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1.光源 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doc--点击预览
- 10.火山和地震(第一课时)(含教学反思).doc--点击预览
-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11.地球的内部_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12.地表雕刻师_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3云和雾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4露和霜 教学设计 .doc--点击预览
- 15雨和雪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6水滴的旅行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7.刺激与反应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8.从刺激与反应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19.我们的大脑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2.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设计.docx--点击预览
- 3.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4.七色光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点击预览
- 5.热传导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6.热对流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7.热辐射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8.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 9.地球的表面_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1.光 源 【主要概念主要概念】 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 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 【涉及课标涉及课标】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 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 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 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 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 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 会给光源分类。 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 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 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 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 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 致观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 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 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 1、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8min) (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 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你看,清晨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缓缓地从地平面升上来;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着 无数的亮点,像一片璀璨的星空;高耸入云的的摩天大楼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到了夜晚的时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夜晚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 富,看,远处的烟花正绽放着七彩的美丽,大桥上的路灯像训练有素的卫士, 坚定的站在两旁,守护一片光亮;而仲夏夜的萤火虫正翩翩飞舞,荧光闪烁、 蔚为壮观。 2、同学们,美吗(美)是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那我要考考你 们,刚才的视频当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太阳、月亮、蜡烛、波光粼粼的 湖面配合图片打在 PPT 上)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与光有关 都 在发光)同样都在发光,那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 2 类 吗?(发光的、反光的)是的,像太阳、萤火虫、点亮的路灯,它们都能自己 发光,我们把他们叫做光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源。 3.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光源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视频,给学生创造情景,将学生带进光的世界感受光通过精美的视频,给学生创造情景,将学生带进光的世界感受光 带来的美好。带来的美好。 2 2、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20min20min) 1、很多的物体看上去在发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你 会判断吗?(PPT 展示)你认为图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为 什么。(独立思考,记录单)请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他都判断 对了,你就给他点赞。如果有异议的地方,把你的观点说给他听,达成共识。 2、汇报,你的小伙伴说的都对吗(都对)那我来考考你。(不是) 那他哪一个说的有问题,你是怎么跟他说的。 3、同学们已经能判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当中的光源还 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闪电、火炬、油灯等,PPT 辅助一个个打出来)同样是 光源,也有所不同,现在老是展现的这六种光源,如果将他们进行分成 2 类吗 你会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快速过一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该活动让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该活动让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 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初步认识反光的物体,为后续认识光的反射做铺垫。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初步认识反光的物体,为后续认识光的反射做铺垫。 通过观察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通过观察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3 3、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10min10min) 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 1.刚才呀我们已经认识了光源,我们知道同样是发光的物体,有的物体不是自 己发光的,它是反射别的物体的光;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有的光 源是自然的,有的光源是人造的。你知道吗,在物体发光的过程中,如果你仔 细地去发现,发光的同时还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物体 发光的秘密。 2.比如说,老师给每个组发一根蜡烛,点燃这根蜡烛他就成了一个光源,仔细 地观察,在蜡烛发光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消耗掉了) 3.汇报交流 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 1.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根钢丝,它是从我们生活中冲用 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不是) 2. 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学生困惑)我们一起来试试。 3. 介绍所需要的材料:电池盒、鳄鱼夹导线、沙、钢丝。 4. 实验步骤: 关闭电池盒的开关,将鳄鱼夹分别夹到电池盒两端,另一头夹钢丝; 将钢丝的部分放在沙上; 打开电源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 不要用手触碰钢丝; 如果钢丝没有发光,关掉电源检查装置。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总结提升总结提升 1.比较刚才两种发光的现象,在发光的同时,你有没有找到他们相同的地方呢? 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 2.是的,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发光的同时,蜡烛被消耗掉了,电池里的 电被消耗掉了,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发光也是需要消耗的。 3.想一想,这些光源在发光时又消耗什么呢?(有油灯、篝火、燃烧的书) 4、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哦。(不解释能量,只要学生 能建构能量的概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 发光时需要消耗能量。发光时需要消耗能量。 4 4、总结拓展总结拓展(2min2min)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光带来的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如何 辨别物体是不是光源,认识到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还知道了在 物体发光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诶呀,今天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关于光的其他 秘密我们下节课再来揭晓。;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光源 它们可以自己发光 能量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 2001 版本教材中,“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 幅较小。而新版教材将光源作为单独一课,通过仔细研读教材与课标,将 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对“光源”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以及让学生感 受到光源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 反思: 1. 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 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 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 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 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 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 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 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 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2. 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 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 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 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 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 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 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 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 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与内部 10.10.火山和地震(第一课时)火山和地震(第一课时) 主要概念 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涉及课标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围绕火山喷发活动,展 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认识火山喷发的现象。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问题构成,第一个 问题: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通过提出问题、回忆经验、观看视频、交流汇 报,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第二个问题,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会带 来哪些危害?引导学生基于之前对现象的讨论与汇总,梳理出火山喷发带来的 对动植物、人类生存、地球家园、交通、气候等方面造成的各种危害。 第二个部分,模拟火山的喷发。它也由两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组织 学生观察火山图片,在形成火山外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喷发的多种现象, 猜测火山的内部结构,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第二个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 的材料设计实验模拟火山喷发,验证猜想。 第三个部分,拓展。在本课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关于火山的更多资料,引 导学生意识到火山不仅会造成一场灾难,同时也有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资源。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而且,学生火山喷发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也能指导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 岩浆,但却缺少对火山喷发造成的现象与危害以及带来的资源的整体认识。同 时,学生对提出猜想、建立模型、设计实验验证模型这一经验也不够熟练,需 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在本单元中熟练运用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展开对地球 与宇宙内容问题的研究。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阅读与交流,学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形成敬畏自然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与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与危害,初步认识火山的结构。 难点:有根据地推测火山的内部构造,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意识到火 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PPT、视频 分组材料:火山模型、超轻黏土、番茄酱、酒精灯、火柴、湿抹布、培养 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认识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危害 1. 谈话引入:近期,火山喷发事件频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板书课题: 火山) 2. 播放火山喷发的新闻视频。 3.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的视频内容,说说看火山喷发时会有哪些现象呢? (板书:喷发现象) 4.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总结:大量火山灰、炽热的熔岩喷出、火山弹、气 体 5. 提出问题:火山喷发的这些现象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6. 交流:动物、人类的家园被破坏;摧毁建筑;破坏植被;影响交通 7. 总结:火山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质构造,它的喷发可能会造成 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结合更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从火山 喷发的现象出发思考与此现象相关的灾害,帮助学生建立对火山喷发现象与危 害的全面认识。 二、模拟火山喷发 1.展示圣海伦斯火山、印尼坦博拉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梅拉皮火山 图片,谈话:这些火山在近些年都出现了喷发现象,他们的外形都有什么共同 点? 2.学生发现并总结火山的外部结构:火山口、火山锥(教师在黑板上板画 外部结构)。火山是岩浆喷出堆积而形成的,相对高度从 100 米到 4000 米不等。 3.推测:刚才我们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察总结了大部分火山的外形特点, 火山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像普通的山那样全部都是坚硬的岩石层和土壤吗?古 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猜想。(介绍古人的猜想)你们同意吗?那你们认为火山 里是什么样的呢?究竟什么样的内部构造才会导致如此激烈的火山喷发的现象 呢? 4.两三位同学简单讲述自己的推测。 5.小组交流:看来同学们认为火山内部有些特别的结构才会导致我们看到 的喷发现象。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出你 们的想法。(分发记录单) 6.全班交流,汇总意见,提出大致模型:火山通道、顶部岩石、内部岩浆 池、岩浆温度非常高向上涌、侧面分支。(教师在板画上添加内部结构模型) 7.形成假设:火山这样的内部结构真的会导致火山喷发现象吗?我们在课 堂上怎么才能验证呢?(学生提出做模拟实验) 8.提出问题: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呢?(学生思考。教师出示材料:火山模 型、番茄酱、酒精灯。)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吗? 9.设计模拟实验:请说一说这些分别模拟的火山的哪个结构?番茄酱模拟 岩浆。酒精灯加热岩浆,提供喷发的动力。玻璃管模拟火山通道。 10.播放实验视频。 分工提醒: 1 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2 号:模型安装,挤入番茄酱 3 号:器材的移动、整理 4 号:汇总记录 实验提示:番茄酱挤至瓶颈处;超轻黏土轻轻盖在玻璃管口,不要按 压。 11.分发材料,小组实验。 12.实验结束,收拾材料。 13.交流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一模型是否成功模拟 了火山喷发的现象? 14.总结:看来,同学们提出的模型基本上可以造成火山喷发的现象。科学 家通过科学研究建立的火山模型与大家的极为相似。(出示科学家设计的火山 模型图片)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 或喷出。这种力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建立假设、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设计简单的模 拟实验验证假设这一方法时地球与宇宙单元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 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自主研究,建立对火山结构的深度认识,形成地球内部能 量巨大的意识。 三、拓展对于火山的认识 1.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通过研究意识到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巨大的自然灾害 之一,那么它有没有为人类带来一些资源呢?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 PPT 图片进行补充总结:旅游景点、地热能量、火 山石等。 2.总结谈话:其实,火山的种类有很多种,如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等。火山喷发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其 实,还有很多缓缓喷发的火山,他们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夏威夷,领略一下别样的火山。;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3.播放夏威夷熔岩流淌视频。 4.谈话:这样的火山喷发还那么可怕吗?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 可以通过这几个模拟实验进行对比。(播放激烈性、缓缓流淌型两种喷发模拟 视频) 5.总结拓展:看来,火山可以研究的话题还确实不少呢!在今天对火山的了 解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 此活动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对火山的研究广度铺开,让学生 意识到火山也是有多种形态的。通过最后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火山的热情,并 在研究中学会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 板书设计 火山 喷发现象 造成的危害 火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的内部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火山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个科学话题,学生或多或少在电视、书籍、玩具 中有所接触,但是对于火山喷发现象与地球内部力量的概念联结没有建立,比 较模糊。这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从地球与宇宙科学的角度认识火山喷发的 现象、成因,为将来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建立打下经验基础。 本课主要采取的模型探究教学的方式,从火山喷发的现象出发,在对现象 全面、深入、有思考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火山喷发成因的假设模型,这种假 设是有依据的假设、合理的假设,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假设。学生虽然能够建 立假设,但是在设计开放性模拟实验这一任务上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提供 适当的材料支架,帮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既充分地体验了自主探究 的过程,又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的现象,能够根据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一过 程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模型 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聚焦,在分析现象、提出猜想、 设计模型、对比交流、反思总结等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 在交流、观看视频、模拟实验等活动中,获得了情绪上的高峰体验,增强了对 火山研究的兴趣,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当然,由于活动比较紧凑,整节课的时间还不够宽裕,在环节和细节的把 握上,给学生充分展开的空间还不足,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把握好主次,完 成火山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和内部 10.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 主要概念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涉及课标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 识。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 球表面地形和火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 助模型理解、建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 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 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 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 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 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三部分是认识科学 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第四部 分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 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 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因此,本课通过使用模 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 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学习目标 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 运动。 通过相关避震资料(逃生指导视频、逃生口诀和地震预警),初步了解 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生活中。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知道逃生方法。 难点:模拟地震,了解地震成因。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即学生分组材料一组 分组材料:多层百洁布(三层)、木片(三合板)、厚泡沫板,珍珠棉 教学过程 1 1、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 (一)视频导入,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一)视频导入,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 1. 这里有一段视频,是用固定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请小朋友们仔细 看一看,这里发生了什么? 【视频】地震时的场景 2. 这里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晃动,坠落,海啸,倒塌) (学生可以根据描述的具体现象指出是地震。如:大地强烈震动,开裂;人站 立不稳,身体晃动,物品都跳跃或摇晃起来,直至失去平衡,坠落或倾倒;墙 体摇动,高空坠物,天花板掉下,海啸,房屋倒塌) 3. 是的!物体摇晃,高空坠落,公路、建筑物被破坏,引发海啸和火灾。 这里地震了! 【板书标题】地震 4. 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像刚刚视频里看到的情形,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遭到沉重打击! (二)简要提出震级和烈度(二)简要提出震级和烈度科学的描述方式科学的描述方式 1. 关于这场地震,科学家们也进行了评估,我们一起来看看此次地震的信 息。 2. 【展示】地震信息 这是发生在 2011 年日本的一场地震。 3. 这次的灾情简介,你们都看懂了吗?有不明白的吗? 4. 依次介绍震级和烈度 (1)【图片】震级等级表 震级我们经常听到,表示的地震的能量大小。 (2)【图片】烈度等级表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我们可以查阅中国地震烈度表, 看到 11 度对应的破坏状况的描述,这和我们刚刚看到视频里 11 度的情形是否 一致?烈度既跟震级有关,还跟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距地表越近,破坏性就越 大。 5.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都很高,所以这场地震的破坏力是 很大的!这是一场大地震! 【设计意图】 地震给人们更多的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以及其对人们生产生 活造成的重大破坏力。但同时在本地区的学生真正亲身遭遇大地震的孩子少之 又少,获取的经验主要来自于移动设备、书籍等。因此,本课从一场真实发生 的地震视频导入,学生直接震惊于地震带来的影响灾害,并对地震这个现象产 生更多兴趣与好奇。之后,通过了解此次地震的简要情况,学生会进一步认识 震级与烈度,学会更为科学的描述方式。 二、分析交流地震的成因二、分析交流地震的成因 1. 我们中国也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你知道我们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 震? (学生: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九寨沟地震,今年 5 月发生在云南的地 震) 2. 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地震。大地震造成的危害可真不小!担不担心? 担心什么? (一)探究地震的成因(一)探究地震的成因 1. 【过渡】是的,地震从古至今都对人们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有的地方 似乎总容易发生,有的地方似乎一直都很平静,但也可能不经意间也会产生地 震.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这些危害,人们太想弄清楚地震是怎么一回事了, 是怎么产生的。后来的人们还真的通过地震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上有了一些发现。 你们想看看吗? 2. 【图片】地震时地质变化的现象 你瞧,这是地震后地表岩石层的情形。它们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岩层褶皱,地表裂开,地面断裂滑动错位,地面断裂抬升) 3. 恩,这些坚硬的岩石层竟然形成褶皱,甚至断裂了.这地下到底发 生了什么?怎么会把岩层变成这个样子? 4. 难道是有妖魔鬼怪或者是动物在地下动? 5. 那你推测地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地表岩石层发生这样 的变化?(岩层运动:岩层被挤压、断开、受力滑动) 6. 【追问】你觉得这样的运动是怎样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伴随着 强烈的震动,而不是平缓的。(聚焦到每个图片的猜测) 7. 【交流且板书】图片,用箭头表示表示受力的方向,如向中间表示挤压 (1 1)图一:岩层形成褶皱)图一:岩层形成褶皱 Q:地下岩层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 (2 2)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 Q:地下如何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后断裂不一定有裂缝, 不是远离,有可能是堆起来的 S:拉伸后的断裂裂缝更大) (3 3)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 Q:某个部分错位了,怎么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滑动 (4 4)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 Q:你觉得大地怎么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提示一侧升高) 8. 科学家们面对这些现象也做出了很多猜测,并尝试通过用模拟实验的方 式来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体验下这些模拟实验。 9. 【实验操作】 (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表物体”的变化。 (3)用不同方向的力挤压泡沫板,观察“岩层”断裂移位的现象。 (4)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珍珠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材料】百洁布,木板,泡沫板(一块),珍珠棉(2 块) 【要求】1. 利用材料模拟岩层变化;2.说一说发生的变化和感受。 10. 【汇报交流】(边汇报边现场演示变化的现象) 你们觉得这四种模型分别解释了图片中的哪一种地形的变化? 感受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聚焦在真实情况下岩层和地表物体的变化) 11. 有什么困惑? 12. 【提问】这三种情况是不是都感受到震动了?挤压百洁布,为什 么没有产生剧烈的震动的感觉?岩层软硬不同(软的更容易弯曲,硬的更 易断裂)所以你认为形成褶皱的岩石是怎样的?软的?硬的? 13. 现在有谁可以再说说,你认为地震的时候地下发生了什么? 14. 我们发现岩层也是像他们这样,地壳岩石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褶皱; 褶皱进一步弯曲就会折断,形成断裂;断裂两边进一步位置错动,形成断层。 褶皱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而褶皱断裂、错动却往往发生于瞬间。而力量瞬间 释放完成,带来的影响就会从这个位置传递到其他地方。 15. 小朋友对地震都有了一些认识,我们再通过视频来了解下地震的产生。 【视频】地震成因 16. 【小结】地球内部物质不断运动而产生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 使岩层弯曲、变形,变形厉害了就会产生急剧的破裂、错动,使大地强烈震动, 形成地震。 【设计意图】 该环节主要聚焦在地震的成因。从学生熟知的中国曾发生的 大地震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地震对人们的威胁性,从而引出人们探索地震成因 的话题。该环节设计源于人们对于地震成因的历史,即从神话解释到通过地震 后地表变化的推测。因此,通过出示的地震后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褶皱、断 裂、错位、抬升现象),学生惊叹于这些现象,同时更能静下心思考背后地震 时岩层的运动变化。紧接着,通过体验模拟实验,尝试对自己的猜测做出进一 步的解释,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地震发生时岩层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变化。最后, 通过视频动画再次帮助学生构建对于地震成因的认识。 三、人们应对地震的措施三、人们应对地震的措施 (一)地震预警(一)地震预警 1.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了,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地震,能 像天气预报那样提前预报地震? 2.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地震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依旧还在探索中。但我们发现地震预警很有效果。 科学家们研究了一条预警机制。 3. 【视频】预警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就会用到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途 径,发布预警信号。 2. 可能你会觉得视频里的 10 秒钟太短,有什么用。 3. 【展示数据资料】减少伤亡 时间非常宝贵,不要小看任何一秒。根据统计,如果预警时间为 3 秒,伤 亡率就会减少。小朋友可以想想,这 3 秒钟,列车员可能就把高铁停下来了, 车停下来。 (二)地震逃生措施(二)地震逃生措施 1. 地震预警为我们获取了更多的逃生时间,当我们有着十秒,60 秒的时候, 我们可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呢? 2. 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下。 【视频】逃生方法介绍 4. 【互动:学生手势表示】 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哪些是正确的地震自救的办法, 错误的办法是什么? 5. 【展示】逃生口诀 这里还有个逃生口诀,小组开火车读,记牢逃生自救的方法,在今后面对 地震时能更加沉着冷静,找到活命三角区。 6. 如果是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突然接受到预警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办? 7. 【互动】 如果只有 3 秒,1,2,3 就这么长,我们就找到桌肚下面躲起来,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有 60 秒的时间,我们可以适度疏散,立刻转移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设计意图】 该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也是重点之一。面对地震这种频发灾害, 学生应该具备相关的避震逃生自救方法。因此,通过视频、辨一辨及逃生口诀 的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对逃生方法的了解。同时,联系实际情况,结合逃生方 法,介绍相关逃生预警的形式,帮助学生能更加冷静地面对真实情况,做出合 适的自救行为。 4 4、课后拓展思考课后拓展思考 1. 现在我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以及相关避震知识,杨老师希望小朋友们 课后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 (1)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2)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和相同。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发生大地震,大地震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南京具 备发生大地震的条件吗?火山和地震都是地质灾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不 同呢?) 2.希望小朋友课后去研究,杨老师也等待你们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本节课在学生一生中应该是地震启蒙 的开始,未来学生还将接触更多有关地震的认识,甚至有可能亲身经历地震。 因此,希望通过提出的两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的兴 趣,同时为以后学生对地震科学知识、对本单元中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 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导向真实情境,丰富体验。 学生对于地震真实经历很少,偶尔有学生感受过 2-3 级的小地震,不过也 是轻微短暂的震动。因此,本课在导入时,通过观看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摄像记 录画面,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大地震的强大破坏力和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影响。 同时,面对地震来临时的自救逃生措施,通过挖掘逃生口诀背后的道理、 视频讲解、辨别行为对错、地震预警介绍等,联系真实情境,如“现在课上电 脑出现了预警信号,只有 3 秒钟,我们该怎么做?”“如果有 10 秒或 60 秒呢? ”帮助学生综合措施,做出更合理的逃生方法。 2. 精选补充信息,聚焦主题。 对于地震的认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直接经验,更多为间接经验,同时对 于地震产生的原因停留在表面认识。因此,对于地震这种自然地质灾害,教师 要精选各种相关的补充素材,综合运用视频、图片和语言文字等素材,实现多 感官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如本节课对地震时的危害、地表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及对地震逃生措施方法(地震预警)的相关补充。 3. 细致改造材料,模拟真实感。 本节课围绕了地震成因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实验,教材中提供了木板、泡沫 板和百洁布进行了模拟岩层的材料。实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将这些材料与岩 层建立联系,在模拟中体会真实地震中的变化。因此,本节课将木板的表面用 超轻黏土和画笔等,模拟了地面的河流、道路与山地的情形,学生不仅能理解 地震断裂时岩层的变化,还能直接体会到地震后带来的地表影响。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11.11.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 【主要概念】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涉及课标】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 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学生 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 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 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 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 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 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 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 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 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火山和地震这些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对地 球内部知之甚少。他们也许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了地壳、地幔、地核这些名词, 但是并不了解地球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立地球 内部的运动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习目标】 1.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2.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 的原因和结果。 3.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泡沫块(有编号)、抹布、 隔热手套、淀粉糊、红色素、搅拌棒、镊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1.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探明学生关于地球内部的前概念,激发 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研究课题。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 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2. 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 来看一段视频地热。 地热:地球内部很热,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 方法是什么? 学生提出钻洞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 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 谈话:钻了 12 千米,用了 24 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 1970 年 到 1994 年,整整 24 年。为什么钻到 12 千米,就不再钻了? 学生交流想法。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 千米,岩层 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 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 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 10 千米(1 万米),在 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 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 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 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 年, 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 50 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 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 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