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总结(20份打包).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过亿和经济作物种 植的推广。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 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 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 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 1 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 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2.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3.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 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4.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 广州、泉州、明州。 5. 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 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2. 元朝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3. 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4. 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四、社会的变化四、社会的变化 1. 平民社会的到来: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 人身自由的增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 缚减少。 3.国家社会控制松懈:“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 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1 个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 6 个繁荣:手工业,商业经济,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城市,货币; 1 个转移:经济中心的南移; 3 个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 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 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 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一. .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 (一)儒学的复兴(一)儒学的复兴 1.1.背景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 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2.2.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3.3.主要思想主要思想 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格物致知”。 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4.理学的影响理学的影响 “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二)文学艺术 1.1.宋词宋词 (1)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 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 照成就最突出。 2.2.元曲元曲 (1)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 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3)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4)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3.话本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4.书法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5.绘画绘画 (1)分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2)主要成就: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三)科技(三)科技 1.1.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1)概说: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2)地位: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2. 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1)北宋科学家沈括 成就:梦溪笔谈 地位: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成就: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地位: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四)少数民族文字(四)少数民族文字 1.契丹族:辽契丹大字、小字。 2.女真族:金女真文字。 3.党项族:西夏文。 4.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二二. .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1.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3.三大发明世界领先。 三、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三、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时期。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1 1关于理学的记忆口诀关于理学的记忆口诀 三国五代,儒学僵化 佛道挑战,理学兴起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二程朱熹,万物本源 父子君臣,天理为仁 圣人境界,格物致知 四书五经,元代科举 南宋后期,官方尊崇 2.2.关于宋元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的记忆口诀关于宋元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的记忆口诀 宋词鼎盛,豪放婉约 散曲杂剧,市井雅俗 说书话本,白话小说 书法尚意,不拘法度 花鸟人物,山水意趣 雕版印刷,毕昇活字 火药火器,磁石指南 三大发明,世界贡献 梦溪笔谈,授时历法 契丹女真,西夏文字 成吉思汗,蒙古秘史 忽必烈位,八思巴字 民族交融,文明进步 3.3.宋元文化特征与地位的记忆口诀宋元文化特征与地位的记忆口诀 高度繁荣,长足进步 文化交融,各有特征 三大发明,世界领先 第 10 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公元 10 世纪至 14 世纪,是中国历史由中古向近古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辽夏金元(916 年-1368 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 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最终源于 漠北的蒙古族迅速崛起,半个世纪内先后灭掉西夏与金,之后建立元朝,再次实现中国统一。为巩固统 一,政治上中央与地方分别实施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经济上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民族关系上设立专门 机构宣政院处理宗教与西藏事务;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一、辽与西夏一、辽与西夏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秦汉时为东 胡的一支。先后依附于唐时期的大贺氏联盟、后突厥、回纥。 (2)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 916 年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耶律德光统治时得到幽 云十六州,后改国号为辽。 (3)巩固措施: A.阿保机提倡农业,垦艺荒田,接受农耕生活; B.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C.政治上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 为主事务。 2.辽宋的和战:辽宋的和战: (1)“澶渊之盟”:公元 1004 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辽宋议和。和议 内容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 (2)意义: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贸易兴旺;加强民族友好关 系,促进民族融合。 3.西夏的建立西夏的建立 (1)建国:公元 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 唐中以来活跃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唐末形成藩镇割据。 (2)采取措施: A.政治:仿照唐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同时保留一套蕃号官称; B.选官: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C.文化:仿照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 D.对外关系:,名义上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实际上保持事实独立。 二、金的建立与南下二、金的建立与南下 1.金的建立与发展:金的建立与发展: (1)起源:女真族由唐时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北宋中后期完颜部强盛起 来,统一女真各部。 (2)建立:公元 1114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次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也称上京)。 (3)发展: 金太祖阿骨打为加强统治,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每 300 户为一谋克,10 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阿骨打屡次攻辽,1125 年俘辽天祚帝,金灭辽。 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完颜雍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积极恢复发展农业,大定年间政局稳定财政充足,史称 “大定之治”。 2.金的南下:金的南下: (1)靖康之变:辽灭亡后,金多次南下攻宋,威胁北宋。公元 1127 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宋钦宗, 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绍兴和议:公元 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归金统治;南宋向 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币。最终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3)迁都:公元 1153 年,金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 三、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统一三、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统一 1.统一草原:统一草原: (1)时间:公元 1206 年 (2)人物:蒙古族首领铁木真 (3)成就: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建立:元朝建立: (1)征服四方:公元 1234 年蒙古灭金,后降吐蕃、征大理;远征中西亚、东欧; (2)建立元朝: 时间:公元 1271 年 人物: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 都城:定都燕京(1272 年),称大都。 统一:公元 1276 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巩固措施:巩固措施: (1)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书省:元朝的宰相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2)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有效管理地方; 内容:全国公设 10 个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作用:权力集中,统治效率高,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其他措施: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交通上,在全国修筑驿道和设立驿站,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中央有专门机构大司农司负责农业;松江黄道婆为代表纺织业的发展。 四、元的民族关系四、元的民族关系 1.背景:背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2.表现:表现: (1)民族的融合: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 与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 族回族。 (3)实行“四等人制”: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畏兀儿、 回回等族)、汉人(主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人。 (4)边疆的管理: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琉球。 3.意义:意义: (1)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2)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 (3)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导致最终元朝覆亡。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 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知识提纲知识提纲】 一一、明明朝朝政政治治体体制制的的变变化化 (一一)宰宰相相制制度度的的废废除除 1. 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2.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 (二)内阁制度的建立(二)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 1. 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2. 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三)宦官专权(三)宦官专权 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 厂。 二、海疆治理二、海疆治理 (一)郑和下西洋(一)郑和下西洋 1. 过程:15 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 7 次远航 2. 影响: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 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 持续。 (二)海禁与(二)海禁与“倭乱倭乱” 1. 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 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 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 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 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与蒙古(一)明朝与蒙古 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2.1571 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 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1.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 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三)满洲的崛起 1. 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 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 1636 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四)明清易代 1.1644 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 20 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 统治。 【重点解析重点解析】 1.明明朝朝内内阁阁: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 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 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4 年 1487 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代时其权力始消减,部分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 决策上的地位。晚清立宪运动后,于 1911 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与颉颃制衡中 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 “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 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 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 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 海禁海禁 “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 200 年,纵贯 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 中国进行贸易。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措施,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 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入侵中国,以至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 城市展开掠夺。直到 16 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隆庆元年 (1567 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获准。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 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由于政府部分开启 海禁,得以缓解。 第 14 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清朝(1616-1911),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 帝国,虽然它统一中国的过程造成了短期的战乱破坏,其统治也带有一定的民族压迫色彩,但它在中华 文明史的贡献还是巨大的。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 了近 200 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 始于秦氏,塞外之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经过清 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崛 起,清朝在世界局势的变动面前却表现出迟钝、僵化和不适应,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战。 【知识提纲知识提纲】 一、康雍乾盛世一、康雍乾盛世 1.盛世的定义:盛世的定义:一般是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 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 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2.出现盛世的条件出现盛世的条件 (1)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 (2)开明君主知人善任 (3)吸取前代历史教训,居安思危 (4)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 (5)民生的保证与改善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3. 出现康乾盛世的条件出现康乾盛世的条件 (1)平定三藩奠定盛世基础, (2)加强皇权,整顿吏治,知人善任,化解宗室、朋党矛盾, (3)鼓励垦荒、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等, (4)文化建设,如康熙年间的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 (5)对边疆的经营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围绕皇权的决策机制(一)围绕皇权的决策机制 1.设立南书房: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 2.设立军机处设立军机处 (1)目的:最初与承办西北军务有关; (2)主要职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承办军务相关,兼办河工、钱谷等事。 (3)特点:简,人员少,机构简单,只设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二职。速,简化手续,办事效率高。密, 处于皇帝寝宫旁边。 (4)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密建皇储制度密建皇储制度 (1)时间:雍正初期 (2)影响:突破皇位承袭立嫡立长的传统,使选贤重于传嫡长;减少上层统治集团倾轧争斗与宗室大臣 擅权;加强皇权。 4.严禁宦官专政与母后预政严禁宦官专政与母后预政 5.密折制度密折制度 (1)特点:密、速、详 (2)作用:多渠道了解下情、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及官员控制、加强皇权 (二)地方行政体系(二)地方行政体系 1.督抚制度督抚制度 (1)特点:控制督抚严密:督、抚在人事财政司法等关键问题上无决定权;督、抚级别相近,彼此牵制; 文武大员相互监督;“奏折”发挥地方官员彼此牵制作用。清朝的总督、巡抚虽然位高权重,但并未构 成地方权力中心、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的局面。 (2)作用:突出督抚权力:督、抚事权统一,减少了明三司并立时相互推诿、延误事机的现象,有利于中 央政策的贯彻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文化专制与思想控制(三)文化专制与思想控制 1.崇儒重道是基本国策崇儒重道是基本国策 2.严厉的文字狱严厉的文字狱 3.文化专制的社会影响文化专制的社会影响 (1)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并直接促成了专制的衰落 (2)摧残文化,禁锢思想,并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四)清朝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点(四)清朝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点 1.在各项制度上要绝对突出皇帝的权力。 2.维护满洲和八旗的利益 3.地方行政机构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同时反映出清政府治边政策的成功 4.注意前代经验,及时吸取教训 5.制定系统完整的行政法规 三、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三、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一)近代疆域的奠定(一)近代疆域的奠定 (1)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平定三藩 1681 年,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 意义:标志着清朝完全确立了在汉族社会的正统地位,宣告康乾盛世的来临。 (2)平定蒙古准格尔部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平定蒙古准格尔部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 1757 年彻底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意义:对稳定国家疆域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1759 年平定回疆 意义:标志清朝版图的奠定 (3)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政治需要,清朝数次进行纂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如乾隆内府舆图、 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全国地理志大清一统志 (二)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二)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在中央设理藩院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 事务。 2.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 西藏章程等,强化了统治、促进了边疆民族社会发展。 3.管辖蒙古地区:管辖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强调满蒙一体、实行联姻制度、政教分离、迎 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4.管辖西藏地区:管辖西藏地区: (1)1653 年,顺治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713 年,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雍正五年(1727 年),设置驻藏大臣,西藏直接隶属中央,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3)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从制度上对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职权作了明确的 规定。同时,实行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 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放入金瓶内,在驻藏大臣监督之下掣签认定。清廷对西藏的统治与管理 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 5.管理新疆地区管理新疆地区 1762 年设伊犁将军、对天山北路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对天山北路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 6.管理东北地区管理东北地区 在高层建置上设置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分片驻防;在地方上实行八旗驻防制 7.管理西南地区管理西南地区 (1)实行改土归流)实行改土归流 原因: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 概况: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意义: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 (三)对外关系(三)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王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朝贡外交 (2)实行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 (3)收回东北领土:1689 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 的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 了东北安定 (4)1792 年马戛尔尼使团与 1816 年阿美士德访华 四、康乾盛世危机四、康乾盛世危机 (一)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一)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二)表现(二)表现 1.内部 (1)人口膨胀; 原因, a 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b 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c 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 d 赋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 影响 庞大的人口既给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提升了清朝的综合国力,转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更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工商业发展 (2)资源危机 (3)吏治腐败 (4)贫富矛盾 (5)农民起义; (6)财政窘迫 2.外部 (1)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 背景: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目的: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深中西方矛盾与隔阂 表现 a 经济方面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对外贸易港口 b 文化方面主要是否定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学习 c 外交方面外交方面主要以华夷观念为思想基础, 实行 “剿”与 “抚 ”的两手政策 原因 a 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 b 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 c 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 ”思想;家国同构 ”、“皇权至上 ”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 “天朝上国”自居, 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影响 a 摧残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b 破坏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破坏,海外贸易受到影响, 激化社会矛盾 c 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 (3)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4)1792 年马戛尔尼使团与年马戛尔尼使团与 1816 年阿美士德访华年阿美士德访华 背景:清朝对外贸易出超;工业革命;英国掌握海上霸权 目的:开拓中国市场,平衡贸易逆差 礼仪之争的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如英国主权平等、平等外交,自由贸易贸易等观念与清朝统治 者天朝上国,华夷观念的冲突 马戛尔尼外交失败的影响: a 考察大清的国力 b 考察大清的军事 c 鸦片输入量激增 d 白银大量外流 e 为鸦片战争埋下种子 第 15 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 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 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 萌芽,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 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 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提纲知识提纲】 1、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后期: (一)背景:(一)背景: 1. 优势条件: (1)国际: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 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2)国内: 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 劣势条件: (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二)表现:(二)表现: 1. 农业领域: (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 (2)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 手工业领域: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经营手段的萌芽; (3)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升。 3. 商业领域: (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 (2)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3)商帮和会馆的出现; (4)工商业都会和市镇的兴起; 4.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三)评述:(三)评述: 1.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2. 阻碍因素: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 3.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明清之际:明清之际: (一)背景:(一)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2.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 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二)表现:(二)表现: 1.对传统的继承:王阳明心学成为正统思想; 2.对传统的批判: (1)李贽(明朝中后期):反正统的思想 (2)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3)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 (4)顾炎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三)评价:(三)评价: 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 三、小说与戏曲三、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世俗文艺的发展: 1. 小说(元末明初)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2. 戏曲(明清之际)长篇化、复杂化(传奇);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流行 四、科技四、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1. 本土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2. 西方贡献:利玛窦等人传教的同时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科技。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1 个转型:明清之际处于中国社会第三次大转型时期 2 个矛盾: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 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 3 个趋势: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 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晚明堪称大转型,前清却兴慕古风。 西学东渐润无声,经济文化气象新。 农业生产商品化,经济作物广种植。 私营手工居上位,雇佣关系昙花现。 商品货币关系紧,白银需求急剧增。 中西碰撞无所措,自然经济稳如山。 儒佛结合心学生,批判质疑路漫漫。 小说戏曲世俗化,科技领域大总结。 传统社会暮气沉,华夏泱泱何所向? 第第 1 16 6 课课 两两次次鸦鸦片片战战争争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等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 学习的主张。 【知识提纲知识提纲】 一、一、19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 1)全新的世界格局)全新的世界格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美法等国确立; 英国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需求强烈,并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英美法俄)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2 2)对外界浑然不觉的中国)对外界浑然不觉的中国 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科技非常落后; 军事:以冷兵器为主,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40-1842) 1.1.虎门销烟虎门销烟 (1)背景 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 1000 万两以上白银; (2)概况 湖广总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2 万多箱鸦片。 (3)意义 对清政府: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对英国:英国议会借此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2.2.概况概况 1840 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 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内容主权影响 南京条约 1842.8.29 中英割让香港岛、赔款 2100 万 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 开放五口通商等。 虎门条约 1843 中英 望厦条约 1844 中美 黄埔条约 1844 中法 英美法三国获得领 事裁判权、片面最 惠国待遇以及通商 口岸传教权、内河 航行自由权等。 3.3.影响影响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 史的进程。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1860) 1.1.背景背景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2.概况概况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 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 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英、中法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 岸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 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瑷珲条约 1858 中俄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 东 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 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 造根据。 3.3.影响影响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 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2019)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总结(20份打包).zip)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