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长沙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沁园春长沙作于 1925 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 者时年 32 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作者意气风发,心 情是舒畅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 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学习这首词,对于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人生目标意义非凡。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意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鉴赏方 面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普遍能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读准节奏, 读出韵味, 也能够有个性的进行文本的初步赏析。但在诗歌结构分析、语言
2、鉴赏方面还 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分析鉴赏上,借以推动对文 本的深层解读和情感把握,以及文本价值的探究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结合注释,把握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鉴赏词中重要词句的意蕴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探究文本的艺术和思想 价值。 4.知人论世,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抓住诗歌中富有神韵的词语领会诗句的神韵。 【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整理“词”这种文体的艺术特征;根据文本 注释,有感情的诵读和初步鉴赏。并在学习本上记下学习心得和困惑点。 【教学时间
3、】 1 课时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于文本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 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冾性情,涵养心灵”,鉴于此,本文本的学习 在引领学生参透文本意象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计反复诵读,领悟作品的丰富 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情感体验和思考。诵读 是基础,品味是途径,深入挖掘规范表达是师生合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入: 说他是文人,他却有“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韬略,“指点江山,激扬文 2 字”的壮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胆量;说他是武夫,他却有“北 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绝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妙语。 他
4、踌躇满志,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看透人生,慨叹人生易老天难老; 他狂傲自信,一举一动尽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在黑暗 的旧社会,他照亮了星空,照亮了全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他就是毛 泽东。 二、二、课前热身课前热身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中美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 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 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这是在 2012 年 2 月 14 日,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 家座谈会上说的,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让我们高瞻远瞩, 才不畏浮云遮望眼,丈量大势所趋,考量时代所盼,超越私利化、局部化
5、的 狭隘。 毛泽东的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 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 朴实无华的亲和力。成为后人的精神营养。 进行名句抢答,温习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句子。 (积累名句检 查) 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把握意象。 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知人论世,感受胸怀。 四、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百舸争流( )怅寥廓( ) 峥嵘( )挥斥方遒( )沁园春( ) 浪遏飞舟( ) (2)自读后,合上课文,补充诗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 . 。 万类霜天 自由。 问 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 五、指
6、导朗读 朗读是鉴赏古诗词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试读 结合课后注释进行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在读的时候注意 勾画易错的词和不懂的句子,以便质疑问难。 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在这首词中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注意在书上标注。 3 齐读这首词 自读 你感觉这首词什是什么基调? 师评:很豪放大气,乐观豪迈。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 放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 你觉得长沙哪些诗句体现了这个特点,找出来大声读一下。 请同学们大声试着读一读,诠释本词表达的情感。 下面请推荐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准备点评。 点评要求:读的好
7、,好在哪里,读一读,学一学。读的不够好,说说问题, (语气、语调、语速、情感)读一读, 改一改。 长沙是许多名家争相朗诵的名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 六、整体感知 本词词题为长沙,写了长沙的什么内容呢?请用原文词语概括。(学生 概括) 总结:上片主要写湘江秋景,下片写峥嵘岁月。 七、品味意象之美 本词选取哪些意象来描绘秋景呢?又是怎样描绘的?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请选择一个或一组意象,理解其中的意蕴。 (设计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 锤炼语言和 分析词人变换视角描绘秋景的) 出示鉴赏示例:(幻灯) 思考并交流,推荐发言 小结:诗人通过准确用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的手法描
8、绘了红绿辉映 的湘江秋景图。 背诵写景句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萧瑟凄凉。 思考:毛泽东笔下的秋却生机勃勃,色彩绚丽,面对这绚丽多姿、充满 生机的湘江秋景,一般人会沉醉其中,词人为什么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学生参考同步练习册背景资料 请全体男生朗读“怅寥廓”这句,感受他的深沉一问。 八、知人论世 问题: 诗人下阕有没有回答呢?学生回答 这是怎样的一群青年?请同学自读下阕,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精 神风貌。 小结:这是一群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奋发 有为,蔑视权贵的青年学子 ,正是这些同学少年,敢为天下先,他们
9、不主 4 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古人云,诗意境的高下,取决于人品格的高下。补充毛泽东诗句,感 受伟人的胸襟。(幻灯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 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1919 年) (湘江评论创刊词)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1945) 小结: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将昂扬 奋进的精神融入绚丽的秋景,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正是以天下为己 任的革命情怀。 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齐诵全词。 九思维拓
10、展 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 就是写他伫立橘子洲时所看到的 那幅图画;有人认为这幅湘江秋景图是虚实结合,既指毛泽东当时眼前的实 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形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的? 提示:观点一:赞同前一种说法。因为当时词人只是站立在湘江中的橘子洲 上,不可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再说,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 秋景是不相同的。 观点二:赞同后一种说法。诗词语言并非说明文的语言,不必客观翔实。诗 词语言具有抽象性, 理解时也可带有主观性。 这些景物既是湘江周围的景物, 也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景物;既指自然景物,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形势,“万 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可以
11、佐证, “万类”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也包括人。 十、课堂巩固 试着补写句子: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概括湘江蓬勃生机景象的一句是: (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阙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 遍, ”,近观“漫江碧透, ”;仰视“鹰击长空”,俯 瞰“ ”。 (3)旧地重游, 毛泽东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 ” 那时他和同学们“ ,激扬文字, ”。 (4)曾记否, , 。 、布置作业:一位诗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 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那么,你的青春该怎样度过,你的志向又 5 是什么?(字数不限,但要表达清楚观点和理由) 十一课外拓
12、展十一课外拓展 秋来更当读毛诗 毛主席诗词,是可常读常新的,但秋来更当多诵读。 因为毛主席与秋天似乎格外有缘,他的诗兴秋来更易勃发。“一年一度 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他生前发表的 28 首 诗词中,就有十来首诞生于秋天,也在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郁达夫 故都的秋 ), 正当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自不例外, 如何读而疗之? 诵读主席诗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主席素来不喜言愁,其诗词中有愁字者 仅仅五处: 五古 挽易昌陶 “愁杀芳年友” , 是哀同学之早亡; 七古
13、 送 纵宇一郎东行有“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是已被纾解之愁; 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打破愁云。 其有离愁别苦而情真意切者,唯存于赠杨开慧之词中,虞美人枕上有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贺新郎别友虽曾“汽笛一声肠已 断,从此天涯孤旅”,但终转为斩情诀别,“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 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但上述五者皆主席早年之作, 此后不复言愁,盖性格使然也。 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志向远大。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一 唱雄鸡天下白” “换了人间”,这期间早已有他小小年纪对父亲的宣誓打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1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诚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 会就越有益。”唯此之故,他“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现“东方欲晓,莫道 君行早”,执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又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 闲庭信步” “万水千山只等闲”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辈该是“中华 儿女多奇志”,毛主席的诗句影响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立志! 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人脉深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恋情之感人 肺腑,主席亦属罕见之人。与开慧分别,一番离愁情愫,只读得我们“热泪 欲零还住”。“过眼滔滔云共雾,
15、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人间多情唯诗人,难怪他会浪漫地想象她的牺牲,“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 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 答李淑一)。毛主席同样重视友情,常和友 人肝胆相照:“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从汀州向长沙路上他 6 这样赞叹;初到陕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他相信“谁敢横 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他坦承丁玲的到来,竟有“保安人物一时新”之 效应,因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罗荣桓元帅逝世,他恸问: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至于柳亚子先生偶尔“牢骚太盛”, 毛主席也诚挚地奉劝“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天若有情 天亦老”,毛主席
16、有眷眷恋情、拳拳友情,故能“唤起工农千百万”“狂飙 为我从天落”“横扫千军如卷席”! 性不言愁,也因为主席精于和自然互动。看到一只小小的青蛙,年轻的 他就能托物言志道: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看山,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他想“倚 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登山,他的气概 不输杜甫,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他更善于利用大山经营革命事业,“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白 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 入”。临水,他和孔子一
17、样慨叹,“起宏图”要使“天堑变通途”“高峡出 平湖”“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江山养育了毛主席伟 岸的身躯,滋润了他绚烂的诗笔。读他的诗,我们的心灵和美丽交融,我们 的人生会因此变得更加豪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少成若天生,习惯成自然,常找时间诵读毛主席诗词,你将会当时得利,终 身受益。 (有删改)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 “毛主席诗词,是可常读常新的,但秋来更当多诵读。”秋风秋雨,曾 是苦难的时节。“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山秋水,曾是艰辛 的征途。“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是啊,毛主席与秋天似乎格外 有缘,他的诗兴秋来更易
18、勃发。秋风雄劲,主席给予了太多的深沉感慨;秋 日朗朗,主席给予了太多的激越情怀。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属于秋天的 很多。还有的,不写于秋天,却含秋天意境。秋天,是毛诗丰收的季节。这 篇文章从三个角度诠释了毛泽东主席与秋天的深深情结, 解读了主席乐观豪 迈的精神境界。全文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值得反复品味。 写作借鉴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本文开头有三个亮点:其一,语言简洁,一句话独立成段;其二,迅速点题, 作者在认可毛主席诗词 “常读常新” 的基础上, 迅速转到 “秋来更当多诵读” , 一笔点题;其三,总领全文,开头段领起下文对“秋来更当多诵读”毛诗的 阐述。 7 2学结构 本文主体部分采用中心句领
19、起的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用“性不言愁,是 因为主席志向远大”“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人脉深厚”“性不言愁,也因 为主席精于和自然互动”三个中心句各领起一段,使文章内容清晰,并列式 结构层次鲜明。 3学排比 第 6 段巧用排比,气势磅礴。作者列举毛主席看青蛙、看山、登山、临水几 种与自然互动的情况,语言磅礴大气,确能服人。 4学引用 本文通篇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文章大量引用毛诗(词)佳句,来阐述毛主席 与秋天的深厚情结,彰显作者腹有毛诗(词)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使文章文采 飞扬。 布置布置作业作业:一位诗人说过: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那么,你的青春该怎样度过,你的志向又是什 么?(字数不限,但要表达清楚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