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晗晗 文档编号:17330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1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认识空气 1.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并且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 2.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 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通过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ppt、凳子、烧杯、纸巾、水槽 9 个、橡皮泥一团、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PPT 出示“抢凳子”游戏环节及相

2、关规则)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有哪位同学想上台参与 呢? (抽调 5 名同学,摆上四个板凳,进行一轮游戏。游戏时注意安全) 根据时间来确定游戏的次数。 老师: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做“占据空间” ,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一杯水装 满了杯子,占据了空间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占据空间的现象) 总结: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 2 - 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那么他能不能

3、像水、粉笔、石头等物体那样占 据空间呢?(由于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物质,判断它能否占据空间,我们最好通过 实验来观察。 ) (二)实验探究一: 1.出示透明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老师做大家要仔细看哦!边演示边讲述操作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 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老师先不公布实验结果,学生猜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分组实验。 4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 想补充?同时

4、老师公布刚才试验结果让大家共同见证。 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 6小结:因为空气占据了烧杯的空间,水流不进去,所以餐巾纸不会湿。 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三)实验探究二:吹气球。 (根据课前准备的气球,老师请多位同学上台演示吹气球) 老师提问:气球里是什么?为什么气球会变大呢? 生 1 回答:空气; 生 2 回答:因为空气进入了气球里。 老师总结:这进一步说明了空气能占据空间。 (四)实验探究三:推动注射器,观察空气的特性。 (出示注射器) 老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下面 我们就用这个注射器来研究空气

5、占据空间的变化。 - 3 - 教师示范:我们可以用注射器抽取空气。然后用橡皮堵住管口,分别用不同 大小的力压活塞,看能不能让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假如松开压住 的活塞,又能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亲自体验。 5汇报交流:空气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 总结:向下压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了,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且空气具 有弹性。 三、总结拓展 1.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 气筒,沐浴液、篮球,气枪、气球、轮胎等 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2.上

6、课前,邻居的王奶奶碰到了一个难题,她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她解决一 下,今天我把她的难题带的课堂上来了。 (出示课件:王大妈买了一大瓶酱油,想 用漏斗将它倒入小瓶子里,漏斗的颈口是紧紧塞住瓶口的,这时她遇到一个难题: 酱油倒不进去。 )为什么流不进去呢?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互相说一说吧! 五、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空气具有弹性 - 4 - 2.2.空气有质量吗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对现象进行 解释。 3.使学生形成尊重客观

7、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 习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会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铁架台、细长棍、充气筒、电子天平、篮球、小夹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我们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那么我 们知道水占据空间,它有质量,空气有质量吗? 预设答案:没有、有 师:假如空气是有质量的?我们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验证呢?讨论一下,想 一想。 预设答案 1:通过秤可以量放气前后的皮球的质量 预设答案 2:可以通过天平进行测量 (板书:空气有质量吗) 二、根据 PPT,进行课程教学 (一)用天平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

8、。 1.吹气球比赛。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看谁吹的 大。 (给出学生吹气球的时间,比一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游戏时注意安 全。 )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当气球被吹起来后,里面充满了空气。那么怎么样才 - 5 - 能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呢? 2.设计实验: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存在质量。 (1)展示铁架台和细长棍。 (3)用充气筒给气球充气,注意充的气的量要尽可能一样,把气球系好,不 让气球跑气。 (4)把气球用小绳系在细长棍的两边,然后把细长棍放在铁架台上,找准平 衡位置,做一个标记。 (5)取下其中一个气球,将其中的气放掉。 (6)重新挂回细长棍上,把细长

9、棍放回铁架台上,支点是刚才标记的位置。 实验结束。 师:同学们有那些发现?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哪些问题?实验过程中有哪些 注意事项? (给出学生思考时间,分小组讨论,然后找代表解答问题,最后集体讲解。 ) 总结:因为两边的气球中都有空气,天平平衡后,放掉一边的空气,则天平 向没有放气的气球偏去,说明空气存在质量。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方法证明空气存在质量呢?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 (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自主寻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 (二)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含有质量的,那么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 怎么测量呢? (展示充满气的皮球) 1.需要一个测量工具电子天平。

10、 (展示电子天平) 2.先测出这个充满气的皮球的质量。 (测量充气皮球的质量,然后在黑板上记录下数值。 ) 3.然后把皮球放了气,再放到天平上测量质量。 (测出放气皮球的质量,然后在黑板上记录下数值。 ) 4.比较黑板上记录的两个数值,然后说一说这两个数值代表的意义和差值代 表的意义。 总结:充气皮球的质量等于皮球的质量加上空气的质量;放气皮球的质量就 - 6 - 等于皮球本身的质量;差值就等于空气的质量。 (板书:测量空气质量) 三、总结拓展 1.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由于空气是气体,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质量比较 轻,所以容易被忽略。 2.你能比较出一升空气和曲别针之间的质量关系吗?请你简单的

11、说一说你的 方法。 3.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的数字是“0” 。 (3)将要称量的物体(小夹子等)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去显示数字即可。 总结: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用于测量物体质量。注意单位。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 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来服务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1.通过不同的方式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与同学交流方法。 2.做对应的一课一练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设计实验 测量空气质量 天平的使用 - 7 -

12、3.3.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知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 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 力。 3、情感目标: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 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热空气为什么上升。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火柴、纸杯、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有关孔明灯视频、 PPT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如果对着你的脸放掉气球中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 说明了什么?

13、2、学生讨论、交流。 3、谈话:这是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学习过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空气是会流动的。复习空气的性质。 4、做游戏。对着左手掌心轻轻地哈一口气,再对着右手掌离远点使劲吹一口 气。 5、提问:两只手感觉有什么不同吗?(揭示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和小游戏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拉 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也蕴含着科 学知识。 (二)提出问题,做出猜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节课到底要学习热空气 - 8 - 和冷空气的什么知识呢? 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具有流动性,你能根

14、据空气的这个性 质提出一个和热空气、冷空气有关的问题吗? 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让他们说 说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测的能力。 (三)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作出猜测之后,再让学生从实验中小心求证。这个环节我分了三步完成第一 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借助生活经验研究冷空气的流动;第二步,探究热空气 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 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 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

15、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二:借助纸蛇的转动了解热空气上升,验证热空气上升。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实验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 9 - 实验 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 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16、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 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 “白气”向 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生活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

17、会把制冷空调和暖气片按在哪里?为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 1.你知道“孔明灯” 、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六)课后作业 回家做一个孔明灯或者热气球。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同体积的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 10 -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研究土壤 4.4.土壤的成分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挖土壤的铲子 1 把、报纸若干(垫在桌上让学生放土壤) 、

18、抹布 1 块、清水,放大镜 1 个、2-3 根玻璃棒或木棒。以上材料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吗?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 研究内容。 3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4按小组分发工具。 设计意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 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借此活动激发学 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学

19、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 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 们都在干什么?) 3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 “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 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 11 - 活动:研究土壤的成分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 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 这种

20、方法。 2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 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 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 土壤有所帮助。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 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

21、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3.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四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 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土壤成份: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 - 12 - 5.5.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

22、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来源: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 张) 、烧杯、水、 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23、。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 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 13 -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 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 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

24、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 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3)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阅读资料。 (5)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 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

25、:土壤的多少、倒 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 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 方法 1:倒入量杯; 方法 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1)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 7 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 - 14 - 和黏土的不同。 (2)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3)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 否相同。或者是闻

26、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1、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2、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 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3、学生思考、回答。 4、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板书设计 土壤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 - 15 - 6 6. .肥沃的土肥沃的土壤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

27、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验,研究蚯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 准备:塑料袋、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塑料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一组图(在左边土壤中生长的小苗和在右边土壤中的生长的小苗有什么不 同?)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一个

28、长得好,绿油油的;一个长得很细黄。 ) 你觉得跟什么有关?观察两幅图中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 提问:为什么土壤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 关?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跟土壤是否肥沃有关。 (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 16 - 1、初步了解腐烂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 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汇报: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落

29、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 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 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 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 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实验报告。 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

30、土壤肥力的影响。 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 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在两个塑料盒中分别放上土壤,放一些菜叶,一个盒子里放几条蚯蚓,一个 盒子里不放蚯蚓,观察过了几天后,两个盒中的土壤有没有变化?(并填写对比 实验记录) 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书上拓展题 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 腐殖质 土壤动物 - 17 - 7 7. .保护保护土壤土壤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3.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

31、学准备:泥土、草皮、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师: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 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 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先交流, 再全班交流。 3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是动物生存栖 息之地。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 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 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

32、 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 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破 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 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进一步研究土壤和 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 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

33、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 - 18 -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 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 行列中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 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 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使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第三单元

34、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液体 8.8.认识固体认识固体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 19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牙膏、水槽、玻璃棒、面粉、汤匙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35、: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烧杯、沙子、水、小刀、放 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两只鸡蛋(一生一熟) 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现在,我把它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 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2、小结: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 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3、揭题 好的,真不错。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认识 固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老师课前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你们瞧! 1、课件出示桌上的物品(螺帽、纯净水、石块、文具盒、牙膏、玻璃杯、

36、橡 皮、饮料、榔头等) 。 咦,不知是谁不小心给弄乱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课件演示验证。 提出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 20 - 想不想看看牙膏是怎样做的? 教师演示: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 问: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 问:还有哪些物体是属于这类呢? 2、师:刚才听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可我看见了一个奇怪 的东西(课件演示沙漏) :这里面沙子也在流动,难道“沙子也是液体! ”你觉得 呢?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3、探究固体的性质 (

37、1)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它们有些什么样的性质,你们想知 道吗? (2)教师谈话:你想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呢?(出示记录卡)想想可以用什 么方法来研究固体的这些性质?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交流汇报) (3)学生活动开始。 讨论研究方案,研究时所需的材料。 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 (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 (4)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各实验小组张贴实验记录,并汇报。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同学们了解了有关固体的许多知识,你能说一说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吗? 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外继续研究吧! - 21 - 9 9. .认识认

38、识液体液体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 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 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一张记录表、学生用天平、量杯、 蜡纸、滴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用手抓不到,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我们离不了。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水) 谈话:水有什么特点?(

39、学生自由表达) 师:像水这样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属于液体。想一想,在我们身 边你还知道哪些液体?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3、总结:我们身边的液体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 液体) 二、探究新知 (一) 、辨别液体并比较不同液体,填写记录表。 1、展开观察活动,辨别四种液体。 (1) 、出示常见的四种没贴名称标签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 (2) 、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辨别这四种液体? (3)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辨别四种液体的方法。 (用眼看、用嘴尝、用 - 22 - 鼻子闻。 ) (4) 、学生辨别这四种液体并贴上相应的名称标

40、签。 (5) 、汇报辨别结果。 2、多方法、多层次观察,填写记录表。 师谈话: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1) 、出示表格,学生把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2) 、全班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师用幻灯分别出示。 (3) 、学生观察记录,比较不同。 (4) 、总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二)比一比“谁轻谁重” 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让学生猜想谁轻谁重? 2、提问:我们怎样科学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 3、学生思考: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 4、课件出示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师提问。 5、提问:怎样公平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 6、学生回答

41、:同样多才能比轻重。 7、学生开始实验。 8、学生汇报。 9、总结:同样多的液体轻重不同。 (三)比一比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 。 1、师提问:液体能流动,那么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 怎样公平的比一比它们的流动速度呢?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学生汇报(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等) 4、学生按照规则比赛。 5、学生汇报:将四种液体按流淌速度的快慢排序后与大家交流。 6、总结:不同的流动速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液体粘稠度不同。 (四) 看一看不同的液体有没有表面张力 1、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在想一想当时 - 23 - 我们是怎样验证水有表面

42、张力的? 2、学生回答(硬币上滴水实验) 3、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往蜡纸上滴四种不同的液体,左右摇晃蜡纸。 )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5、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6、总结:不同的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三、总结 1、提问: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认识液体?(学生回 答:感官、仪器) 2、总结:要想全面的认识事物,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课后拓展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 。 1 10.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43、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 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 做出解释。 情感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 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 24 -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 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 物体的特征或材

44、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 、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 50 克、绿豆 50 克、玉米粉 50 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质,下面谁来说 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 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需要把 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 二、固体的混合 出示课本插图: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 学生仔

45、细观察,分别说一说,这 3 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混合在一起的。中 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合物是由哪些 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合物;泥土 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物。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那么这些固体 - 25 - 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

46、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 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出示实验的材料: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等。讲解实验 的方法及步骤:先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 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交流 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所取的数 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要摇一摇

47、晃一晃;注意做好 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之后, 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 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会变小。 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颗粒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 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积变小。 三、固体的分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混合 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什么固体分离

48、 开来。 图一: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来 图二: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 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 - 26 - 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 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下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书中的三种情况。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的混合物, 以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学生分小组活动, 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好。教师相机 把学生认

49、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采用什 么方法?效果怎样?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 在分离固体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11.11.把盐放到水里把盐放到水里 教学目的: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 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 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 溶解物质。 教学重点: 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 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 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 27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 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 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晗晗)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