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 8.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按拼音写词语。 qnduqunli 围_裤里_着_缝 jingynrnch 冻_火_擦_窗 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打成卷儿_(jun jun)薄纱_(bo bb) 喷香_(pn pn)强烈_(qing qing jing) 赤着脚_(zhu zhe)和面_(h hu) 3.“橱”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再查音节_。按部首查字 法先查_部, 再查_画。 意思_, 能组成词语_、 _。 4.按要求答题。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 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修辞手法) 她敢从成把的
2、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 吗?(改成陈述句)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可是有什么用呢?(改成陈述句) 5.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穿:破、透;把衣服、鞋等物套在身体上;通过。 A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_ B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_ C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庄的西边穿过。_ 兜: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承担;环绕,围绕。 D 有话请直说,别跟我兜圈子。_ E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_ F 你到那儿大胆工作,有问题我兜着。_ 6.根据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容填空。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19 世纪_的著名作家_写的一篇 _。本
3、文通过记叙_揭露了_。 表达了作者_。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我们可以体会到_。 二、单选题二、单选题. 1.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法正确的是() A. 虚实结合的写法能让文章内容更抽象,读起来更有情调。 B. 现实与幻象结合着写,能产生一种科幻小说式的玄妙效果。 C.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详略得当,都能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D. 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更凸显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2.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两腮 通红通红, 嘴上带着微笑微笑。”小女孩“微笑微笑”是说明() A. 小女孩是冻死的。 B. 阳光
4、照在小女孩身上。 C. 小女孩终于离开这个寒冷、饥饿、痛苦的世界,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 活了。 D. 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并没有感到痛苦。 三、三、 .按要求该换句子的形式。 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缩句) _ 四、四、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 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她把小女 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 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
5、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 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_人们说_谁也不知道_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 东西_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_ (1)给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_人们说_谁也不知道_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 西_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_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小女孩的幻想_是美好的,_这个幻想是不能实现的, _她幻想的地方实际上不存在,_她只能活活冻死街头。 (3)小女孩渴望留住奶奶的心情
6、是非常急切的。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 种心情的词语。 (4)“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说说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 一、填空题 1.【答案】裙;兜;蜷;裂;僵;焰;燃;橱 2.【答案】 jun;bo;pn;qing;zhe;hu 3.【答案】C;ch;木;12;一种收藏、放置东西的家具,前面有门;橱柜;衣橱 4.【答案】设问;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她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可是没有用。 5.【答案】 ; 6.【答案】丹麦;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7、对 像小女孩这样受苦人的同情;小女孩冷得实在难以忍受了,表达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二、单选题 1.【答案】 D 2.【答案】 D 三、 【答案】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什么用。 桌上铺着台布,摆着盘子和碗。 四、 【答案】 (1)“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3)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4)句子里有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 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 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 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