朝成为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 反映了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观点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文 化制度的变革 小结 材料选自学生读书笔记,属于二手史料,是周秦社会制度变革的概述,参考价值一般, 需多方考证 解析:本题考查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根据列出的信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来进行梳理, 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对其影响进行说明即可,如在政治方面“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

24、,春秋战国时期设置县说明了郡县制的产生,“车同轨,书同文”说明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等, 其意义在于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变革为秦朝集 权式统一。然后从经济、文化的角度依次来回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据某中学学生的读 书笔记整理”说明其史料的参考价值一般,是二手史料,如果需要引用,还得多方考证。 17.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 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 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

25、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 (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 趋势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 纳。(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 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 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 第 9 页 共 27 页 中央集权、行政事务等方面

26、分析。 18.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 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 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 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 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 权

27、。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 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汉 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二小问, 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失败, 从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 汉武帝的成功。(2)第一小问,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阐述;第二小 问,联系秦及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

28、竟其 绪”,重在体现汉代在这些方面对秦的继承或延续。 第 10 页 共 27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2.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的民众甚至 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 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

29、于() 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C.汉文化影响力D.政府推行力度 3.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 革最重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4.下图是秦朝和隋朝中央机构图示。据此可知() A.政府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B.中央机构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 C.中央机构继承中得到发展D.丞相的来源发生变化但地位不变 第 11 页 共 27 页 5.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 望是其次要原因。 没有隋炀帝, 运河还是会由别

30、的人来开凿的。 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 “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 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 “一切以程文 为去留” ,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7.下面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据此可知当时科举()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

31、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 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 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 为最急策。 美国禁止华工, 久成 苛例,今届十年期 满,亟宜援引公法, 驳正原约, 以期保护 侨民策。 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B.呈现出一定实用化倾向 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8.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 选拔上面。这

32、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加快了高层人才的流动B.提供了国家治理人才基础 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的膨胀 9.唐太宗很重视发挥三省之间的配合与牵制, 并且善于驾驭和控制三省。 他特别强调中书省 所发诏敕,门下省必须认真审核,驳正错误,不可依违其间。这说明三省制()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B.有效发挥中枢机构的职能 C.杜绝了中央决策失误D.进一步扩大了宰相的权力 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此 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规范行政程序C

33、.强化专制皇权D.化解君相矛盾 11.“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 神人俱以证知, 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第 12 页 共 27 页 12.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 “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

34、具有一定的保 证 13.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取消了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和耕牛的 授田。唐代均田制的变化反映了() 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B.自耕农经济衰退 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D.社会经济的发展 14.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 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 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35、 15.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交融中逐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 “戎伯尚强,乃移 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迁徙 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

36、,为了 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 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 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 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 90 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 1/6。 西晋时北方诸州,约 700 余万口。南渡的 90 万口占其 1/8 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 第 13 页 共 27 页 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 “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

37、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 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 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9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 分析其影响。(9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 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 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 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

38、小范围内,这 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 ,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 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 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 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 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

39、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 间, 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 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 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 14 页 共 27 页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6 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8 分) 18.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文化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 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

40、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 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8 分) 材料二材料二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 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 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第 15 页 共 27 页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9 分) 第 16 页 共 27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

41、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量少数民族散居北方各地,而 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因此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的不同,故选 C 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推行封建化和汉化政策, 实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孝文帝改 革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故选 D 项;其他三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属于 对当时北魏政权的影响,与材料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不符,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中央机构。在行政、军事、监

42、察等中央权力划分方面,隋朝基本 继承了秦朝做法,但是具体的中央权力执掌方面,隋朝更加细分,这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故选 C 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使得其经济地位上 升,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故 C 项正确;隋朝政治军事中心仍旧在北方,故排除 A 项;隋文帝时期就基本上统一全国,隋炀帝时不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形,故排除 B 项;隋 炀帝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并未没落,故排除 D 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 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

43、附加条件”可以看出科举制下, 不问家世,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开放性,故 A 项正确。 唐宋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故 B 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 绩,不能体现多样化的特征,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 7.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中 “讲求政治、 法律、 理财、 外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美国禁止华工 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等信息可知,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题紧密围绕当时的现实问题, 具有明显的实用化倾向,故选 B 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选人用人标准缺乏,排除 C 项; 根据“讲求政治、法律”等可知,当时清政

44、府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排除 D 项。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第 17 页 共 27 页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这是 9 世纪中期的唐蕃会盟碑文,结合所 学可知,该碑颂扬了唐蕃和亲,反映了人们对于增进唐蕃友谊的期盼,故选 C 项;9 世纪中 期,唐朝已由盛转衰,故排除 A 项;唐蕃会盟是为了双方的友好交往而立,并非为了保障丝 路畅通,故 B 项错误;“抵御佛教入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就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 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

45、,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调”指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 绢布,“庸”是指不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A、B、C 三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出,唐朝均田制减少了授田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决均田不足的问题,反映了 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增加,所以减少授田范围,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开始 出现”,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排除 C;均田制的发展促进 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 B 14.答案:C 解析: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取代了钟繇的书法大行于世,而且书法还成为科举 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说明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 C;书法在

46、唐朝之前 就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排除 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 B;唐 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 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佛教发展。题干中述及的“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 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儒、释的融合,故选 D 项;题 干没有涉及唐朝的宗教政策,故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东汉时期比较流行,当时佛教已经出现中国化的趋势,而不是在唐朝,故排除 B 项;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已经遭到挑战,到隋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现象,到唐朝时期 出现了“三教并

47、行”现象,而不是儒学地位不断巩固,故排除 C 项。 16.答案:(1)趋向: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 地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 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 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 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南移。 第 18 页 共 27 页 17.答案:(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

48、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 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 一卷到南北分卷, 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 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 彩。 (3)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8.答案: (1)创新之处:实行三省六部制, 分割宰相权力。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等。 (2)示例信息: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

49、化影响。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疆 域辽阔,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海陆交通条件便利,各民族之 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受西域文化及周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 解析:(1)从材料中的“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等信息可以得 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由许多人 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等信息,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等方 面来回答。(2)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应先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再加以说明。如从图示 信息及文字说明“外来乐” “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

50、以得出,唐朝文化深受异域 文化影响。然后联系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等方面来说明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 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唐朝文化特点的角 度,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 第 19 页 共 27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B.C.D. 2.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