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2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王蒙夜的眼小说精读精练:王蒙夜的眼 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 夜的眼 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初刊于 1979 年 10 月 21 日的 光 明日报,是王蒙重返北京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该小说围绕主人公从边远小镇到大城市为领导 办事前后心情的落差展开,同大部分先锋小说一样,王蒙的这部小说语言看似随意,但很有内涵, 表现出了作者对政治的厌恶,也从侧面表露出主人公陈杲对家乡淳朴的热爱,以及对大城市的轻 蔑。 夜里,眼睛本来是看不清的,但夜让人看到了许多白天看不清的东西,也不禁让人想起了顾 城的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
2、来寻找光明”,有些事情在黑暗深处比在光明 处看得更加深切、更加真实。在阴暗的环境中或许更能锻炼一个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引发人们 对于改革开放的思考,即一方面我们有所得,同时也有所失。 文文 本本 研研 读读 (注:(注:处为文章精析)处为文章精析) 夜的眼夜的眼 小说题目富有诗意内涵,充满神秘色彩。小说题目富有诗意内涵,充满神秘色彩。 作者:王蒙 路灯当然是一下子就全亮了的。(这个“路灯”别有内蕴,既指街上的路灯,也指改革开放 的灯。)但是陈杲总觉得是从他的头顶抛出去两道光流。街道两端,光河看不到头。槐树留下了 朴质而又丰满的影子。等候公共汽车的人们也在人行道上放下了自己的浓的和淡的各人不止一
3、个 的影子。(多年后再次进入城市的感触,变与不变尽容其中。)大汽车和小汽车。无轨电车和自 行车。鸣笛声和说笑声。大城市的夜晚才最有大城市的活力和特点。开始有了稀稀落落的、然而 最引人注目的霓虹灯和理发馆门前的旋转花浪。有烫了的头发和留了的长发。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无袖套头的裙衫。花露水和雪花膏的气味。城市和女人刚刚开始略略打扮一下自己,已经有人坐 不住了。这很有趣。(城市和城市的人们无不在喧嚣中生活。)陈杲已经有 20 多年不到这个大城 市来了。20 多年,他呆在一个边远的省份的一个边远的小镇,那里的路灯有三分之一是不亮的, 灯泡健全的那三分之二又有三分之一的夜晚得不到供电。 不知是由于遗忘还
4、是由于燃料调配失调。 但问题不大,因为那里的人大致上也是按照农村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制而生活的,下午六 点一过,所有的机关、工厂、商店、食堂就都下了班了。人们晚上都呆在自己的家里抱孩子,抽 烟,洗衣服,说一些说了就忘的话。 开端:大城市的先进和边远小镇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开端:大城市的先进和边远小镇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汽车来了,蓝色的,车身是那种挂连式的,很长大。售票员向着扩音器说话。人们挤挤拥拥 地下了车。陈杲和另一些人挤挤拥拥地上了车。很挤,没有座位,但是令人愉快。售票员是个脸 儿红扑扑的、口齿伶俐而且嗓音响亮的小姑娘。在陈杲的边远小镇,这样的姑娘不被选到文工团 去报幕才怪。
5、她熟练地一揿电门,遮着罩子的供看票用的小灯亮了,撕掉几张票以后,叭,又灭 了。许多的街灯、树影、建筑物和行人掠过去了,又要到站了,清脆的嗓子报着站名,叭,罩灯 又亮了,人们又在挤挤搡搡。上来两个工人装束的青年,两个人情绪激动地在谈论着:“关 键在于民主,民主,民主”来大城市一周,陈杲到处听到人们在谈论民主,在大城市谈论民 主就和在那个边远的小镇谈论羊腿把子一样普遍。(改革开放后,城市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 富足。)这大概是因为大城市的肉食供应比较充足吧,人们不必为羊腿操心。这真让人羡慕。陈 杲微笑了。城市的变化让作者深感欣喜。城市的变化让作者深感欣喜。 陈杲到这个城市来是参加座谈会的, 座谈会
6、的题目被规定为短篇小说和戏剧的创作。 粉碎“四 人帮”后,陈杲接连发表了五六篇小说,有些人夸他写得更成熟了,路子更宽了,更多的人说他 还没有恢复到 20 余年前的水平。(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学创作观念的转变。)过分注意羊腿的人小 说技巧就会退化的,但是懂得了羊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却是一大进步和一大收获。正像从前在这 样的座谈会上他总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一样,现在这一类会上他却是比较年长的了,而且显得土气, 皮肤黑、粗糙。比他年轻、肩膀宽、个子高、眼睛大的同志在发言中表达了许多新鲜、大胆、尖 锐、活泼的思想。令人顿开茅塞,令人心旷神怡,令人猛醒,令人激奋。 通过插叙,交代了陈杲这次进城的目的。通过插叙,交
7、代了陈杲这次进城的目的。 车到了终点站,但乘客仍然满满的。大家都很轻松自如,对于售票员的收票验票的呼吁满不 在意,售票员的声音里带有点怒气了。 发展:场景发生改变,主人公从上车到车到站,充分展现了陈杲在车上的所思所想。发展:场景发生改变,主人公从上车到车到站,充分展现了陈杲在车上的所思所想。 他掏出“通讯录”小本本,打开蓝灰色的塑料皮,查出地址,开始打问。他问一个人却有好 几个人向他指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他觉得这个大城市的人还保留着“好礼”的传统。他道了谢, 离开了灯光耀眼的公共汽车终点站,三拐两弯,走进一片迷宫似的新住宅区。 对于这对于这“迷宫似的住宅迷宫似的住宅”,开始产生了不适应,作者的情
8、感也开始慢慢变化。,开始产生了不适应,作者的情感也开始慢慢变化。 说是迷宫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简单,六层高的居民楼,每一幢和每一幢都没有区别。 密密麻麻的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的阳台,密密麻麻的闪耀着日光灯的青辉和普通灯泡的黄光的 窗子。连每一幢楼的窗口里传出来的声音也是差不多的。(居民楼布局的杂乱无章。)电视正在 播送国际足球比赛,中国队踢进去一个球,球场上的观众和电视荧光屏前面的观众欢呼在一起, 人们狂热地喊叫着,掌声和欢呼声像涨起来的海潮,人们熟悉的老体育广播员张之也在拼命喊叫, 其实,这个时候的解说是多余的。另外,有的窗口里传出锤子敲打门板的声音,剁菜的声音和孩 子之间吵闹和大人的
9、威胁的声音。(嘈杂而混乱的声响让人不堪。) 对居民楼的描写和前面的街道、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居民楼的描写和前面的街道、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走近了问号或惊叹号,楼窗里又传出来欢呼混合着打口哨的声音,大概是外国队又踢进了 一个球。他凑近楼口,仔细察看了一下楼口上面的字迹,断定这就是他要找的那个地方。但他不 放心,(居民楼的嘈杂和喧嚣让陈杲难以相信。)站在楼口等候一个过往的人,好再打听一下, 同时怪不好意思。 他临走以前,那个边远的地方的一位他很熟悉也很尊重的领导同志找了他去,交给他一封信, 让他去到大城市去找一个什么公司的领导人。“我们是老战友”(这个引号别有深意。),当地 的陈杲所熟悉
10、的领导同志说,“我信上已经写了,咱们机关的唯一的一辆上海牌小卧车坏了,管 理人员和驾驶员已经跑了好几个地方,看来本省是修不好的了,缺几个关键性的部件。我这个老 战友是主管汽车修配行业的,早就向我打过保票,说是修车的事包在我身上,(改革开放后, 这种“保票”还能否得以兑现?)你去找找他,联系好了拍一个电报来” 终于从两个孩子口里证明了楼号和门号的无误,然后他快步走到了四楼,找对了门,先平静 了一下,调匀呼吸,然后尽可能轻柔地、文明地然而又是足够响亮地敲响了门。 发展:主人公陈杲在城市居民小区的感受。发展:主人公陈杲在城市居民小区的感受。 没有动静,然而门内似乎有点声音传出来,他把耳朵贴在门板上,
11、好像有音乐,于是他把门 敲了一次。三次敲门之后,咚咚咚传来了脚步声,吱吜,旋转暗锁,光当,门打开了,是一个头 发蓬乱的小伙子,上身光光的,大腿光光的,浑身上下只有一条白布裤衩和一双海绵拖鞋,他的 肌肉和皮肤闪着光。 “找谁?”他问, 口气里有一些不耐烦。 (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展现眼前。 ) “我找同志”,陈杲按照信封上的名字说道。“他不在,”小伙子转身就要关门,陈杲向 前迈了一步,用这个大城市的最标准的口语发音和最礼貌的词句作了自我介绍,然后问道:“您 (年龄和称谓的不相匹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不是同志家里的人,您能不能听我说 一说我的事情并转达给同志?”说完,他把信掏了出来,小伙子随后
12、斜仰着坐在躺椅上一 动也不动,年龄大概有小伙子的两倍的陈杲只好走过去把边远地区领导同志的亲笔信送了过去。 (城里人的居高临下和“他”的唯唯诺诺形成了比照。) “这个,是我爸爸的战友吗?我怎么没听我爸爸说过?” 这句话给了陈杲一种受辱的感觉。“你年轻嘛,你爸爸可能没对你说过”陈杲也不再客 气了,回敬了一句。“我爸爸倒是说过,一找他修车,就都成了他的战友了!”陈杲的脸发烧, 心突突地跳起来,额头上沁出了汗珠,“难道你爸爸不认识吗?他是年就到延安 去的,去年在红旗上还发表过一篇文章他的哥哥是军区的司令啊!”(对话中展现 人物特点,文字的背后无不凸显官本位思想的存在。) 小伙子的反应是一个倍于方才的轻
13、蔑的笑容,而且笑出了声。 态度转变是因为职位高。态度转变是因为职位高。 陈杲无地自容,他低下了头。“我跟您这么说吧,”小伙子站了起来,一副作总结的架势, “现在办什么事,主要靠两条,一条你得有东西,你们能拿点什么东西来呢?”“我们,我们有 什么呢?”陈杲问着自己:“我们有羊腿”他自言自语地说。“羊腿不行,”小伙子又 笑了,由于轻蔑过度,变成了怜悯了,“再一条,干脆说实话,就靠招摇撞骗何必非找我爸 爸呢,如果你们有东西,又有会办事的人,该用谁的名义就用去好了。”(权势和职位依然影响 着社会的进步。)然后,他又补了一句,“我爸爸到北戴河出差去了”他没有说“疗养”。 (侧面展现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
14、。) 高潮:通过人物对话,对官僚主义里假公济私现象的批判和讽刺。高潮:通过人物对话,对官僚主义里假公济私现象的批判和讽刺。 陈杲昏昏然,临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停下了脚,不由得侧起了耳朵,录音机里放送的是真 正的音乐,匈牙利作曲家韦哈尔的舞会圆舞曲。一片树叶在旋转,飞旋在三面是雪山的一个 高山湖泊的碧蓝碧蓝的水面上,他们的那个边远的小镇,就在高山湖泊的那边。一只野天鹅,栖 息在湖面上了。 这段文字既是畅想,也是陈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段文字既是畅想,也是陈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黑洞洞的楼道。 陈杲像喝醉了一样地连跑带跳地冲了下来。 (对于这个全新的世界无法理解。 ) 那个小小的问号或者惊叹号一样
15、的暗淡的灯泡忽然变红了,好像是魔鬼的眼睛。(点名了“夜的 眼”这一主题。)多么可怕的眼睛,它能使鸟变成鼠,马变成虫。年的坎坷,年的改造, 陈杲学会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也丢失了一点本来绝对不应该丢失的东西。 结局:点明了文章中心,改革开放让我们有所得,同时也有所失。结局:点明了文章中心,改革开放让我们有所得,同时也有所失。 1979 知知 识识 建建 构构 /关于对关于对“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的认识的认识/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兴盛于二十世纪 20 至 40 年代。意识流 小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按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
16、一、直 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发展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发展,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 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 间、空间的跳跃、多变,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夜的眼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陈杲在城市的街 道,公交车上,以及居民小区的所感所思来结构全文,用作者的心理感受串联起文本,情感表达 富有明显的跳跃性。 二、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各种感受, 通过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心理剖析,展现人物隐蔽的内心世界。夜的眼这篇 小说作者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以“上帝视角”来审视主人公陈杲,全面
17、发掘出了主人公的所 思所感。 三、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感觉和思想,因此作品中 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和外在行为,而是逼真细腻地展示和摹写心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 揭示人的心理的立体结构,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挖掘人物的“根本精神”和内在真实。夜 的眼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去刻画描写陈杲这一主人公的形象,而是着眼于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通过人物的感触来反映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人们生活的转变。 试试 题题 解解 析析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灯当然是一下子就全亮了的。”一
18、句一语双关,一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的 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新奇的心理。 B.本篇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将顺叙和插叙进行了巧妙结合,让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较为全面 地介绍了陈杲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C.这篇小说大量采用了意识流手法,侧重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借助于人物的眼睛观察世界, 表现自己对改革开放的独有理解。 D.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写匈牙利作曲家韦哈尔的舞会圆舞曲,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 盼,这种生活和目下状况形成了对照。 答案:答案: C 解析:解析: C 项偷换概念,不是作者的眼睛,而是主人公陈杲的眼睛。 2 文中的陈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文中的陈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
1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答案: 热爱文学,勇于发现。陈杲当年因为发表小说被下放,如今又因为发表小说参加作协会议, 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热爱文学,勇于发现社会现实的人。 坚守正义,朴实厚道。文章通过陈杲托人办事的过程展示了其身上固有的品性。 喜欢思考,热衷反思。文章对陈杲对城市变化和农村现状的真实感受,引发了他对城市变 迁中的思考,我们学会了宝贵的东西,也丢失了一点本来绝对不应该丢失的东西。 解析: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解题过程中着重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 系,二是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就这篇文章来看,作品中的主人公陈杲当年因为发表小说被 下放,如今又因为发表小说
20、参加作协会议,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热爱文学,勇于发现社会现实的 人。同时陈杲对城市变化和农村现状的真实感受,引发了他对城市变迁中的思考:我们学会了宝 贵的东西,也丢失了一点本来绝对不应该丢失的东西。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喜欢思考,热衷反思 的人。 反反 馈馈 检检 测测 “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请结合这一文学理念对请结合这一文学理念对 夜的眼夜的眼 进行分析。进行分析。 相相 关关 链链 接接 另一个人另一个人 阿根廷阿根廷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 1969 年 2 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
21、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 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 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 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 1914 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
22、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 1969 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 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 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 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 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23、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 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 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 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 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
24、 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 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 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 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 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 如
25、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 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 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 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 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