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1712924 上传时间:2021-09-1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认识空气 1 1 1.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由浅入深的活动架构,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的感知及“物体占据空间”的感知,知道粉笔、水都占据一定的空 间。通过在装满粉笔的粉笔盒中再放粉笔、装满水的水杯中再倒水,感知粉笔占据了粉笔盒内的 空间、水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 第二部分,感知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此部分分为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感知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通过 3 个体验活动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第一个活 动是给插入漏斗并

2、以橡皮泥密封的小口瓶中加水,感知小口瓶子内的空气占据了瓶子内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是将纸塞紧塞在杯子底部,将杯子垂直向下倒扣在水中,感知到由于空气占据了杯子 内的空间,因此水无法进入倒扣的杯子,从而纸团不会被浸湿。第三个活动,将气球嘴套在小口 瓶瓶口,给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感知瓶子内的空气占据了空间致使气球无法变大。第二个层次 是在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 的空气有弹性。 第三部分,交流讨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认识空气地特点就可以利用空气帮助我 们更好地生活。 【学情分析】 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特征透明

3、、没有颜色、没有气 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较难理解的,本课就 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丰富的感知活动中,从有形的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到无形的空气占据一 定的空间,逐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而再学生的认知里,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通常是 固定不变的,但是空气占据的空间却能被压缩,因此,本课在学生的这一原有感知中通过挤压注 射器里的空气,让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的空间和其它物体占据空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 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学目标】 知道空气像

4、粉笔、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知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 1.理解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占据空间; 2.能操作实验,理解水无法进入瓶子、倒扣杯底纸不潮湿、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空 间。 3.交流更多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事例。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一盒装满的粉笔、2 支粉笔;大半瓶水、半杯水 学生小口瓶、橡皮泥、塑料小楼都、半烧杯水(250ml) 、滴灌、洗衣液稀释溶液;塑料瓶 上半部分(带盖) 、A4 纸 2 张、水槽(水大半) ;套好口的气球、小口瓶;注射器、橡皮 【教学过程】 (一

5、)活动感知“物体占据空间” 。 1.出示一盒满盒的粉笔和一支粉笔。 提问:这个粉笔盒中,还能再装下一整支粉笔吗? 交流:不能,因为粉笔盒余下的每一个小空间都无法直接放入一整支粉笔。 能,把粉笔碾碎,弄成小颗粒,就能再放入一支粉笔。 2 追问:为什么装满的粉笔盒中不能放下一整支粉笔? 为什么一支粉笔碾碎,就能放入装满的粉笔盒中? 小结:也就是说,粉笔占据一定的空间,放入粉笔盒需要足够大的空间,而粉笔盒内余下的 每一个小空间都不够放下一整支粉笔。碾碎的粉笔小颗粒占据的空间小,就能放入粉笔盒内余下 的每一个小空间里。 板书:占据空间(有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有层次的,要试着先让学生观察一支粉笔

6、的大小(其实就是占据空间 的大小) ,再观察装满的粉笔盒内余下的每一个小空间的大小,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发 现粉笔放入粉笔盒内需要足够的空间,也就让学生意识到粉笔占据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 中,碾碎粉笔是学生在未完全关注“一整支”这个词而想出的解决方法。但这个因未明要求而产 生的意外方法却能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知“占据空间、空间有大小” 。 2.出示桌上摆放大半瓶水(瓶子使用小口瓶) ,用另一杯水缓慢倒入水。 快满时提问:还能往瓶子里倒水吗?为什么? 完全满时提问:这时还能往瓶子里倒水吗?为什么? 小结:水也像粉笔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有多大的空间,才能装多大空间的水?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有

7、了放粉笔活动的铺垫,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解答。教材呈现的活动中如 果使用杯子,很可能学生看到的杯子里的水是满的,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装满水的杯子还能再 加入不少水。因此,这个活动使用小口的瓶子相较于杯子而言,装满后再加入的水极少,学生更 能清晰的感受到“装满水的瓶子无法再倒入水” ,避免了该实验受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导致的误 导。 (二)探究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 活动一:瓶子装水流不进 1.出示小口空瓶,漏斗,大半杯水。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没有装满的瓶子中可以再加入水,装满的瓶子中无法再装入 水。老师这里有个空瓶子,它能装入水吗? 边演示边介绍,在小口瓶中插入漏斗,往漏斗中倒水,水流入

8、小口瓶。 2.演示:在瓶口漏斗外侧,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提问:假如,在瓶口漏斗外侧,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再往漏斗中倒水,水会流入瓶子吗? 学生猜测。 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尝试。 3.汇报,交流,漏斗外侧的瓶口封住,向漏斗中倒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瓶口封住再通过漏斗装水,水却不会流进小口瓶?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观看通过漏斗给小口瓶装水,水流入瓶子的现象;再让学生观察橡皮 泥密封住漏斗外侧瓶口,通过漏斗给小口瓶装水,水流不进瓶子,两个相似的情境,截然不同的 结果,让学生关注到漏斗外侧用于封住瓶口的橡皮泥上:有了橡皮泥,改变了什么?学生很快就 能想到:漏斗外侧瓶口密封,漏斗管口被水密封

9、,空气牢牢占据了瓶子内的空间,水就无法通过 漏斗流入瓶子。 4.现在水无法从漏斗流入瓶子,你有办法让水流进去吗? 学生讨论、交流:将橡皮泥弄一个小洞或缝隙,也可以直接拿掉橡皮泥。 学生尝试,汇报。 提问:为什么橡皮泥有小洞或缝隙,水就能流进瓶子? 学生思考,交流:水进入,空气就从小洞或孔隙被水排挤出来。 追问:真的是同学们所想的这样吗?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看到空气从小洞或缝隙里跑出来? 5.演示:在橡皮泥的小洞上滴加洗衣液稀释溶液,再在漏斗中倒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水流入瓶子、涂洗衣液稀释溶液的洞口冒气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现象分析水无法流入瓶子的原因后,再通过追问和教师演示

10、,让学生看 到水流入、空气流出的现象,进一步从眼见为实的角度更进一步确认“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3 这样的认知。 活动二:倒扣瓶子纸不湿 1.纸片用双面胶粘在半个塑料瓶上方,垂直向下扣,悬于水槽上方。 提问:如果把瓶子这样扣入水槽,猜一猜,纸会湿吗? 2.学生分小组领取小烧杯、带双面胶的纸片,尝试。 3.交流:把瓶子扣入水槽,A4 纸湿了吗?为什么纸没有变湿? 如果空气从瓶子中跑掉,纸会湿吗?怎样能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 4.演示:微微拧开瓶盖,气泡从瓶盖边缘冒出,水慢慢进入塑料瓶,纸变湿。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学生动手做一做。 你能说一说这时的纸片是怎样湿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

11、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想到实验的结果是“纸片”不会湿,造成 纸片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占据纸片内部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瓶子而造成的。此时,让学生思考, 怎样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瓶子,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拧开瓶盖放跑空气的方法,这时学生看到 的不仅是水慢慢进入,更加能清晰地看到无形无色透明的空气一点一点的从占据的塑料瓶内跑出 来,将空间让给水。更直观地感知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活动三:瓶内气球吹不大 1.出示气球,演示将气球嘴套在小口瓶瓶口。 提问:如果我们这样吹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 学生尝试。 追问:这样吹气球,气球吹不大,说明了什么? 2.演示,气球嘴套在小口瓶瓶口,吹气,气球变大。

12、 提问:老师的气球怎么一下就吹大了? 如果老师松开手,气球会变小吗?(会)为什么? 如果封住瓶子侧边的洞,松开手,气球会变小吗?(不会)为什么? 3.在瓶子侧边小洞口贴上红色塑料袋小片。 要求:现在老师要吹气,还要放气,注意观察洞口红色塑料小片的变化。 演示给带孔塑料瓶内气球吹气、放气。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反复感知空气占据瓶内的空间,气球吹不大;空气从占据的 瓶内的空间出来,气球变大,气球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瓶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就变大。在这 一进一出中,感知空气一定会占据空间,随着占据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再次明晰“空气占据一 定的空间” 。 三、探究

13、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 1.出示注射器。 提问:同学们都玩过注射器吗?平时你们怎么玩? 演示:注射器抽红水、排红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抽红水、排红水”的过程中水占据的空间在一抽一排间变大变 小。让学生在感知中感知“占据空间有大小” 。 2.出示注射器抽空气、排空气。要求同学们一起操作。 提问:像老师这样操作,注射器内的空气是怎样变化的? (抽,空气进入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大;推,空气被挤出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小。 ) 3.出示橡皮,注射器抽气,注射器前端用力顶住橡皮,用力按压注射器推拉杆,再松开。 要求:像老师这样玩一玩,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拿出注射器玩一玩。

14、提问:这时注射器内的空气是怎样变化的呢? (抽气后注射器顶端顶住橡皮,空气无法进出,用力推后注射器内的空气仍然没有跑出来, 4 但是占据的空间变小了,注射器内的空气被压缩了。 ) 追问:当你松开按压推拉杆的手时,注射器有什么变化?注射器内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你的 手有什么感觉? (松开推拉杆时,注射器推拉杆恢复按压前的位置,空气占据的空间和原来一样大,手能感 觉到推拉杆时弹回原来位置的。 ) 设计意图学生再这个活动中,先感知抽水排水间注射器内红色水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再 让学生使用注射器玩压缩空气的游戏,再游戏中感知活动中注射器内空气的变化,感知什么叫 “压缩” ,体会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四、

15、交流探讨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的用途。 1.依次出示应用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的图片。 提问:空气随处都有,虽然没有固定形状,但因为空气占据空间,而且空气占据的空间被压 缩后有弹性,所以人们发明了各种利用空气工作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说说这些物品 是怎样利用空气来工作的吗? 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利用空气占据空间或空气能被压缩的特点来工作的? 2、小结:深入认识空气、研究空气,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设计意图学生再此活动 【教学后记】 2 2. .空气有质量空气有质量 【教材分析】 本课从感知到验证,逐层深入地安排了三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放掉平衡木棍一侧气球内的空气

16、,发现平衡木棍不再平衡,来感知气球内的 空气有一定质量。 第二部分,两个有梯度的活动,先在认识物体有质量的基础上再认识空气有质量。第一层次 的活动是通过电子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活 动是称量瘪皮球的质量,再给气球充气,称量充气后皮球的质量,从而得知皮球内空气的质量, 感知空气有质量,且空气的质量比较小。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体会人类对空气质量认识的科学发展史。 【学情分析】 由于空气透明、无色、无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特点,且空气相较地球上其他可见、可感的固 体、液体而言,质量极轻,因此学生极难感知空气的质量。鉴于空气的特性及学生的生活感知基 础,本

17、课从有形物体有一定质量再到无形的空气有一定质量,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基础,建立空气 有质量、只是质量较轻的科学认知。 【教学目标】 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会通过称量、计算,知道空气有质量; 感受人类对空气有质量的科学认识的发展,体会实验对科学研究、科学认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有质量,且空气的质量较轻。 难点 1.会使用电子天平称称量物体质量。 5 2.能使两边系有充气气球的平衡木棍达到平衡。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铁架台、平衡尺或木棍、两个吹好气的差不多大的气球、棉线若干、3 个 回形针、2 瓶 500ml 水、2 个带盖 500ml 空瓶 学生铁架台

18、、平衡尺或木棍、两个气球、棉线若干;电子天平称、石头、小铁块、木块、 塑料泡沫块、羽毛、棉线、剪刀、加大加厚垃圾袋、一盒回形针、2 瓶 500ml 水、2 个带盖 500ml 空瓶 【教学过程】 (一)实验感知“空气有质量” 。 1.出示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一样多气的气球,木棍保持平衡。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气球差不多大或一样大、木棍平衡) 追问:气球为什么会一样大?(气球内的空气一样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思考气球内地空的量使一样多的,为之后放掉气球做观察 感知的伏笔。 2.展示放掉平衡木棍一侧气球内的空气。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不平衡) 追问:为什么放掉平衡木棍一侧气

19、球内的空气,木棍不再平衡?(两侧气球内的空气不一样 多,所以木棍无法保持平衡) 追问:两侧气球内的空气不一样多,木棍就无法保持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有 一定质量) 强调:我们平时说的重量,其实就是指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由于这个活动学生自主操作存在较多的困难:气球吹到差不多大小、将吹大的气 球口绑绳子扎口、调节保证木棍平衡因此由教师演示,学生也能看到清晰的现象,教师只需 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气球的大小是否差不多或者一 样,仍然可以调节使木棍保持平衡。但如果气球大小不同,学生由于没有杠杆原理的知识基础, 所以在理解上要存在一定困难,为让学生把注意力集

20、中到“气球内的空气有质量上”该实验尽可 能保证气球大小差不多。同时还需要强调:我们平时说的物体的重量,其实就是指物体的质量。 (二)实验称量并计算空气质量。 活动一:认识物体有质量。 1.空气真的有质量吗?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体有质量? 2.图示呈现 6 种待称重的物体:石头、小铁块、木块、塑料泡沫块、羽毛、棉线团。 要求:从材料盒中拿出这 6 种物品,用手掂一掂,把这些物品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序,并将 名称依次填写在记录表种中,注意其余材料都不要拿出来。 设计意图在前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气有质量,但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 历中却从来没有感知过“空气的质量” ,因此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学

21、生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再 提供 6 种常见物品给学生掂一掂,感知一下物品时有质量的。同时也隐藏着“空气无法用掂一掂 的方法感知质量”的对比感知。 3.出示电子天平称。 提问:接下来,我们就使用电子天平称,给这些物品秤重。你会使用电子天平称称重吗? 学习天平称使用方法: 开电源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归零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前显示为“0”。 称重将要称重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数。 4.领取天平称,给物品称重并记录。 学生汇报各物品的质量。 5.图示呈现 6 种物品。 提问:有没有比羽毛更轻的物品?在这 6 种物品中,你能找到比羽毛更轻的物品吗? 6 要求:取出材料盒中的剪刀

22、,剪一小段,称重读数。 6.为什么电子天平无法称出一小段棉线的重量?却能称出一个棉线团的重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再掂一掂、比一比的基础上称一称,进一步明确“物体有质 量” ,再通过寻找比羽毛更轻的物品,来感知“棉线团的其中一小段质量很轻”无法称重,但是 一个大棉线团、即很长很多的一小段棉线在一起却可以称重,为学生后面给空气称重想办法做伏 笔。 活动二:称量并计算空气质量。 1.刚才我们给 6 种物品称重,也试着给一小段棉线称重,你有什么发现? 2.假如我们要给空气称重,你有什么办法? 3.出示一个加大加厚的垃圾袋。 提问:用它你能给空气称重吗? 4.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皮球,我们一起来看一

23、看,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称一 称充 20 下空气的,还要再称 30 下空气的? 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记录。 汇报称重结果和发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从“一大团棉线”到“一小段棉线”的称重中获得给空气称 重的方法,再提供加大加厚垃圾袋和绳子,梳理称重的方法,从实验中认识“空气有质量,空气 质量很轻。 ”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发展史。 1. 出示空气的质量阅读资料。 提问:其实,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称出了一袋空气的质量,古时候的人们,是从什么时 候意识到空气有质量,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空气有质量的呢?空气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呢?请你 阅读资料并思考这些问题。

24、学生交流。 2. 拿出 2 瓶 500ml 水、2 个带盖 500ml 空瓶。 解说:阅读材料中提到“1 升”,1 升是多大的空间呢?就是 2 个 500ml 矿泉水瓶子内的空 间,2 瓶空气空气有多重呢?材料盒里每人取 3 枚回形针,掂一掂,1 升空气的重量就和 3 枚回 形针的重量差不多。 学生感知 3 枚回形针(1 升空气)的重量。 拿出 2 瓶水,要求:再掂一掂 1 升水的重量。 小结:空气有质量,但空气的质量真的很轻很轻。 3. 空气有质量,而且很轻,但我们的身体上方有很多的空气,为什么我们还是感知不到它 的重量呢?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材料后,让学生再通过实物感知,可以让学生对于空气有

25、质量,但质量 很轻有更为直观地感受,对空气的质量也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4.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空气有重量吗?它到底有多重?了解空气质量的知识。 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空气的研究、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学习空 气,多思考,多动脑,一定能发现空气更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了空气有质量后,进一步通过视频,能更加形象生动地解开“我们为 什么感知不到空气地质量”这个巨大的疑问。 【教学后记】 3 3. .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和冷空气 7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部分,从表象到成因认识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动 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 第一

26、部分,观察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动,再通过观察火焰上方自制“热 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第二部分,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在准备冷热空气后,观察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 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再观察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发现 “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性。 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并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情况,感知空气的流动就是热 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如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时,空气流 动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从这个活动中

27、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 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原因。 第四部分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并通过各种方 式让空气流动制造风。 【学情分析】 空气是有冷热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感知,学生也知道如何获得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方 法。但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学生很难观察到无形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运动,更加不会想到 让空气现形。因此,本课就通过让冷、热空气中的热空气“现形” ,让学生观察到“现形”的 冷、热空气流动现象,从而认识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点,并能试着去解 释生活中的利用冷热空气运动特点的现

28、象。 【教学目标】 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时,冷空气会自动补充到原本热空气占据的空间。 知道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能通过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制造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 难点 1.理解纸蛇的转动是因为热空气流动造成的。 2.理解大自然中冷热空气的循环运动,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铁架台、纸蛇、蜡烛、火柴(打火机) ;蜡烛(或蒸发皿、酒精) 、火柴、 湿抹布、垃圾袋式自制“热气球” 学生广口保温杯 2 个,分别放冰水、热水,集气瓶、玻璃片 2 片、线香、火柴(打火 机) ;去底塑料瓶、短蜡烛

29、、垫片; 【教学过程】 (一)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 1.出示热气球图片。 提问:同学们看见过热气球吗?热气球为什么会飞? 2. 出示“垃圾袋热气球”。 提问: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热气球,它也会飞。 演示:手持“垃圾袋热气球” 。 提问:怎样让塑料袋热气球飞起来?(需要蜡烛,点燃才能飞) 出示蜡烛,打火机点燃。放于热气球旁边。 提问:蜡烛点燃了,为什么热气球还是没有飞?要怎样才能飞起来? 将垃圾袋悬于蜡烛上方,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热气球是怎样飞起来的? 学生观察后交流:塑料袋热气球先鼓起来,然后上升。 8 追问:垃圾袋为什么会鼓起来了?(里面充满了空气) 演示,垃圾袋兜满空气,提问:我这个热气

30、球也充满空气了,它怎么没有飞起来? 追问:为什么热气球飞起来,最后又落下来了? 小结:热气球的气囊、塑料袋中充满热空气,气球就能飞起来。没有热空气它们都无法飞起 来。板书:热空气 设计意图平时学生见过热气球,也有部分学生玩过孔明灯,对热气球的结构也有大致的了 解,但为什么热源要放在热气球的正下方?热空气使怎样使热气球飞起来的,这些学生都没有亲 身感知过,但由于该实验分组操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用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看到飞,更要明确 关注到怎样飞起来地。这样学生对于热空气向上流动就会有强烈地体会。 3.出示铁架台、悬吊纸蛇。 提问:刚才,蜡烛让热气球飞起来了,它还能让这条纸蛇自己转起来,想试一试吗?

31、做地时 候要注意什么?(用火安全) 提醒:注意纸蛇的高度和蜡烛的高度老师都已经调整过了,不要轻易改变,以免蜡烛离纸蛇 太近引燃纸蛇发生危险,实验时也不能吹蜡烛玩,不要用手靠近蜡烛火焰以免烫伤。实验时注意 观察纸蛇是怎样转动起来的。 学生领取铁架台、纸蛇、蜡烛、打火机,实验并观察。 汇报、交流。 追问:你怎么知道是蜡烛燃烧加热了空气,热空气上升推动纸蛇的? 演示:手放到纸蛇上方,提问:感受到热空气了吗? 追问:纸蛇什么时候会停下来?(火焰熄灭,没有热空气推动) 小结:火焰加热形成的热空气总是向上流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纸蛇的转动都很好奇,但是热空气是怎样推动纸蛇转动的,学生不甚了 解,所以给学生适

32、当地讲明白:热空气向上流动,接触到了纸蛇倾斜的蛇身,就推动纸蛇转动起 来了。前面热气球活动中学生已经感知到垃圾袋中充满热空气,就会上升飞起来但是学生无法去 摸一摸热空气,感受一下“热空气向上” ,因此在纸蛇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摸一 摸,感知热空气总是向上,从而推动纸蛇转动。为后继地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观察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 1.出示“热气球”、“纸蛇”图片。 提问:热空气向上流动,那冷空气会向哪个方向流动呢? 追问:空气透明、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空气流动呢? 2.出示线香,点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 出示两个保温杯(用一桶热水和半塑料

33、泡沫箱冰袋替代也可) ,一杯保温杯内装有热水、 一杯保温杯内装有冰水,两个贴着标签“热空气”“冷空气”的集气瓶、两片玻璃片。 提问:利用这两杯水,你能制造热空气和冷空气吗? 4.出示 1 瓶热空气(玻璃片盖好) 、1 瓶冷空气(玻璃片盖好) 提问:冷空气和热空气都是看不到的,我们怎样才能区分它们,并且能让我们看到它的流动 呢?借助点燃的线香冒出的白色烟雾,就可以帮助我们给其中一种“染色” 。 (边说边演示)这样 我们就能区分冷空气和热空气,还能观察到这两种不同的空气的流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热空气向上流动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对冷空气的流动还不明确,在提供线 香的情况下,让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可以有

34、效地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思考实验材料 的准备,对学生也是思维的锻炼。 4. 出示一瓶热空气、一瓶冷空气的图片。 提问:有了一瓶热空气和一瓶冷空气,你打算怎样来进行实验,研究它们的流动方向呢? 学生讨论、交流。 5. 图示呈现冷热空气流动方向实验研究图。 接下来,请同学们到老师这里来领取 2 瓶热空气,并在热空气瓶中伸入点燃的线香,热空气 9 集气瓶中颜色明显时,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 2 瓶冷空气,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 验。 学生领取 2 瓶热空气,线香“染色”,再领取 2 瓶冷空气,然后按照交流的实验步骤展开研 究,强调等气体不再流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再调换两瓶空气的位置。

35、 6. 学生活动时,教师另外备 2 瓶热空气、2 瓶冷空气,做下热上冷、上热下冷一直静置的 实验,实验初拍照传入课件,以便交流时使用。 7. 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热空气总是向上流动,冷空气总是向下流动。 设计意图学生在有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讨论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 科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 出示 2 组实验图。 提问:空气在瓶子这样的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会这样流动,那放到开放的空间呢?还是热空气 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吗? 9. 出示热空气集气瓶横放,移开玻璃片。 像老师这样横放瓶子,食指和大拇指分别捏在玻璃片的上下两端,向外移开玻璃片保持少量 距离,感受一

36、下在玻璃片上端的手指和下端的手指,哪一根能感觉到热空气?同样的方法再来感 受一下集气瓶口上下两根手指,哪根手指能感觉到冷空气? 10.从刚才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从封闭空间中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实验观察,再到开放空间的感 知,时对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补充性、完整性认知。 (三)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 1.图示空气流动实验装置。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冷空气、热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当空气流动起来, 热空气流到上方,那原来热空气占据的空间呢? 老师这里有一个专门研究空气流动的装置,你能说一说,蜡烛点燃后,哪里的空气会变成热 空气,哪里的空

37、气是冷空气? 提问:这些热空气、冷空气是怎样运动的呢?为了帮助大家观察,老师在上端的瓶口和瓶底 侧边的小洞处贴上了极轻薄的塑料袋圆片,帮助大家观察空气的流动。那么,我们在实验中要注 意什么? (安全,避免蜡烛离塑料瓶壁太近烧到塑料瓶;实验时轻微呼吸,避免呼出的气体影响塑料 袋圆片;实验时仔细观察) 要求:注意,老师说时间到的时候,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圆片贴住底部侧边的小洞,就像这样 (边说边演示) 。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并点燃蜡烛、罩上塑料瓶观察塑料袋圆片。 3.提示:时间到,请大家交流汇报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两个塑料袋小圆片,上端的微微向上,说明什么?底部侧边的微微向内,说明什么? (热

38、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就进入瓶内填补热空气原来的空间、如果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 蜡烛就会慢慢熄灭)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中先明确蜡烛点燃,热空气、冷空气的分布情况,对于学生接下来观 察实验中两种空气的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虽然无法看到冷、热空气的流动,但是借助塑料 袋圆片,就可以清晰明准备地观察到实验地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完整地感知。 4. 出示暖气片、自助餐厅水果保鲜柜的图片。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暖气片要安装在房间低处,自助餐厅水果保鲜柜可以不加盖子的原因 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生从密闭空间到开放空间内感知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就能用所 学去解释生活中的设计,感知认识空气特征对改善人

39、类生活的作用。 (四)了解大自然中风的形成。 1. 出示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 10 提问:看了这副图你能说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就像我们用吹、吸、扇的方式让风流动 起来,也会形成风。 2. 空气还隐藏这许许多多的秘密,有待同学们去揭开,希望大家在生活更多地关注空气、 了解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系列有层次地活动,看图就能理解自然界中冷热空气的分布,冷热空 气的流动,最终认识风的形成。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研究土壤 4 4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土壤由水分、空气、沙

40、、黏土和枯树叶等构成。通过采 集、观察和研究土壤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 构。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在大人的陪同下去不同的地方寻找、采集土壤, 通过观察新鲜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采集 来的土壤,学生借助工具观察发现土壤里有沙砾、枯树叶、小虫等。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将土壤用纸包住使劲握一握以及土壤沉积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既有肉眼看得见 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水和空气等。最终通过学习知道土壤是沙、黏土、枯树叶、 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学情分析】 学生熟悉土壤

41、,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缺乏对土壤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 中,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讨,有利于让学生知道土壤的 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在教学中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 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道土壤中有沙、黏土、枯树叶、水、空气等; 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 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愿意亲近土壤,意识

42、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 【教学准备】 野外金属取土器、透明塑料瓶、放大镜每小组各一; 课堂学生采集的土壤、玻璃杯、放大镜、水、盘子、勺子、木棒、吸水纸等每小组各一; 教师土壤的图片和视频、课件等。 11 【教学过程】 什么是土壤? (一)图片导入,认识土壤。 1.师出示自然风光图片,学生交流感受。 2.师: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花、草、树木等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有了土壤,大地才成为万物 之母;有了土壤,大地才变得郁郁葱葱。那么,什么是土壤? 3.揭示概念,板书课题。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

43、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 养物质。 设计意图 出示有关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图片 ,引导学生聚焦土壤,明白土壤对植物生长的 重要意义。 哪里有土壤? (二)野外考查,采集土壤。 1.引导学生怎样采集土壤。 师: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土壤,我们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样本。采集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 (强调: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靠近水边,采集时不要伤害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 2.分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 师:哪里有土壤?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预设:草地、菜地、花圃、田野、池塘、山坡 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分别选取田野、花圃和池塘边等不同地方采集 土壤样本。 3.交流野外采集

44、中的发现。 师:我们到大自然去实地观察和采集了土壤,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小组在观察采集土壤的 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并出示采集的土壤样本。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采集土壤,让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实感, 这对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来 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采集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尊重生命的教育。 土壤里有什么? (三)观察实验,研究土壤。 1.根据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猜想土壤里有什么。 师: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了土壤。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生猜想并说 出理由。 2.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1)师:现在我们把装有土壤的塑料瓶放在桌上,将土壤倒在盘子中,

45、用木棒把土壤颗粒 分开,一起来看看土壤里究竟有什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把自己的 发现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后汇报、交流。 3.验证土壤中含有水。 (1)师:一些预测中出现的物体如水和空气等,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到,是不是我们预测 错误呢? 大家认为土壤中有水,你能通过实验证明隐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吗?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设计验证方案。 如:用塑料袋装着土壤放在太阳下晒,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3)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桌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4)学生用吸水纸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然后

46、摊开纸巾,观察、分析并汇报发现。 4.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 (1)师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方案。 (2)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方法:把土壤倒进装有水的玻璃杯里,不搅动,发现有气泡冒出来。 12 证明土壤里面有空气。 5.分离土壤。 学生分组实验:一只手扶着杯口,另一只手拿着木棒,顺着一个方向搅,让土壤与水一起旋 转起来。最后把木棒取出来,静置十分钟左右,观察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烂叶和植物的根 等,下面沉下去的土壤分成两层。上层是颜色较浅、颗粒细腻的黏土,下层是颜色较深、颗粒较 粗的砂质土。 6. 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我们把土壤里的这些东西水、空气、黏土、沙 石、枯树叶等叫做土壤

47、的成分。只有了解了土壤的成分,我们才能想办法让植物更好得生长。 设计意图学生考察时往往对土壤里的小虫、动植物残体感兴趣,而对土壤里的其他成分不 太注意。巧妙设计教学,通过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 的办法把土壤的成分分开,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想一想:土壤里的这些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2.整理器材,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成分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巩固对土壤成分的深刻 认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样本为下节课研究土壤的类型作准备。 【教学后

48、记】 5 5. .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本课既是对第一课时 内容的深入,又是为下一课时肥沃的土壤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 重点和难点。 教材首先给出了三类土壤的分类标准,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学会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然 后,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接着重点指导学 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不同类型 的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植物生长习性的卡片,判断它们分别适 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本课教学

49、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根据分类标准给土壤分类。这样降 低了归类活动的难度,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 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但要他们学会鉴别土壤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困难。通 过对比实验区分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粒、黏土成分的多少,并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 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 利用对比实验,了解三类土壤在保水、渗水等方面的不同性质; 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

50、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别土壤类型。 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了解三类土壤的性质。 13 【教学准备】 学具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玻璃棒、标签、烧 杯、水、渗水性实验装置、抹布等每组各一。 教具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土壤有哪些类型? (一)认识土壤分类的标准。 1.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 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的类型。 2.关于土壤的类型,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 3.谈话交流,明确分类标准:土壤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4.老师将三类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9课)(2019新版).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