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劳动光荣 单元备课单元备课 部编部编教材备课教材备课必修上必修上 单元主题:劳动光荣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 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劳 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 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 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 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阅 读本单元的课文,就“劳动最光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单元安排 本单元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人物通讯劳动人物(第四课
2、)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工匠精神(第五课) 第三部分:古代诗歌劳动场面(第六课) 第一部分:人物通讯 学习任务安排:该部分包括通讯的基础知识、 以事写人、巧用手法、新闻性与文学性等几个任务, 每个任务中包含多个小任务。 课时安排:5课时 任务一:通讯基础知识 学生根据教材配套资料和自己查找的资料,弄 明白新闻的内容和特点,通讯的定义和特点,人物 通讯的特点等新闻常识。 重点弄清楚通讯的特点 1、通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 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 细、生动的报道。 2、通讯特点:同时具备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 其人其事真实客观、有报道价值 指向写什么;文
3、 学性:观点态度、语言、手法 指向怎么写】 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 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 4、人物通讯: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任务二:精心选材,以事写人 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 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本课三篇人物通 讯都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事件,阅读这三篇通讯,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 者立场态度。 人物人物具体事件具体事件人物精神人物精神作者立场作者立场 任务1:梳:文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态度 1、阅读这三篇通讯,根据课文顺序,梳理每篇通 讯中的具体事
4、件并加以概括,填入表格中。 2、再读文本,挖掘事件表现的人物精神,填入表 格中。 3、体会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4、课堂交流分享,相互补充完善。 人物人物具体事件具体事件人物精神人物精神作者立场作者立场 袁 隆 平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领奖前仍 在稻田里工作 敬业、勇于实践敬佩、景 仰 1961年7月找到“填然杂交稻株” 第一代,决心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严谨认真、勇于实 践、敢于探索 提出杂交水稻课题并坚持研究严谨、创新、执着、 不迷信权威 1964年7月终于找到填然雄性不 育株 不畏艰辛、执着、 敢于创新、奉献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 的贬斥文章,用事实批判和证明 坚持真理、实事求
5、 是 在电视台活动上,说出自己的梦有理想、奋斗不息 1986年提出杂交稻育种设想,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 执着、奉献、创新 人物人物具体事件具体事件人物精神人物精神作者态度作者态度 张 秉 贵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感动、敬 佩给急着赶火车的顾客先买糖主动细心、周到体贴 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热情大度、耐心和蔼 女儿生病依然坚守岗位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克制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 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商品知识, 当好顾客参谋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热忱、敬业 去吃夜宵得到特意对待而受 启发 思想觉悟高 人物人物具体事件具体事件人物精
6、神人物精神 作者态度作者态度 钟 扬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 工作,“胁迫”妻子结婚 不安于现状,敢于开 拓进取 敬佩、 感动 到大学任教,不讲究住房, 致力于采集种子 不追求物质享受,任 劳任怨、无私奉献, 热爱科研事业,不畏 艰辛 热心科普,支持建自博馆, 跟上海科技馆合作 热爱科普事业,无私 奉献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质朴、仁爱、有责任 感、有担当精神 任务2:对于优秀的人物通讯来说,选材极为重要,精心 选材才能表现人物,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请阅读课文三篇通讯,简要分析三篇通讯的选材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一般特点。 1、阅读三篇通讯,分析其选材特点,写好笔记
7、,与同学 分享交流。 2、归纳总结优秀新闻的选材特点。 1、选材特点: 运用典型事例:三篇通讯中都选择了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 品质。 选材具有个性化: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运用“三不稻”的 事例来突出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 选材角度多样: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分别从袁隆平的工作态 度、学术品格、道德操守、理想志趣等角度进行选材。 材料层次分明:例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材料安排是 层层深入的,从个人职业素质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再到公而 忘私的崇高精神到最后认识到“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 人一等的工作”的精神升华。 2、新闻选材的一般特点: 具有报道价值 有新颖性 具有典型性
8、具有独特性 任务3: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人身份不一,工作岗位 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 请结合任务1,简要概括。下面四位均是“七一勋章”获 得者,请选择其中一位,具体谈谈在他(她)身上是如 何体现上述精神品质的。 1、根据课文内容和任务1,概括三人身上体现出的共同 的精神品质。 2、查阅资料,寻找这些精神品质在张桂梅、魏德友、 艾爱国、石光银等身上的具体体现,写成阅读笔记。 【资料包括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也可以自行查阅其他 资料】 3、可以组内分享,共同探讨。 精神品质: 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 面对困难
9、、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 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任务4: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共 和国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张秉贵 是全国劳动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钟扬是“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 2018年度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文章内容,选择 其中一位为他们获得的某项荣誉写一份颁奖辞。 示例: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
10、生的梦想,就是让所 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钟扬“感动中国”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 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 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任务三:巧用手法,让人物跃然纸上 人物通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实现新闻价 值,往往会采用各种表达技巧。课文选择的三篇通讯在 表现人物时都运用了多种技巧,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 的学习任务。 技巧分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着手。 任务1:阅读课文三篇通讯,按照要求
11、分组完成下面的三个学习 任务。 1、三篇通讯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举例分 析,要求每篇通讯至少举一例。 2、喜看稻菽千重浪擅长以多视角来表现人物,请结合文本 具体分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 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探界者”钟扬运用 了正侧结合的手法来描写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 下列句子具体分析。 (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 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 嘱咐道 (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 了什么不顺
12、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 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 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3)张乘贵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 晚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 墙。 提示: 1、根据要求完成1-3学习任务,小组探讨,形成统 一意见,写好笔记,做好交流准备 2、开展班级分享交流活动,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 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3、总结本课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1题示例: 细节:“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 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 “眯起”“打
13、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动作描写;“出 神地”神态描写,展现了袁隆平扎根土地、实干、心系稻田的形象,突出 他工作认真、敬业的精神。 细节: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 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 分析:“拿出”“放回”“又拿出包好”“塞进”“包捆结实”等一些列 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 细节:“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 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 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分析:针对肖像的细节描写可见钟扬的朴实以及对工作的认真,体现他执 着于
14、事业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 第2题示例: 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部分开头写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 田时的“错觉”,第三部分开头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 一边对我说”,都来自亲历者(“我”)的视角。而第一部分中 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禾”,第二部分中发现“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 性不育株”,当时作者并不在场,相关的描写应来源于采访中袁 隆平的回忆(第三人称视角)。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具有“在场” 感,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 全心全意”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 段运用了点面结合手法。中间一段属于面的描写,从面
15、上刻画张 秉贵“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劳模形象;另外两段 文字写张秉贵钻研商品知识和顾客关心他的具体事例,属于点的 描写。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多方面地描写张秉贵的劳模形象特征, 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 “探界者”钟扬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 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 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 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 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 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 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16、第3题示例: 运用了动作描写,“拿出”“放回”“又拿出包好”“塞 进”“包捆结实”等一些列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 入微。 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待顾客的热情,热情主动,亲 切和蔼。 运用对比的手法,工作和下班后状态的对比,强烈的细节对比, 展现了张秉贵工作时极大的热情与专注,也正是因此下班后方感疲 惫与力不从心。 任务2:片段写作 运用任务二和任务三所学知识,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 者。要求以事写人,运用课文中使用过的描写手法,不 少于200字。 提示: 1、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2、课堂分享,相互之间分享习作,品评 任务四:新闻性与文学性 人物通讯往往同时具备新闻性特点和文
17、学性特点,人物通 讯作为新闻文体,其人其事必须真实可靠,必须用事实说话;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价值,人物通讯又往往采用多种 表达技巧,使之具有文学性特点,在真实之中给人以美的感 受。课文中三篇通讯都做到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请阅 读文本,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新闻性:体现为材料(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社会功能 的时效性,它是客观的,核心是“真” 文学性:体现为表达技巧的多样性,作者立场态度,读者 主观感受,它是主观的,核心是“美” 任务1: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1-3. 1、阅读课文,简要分析这三篇通讯的新闻价值和报道 角度。 2、三篇通讯表达方式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与抒情, 请
18、列举文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典型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打的观点, 请阅读课文,理解文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任务2: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中的诗句,文本借用为题有何作用?请简明分析。 2、文章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有何好 处? 3、“探界者”钟扬使用了小标题,各有什么作 用?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 整体安排:该部分主要从“工匠精神”话题角度和 “新闻评论”文体角度进行学习。设计了工匠精神 人人谈、新闻评论的议论性文章特点、新闻评论的 新闻属性、优秀新闻的评选与新闻
19、评论的写作四个 大的任务,每个任务中包含若干小任务。 课时安排:3课时 任务一:工匠精神人人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 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 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 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阅读 课文,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工匠 精神”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的角度: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何需要工匠精神? 怎么践行工匠精神?身边践行工匠精神的人与事。 前提任务: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 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的一种新闻文体。 属于论说文的
20、范畴,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 论证三要素组成。 新闻评论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 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 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 任务二:新闻评论的议论性文章特点 本文与其他论说文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组成。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 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 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阅读文本,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1:文章的论证特点 一般而言,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方 法、论证方式、论证思路、论点的提出位置、论据的新 颖、语言特点等。 1、阅读文本,请概括
21、文章的论证思路。 2、作者在证明观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对表达文章观点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3、除运用引证法外,本文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 分析。 4、第4段是如何一层层深入论述工匠精神内涵的?请简 要分析。 任务2:议论文的语言赏析 议论文的语言一方面要求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直白的 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求生动形象、绚丽多彩。一般从炼字 用词、句式特点、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赏析,分析其语言特点、 深刻内涵、表达效果等。 阅读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22、怎能有出 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句式特点和修辞 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2、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 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3、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时编者对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了修改,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这样修改的意图。 作者原句: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 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 文本改句: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 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任务三:新闻评论的新闻属性 评论的对象: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 义的社会现象【真实性】 评论
23、的角度: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释,有的 放矢、直面现实。【社会价值】 评论的语言:准确、直白、精当 任务四:优秀新闻的评选与新闻评论的写作 任务1: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 些重大事件,如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防控新 冠肺炎疫情等,都是新闻报道的焦点,会涌现大量新闻作品。选择 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 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 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 组按照标准评选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 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24、。 任务2:就任务1中挑选出来的优秀新闻作品,自选角度写一篇新 闻评论,不少于800字。 评判一篇新闻作品是否优秀有以下标准: (1)新闻价值是否具备时代感。好的新闻,应该有较强的时效性、绝 对的真实性。与时代的主题和格调一致,或弘扬时代精神,或反思现 实问题;或能带给读者某种精神力量,或能引导读者审视现实问题。 (2)报道角度是否满足读者需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引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满足读者对社会热点的信息需求,使读者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有所收获,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明确。一篇好的新闻稿,标题要鲜明、准确、 简洁、吸引人,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主体部分应紧扣主
25、题, 有具体、充实的选材,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4)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语言表达应该准 确、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不同的文体有各 自的特点。消息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通讯则要有生动、有表现力 的语言。 第三部分:古代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整体安排:该部分设计两个任务,一是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和节奏美;二是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劳动场景。 课时安排:2课时 阅读教材配套教辅资料,了解诗经相关知识、诗 人杨万里。 提示:至少需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六 义,杨万里基本情况及“诚斋体”。 任务一: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
26、插秧歌善用口语, 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 体会。 1、阅读两首诗,说说两首诗的大意。 2、反复朗读两首诗,说说两首诗分别怎样体现韵律美和节 奏美的。 提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 词不断变化,其他的诗句重章复沓。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 容芣苢生长得茂盛,“采之”写出了采收劳动的情景。第三句重复 第一句,第四句重复第二句结构,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仍 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在不断的重 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 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
27、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 采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抓住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动作,展 现出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各个动作富于变化之美,体现出劳 动中的节奏感。 插秧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来自:重复用词,叠相呼应。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 “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 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 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 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歌”“低头”“折 腰”“不答”等词,不断地
28、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 畅轻快。 任务二: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任务1: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 动的喜悦;“采”“有”“授”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 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请朗读诗歌,具体分析。 1、概述劳动场景。 2、找出诗中的动词。 3、这些动词顺序能够调换?说明理由。 4、分析劳动者的情感。【需要抓住芣苢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的 社会背景】 第3题示例: 不能。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 略地叙述采摘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 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 后是“袺”“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
29、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以裙襟 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 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采 集芣苢的全过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从采获写到收 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 能更换。 任务2: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 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繁忙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 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朗读诗歌,具体 分析。 1、插秧时繁忙的情形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 2、该诗结构形式自由,请从此角度分析诗歌时如何展开描 绘这幅劳作图的。 3、诗人在描绘该劳动场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
30、 歌简要分析。 第1题示例: 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第2题示例: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 图;然后用雨天环境予以衬托,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辛 苦,形象清晰,意境显豁;最后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 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从而把劳动者的辛苦全都 表现了出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以深化。 第3题示例: 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 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
31、时无暇顾 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 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 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 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 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 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 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 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