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71 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 6- 10 单元共 5 套单元测试卷合集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六六单元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 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的支持 2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 国则内阁制
2、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A责任内阁制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共和制D专制君主制 3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D君主专制制度 41915 年 1 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在“二十一条” 中指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他国。”其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B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 C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欺骗国际舆论 5下图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 6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
3、其当选理由是“曾 第 2 页 共 71 页 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 7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 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A武昌B东京 C南京D檀香山 8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 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一本刊物为主要阵地,掀起一场空 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本刊物是() A民报B申报 C新青年D每周评论 9如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
4、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 10以下是某班同学在学习“民国初年维护共和的斗争”时所做的学习卡片。请 你帮助该同学把卡片中标注序号的空项准确补充完整() 北洋军阀革命党人 刺杀宋教仁1913年, 1915年,护国战争 拒绝恢复1917年,护法运动 A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二次革命清帝退位中华民国约法 C武昌起义复辟帝制中华民国约法 D二次革命复辟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末。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阴 第 3 页 共 71 页 阳合历的民国纪年法取代了年号纪年法。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朝统治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否定了传统文化D
5、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12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 1 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 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 13“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 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141912 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 “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
6、神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15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 70 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 20 世 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 是指() A袁世凯独裁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D黄埔军校创立 161912年 2 月 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 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第 4 页 共 71 页 17清末乡绅被称之为省绅
7、,本应是官营的保甲组织,但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 省的自治性公局,权力以省为单位得以分立。然后是省的独立。这个作为行政 机构的省的独立,才构成了诸多王朝更迭历史中清王朝崩溃的历史特质。由此 可知,这一“历史特质”() A突出了三民主义的影响 B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C主导了清末新政的展开 D使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18“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其中 处应该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1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 “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 凯强调:“共和政府
8、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20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 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 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 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 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 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发 第 5 页 共 71 页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9、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 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 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
10、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
11、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 第 6 页 共 71 页 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1915 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 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将大事年表中省略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 18951915 年资产阶级推动 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 式失败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晚 清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
12、彩,如赵懿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认为读历史之任务在于养成国家观念,勃发爱国之心,读史可以知道中国以前 是如何之国,中华民族以前是如何民族,“显我祖国之荣光,复我先民之名 誉”除了针对国外列强之外,尚有另一层涵意,就是从汉族立场出发推翻满 清政府,苦心创制了一套汉族当权合法性依据。 摘编自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其首举义 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 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 的立
13、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目 的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胡适首倡“文 第 7 页 共 71 页 学革命”的文章,分析“文学革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 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 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 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肯定
14、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 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 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 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 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 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成功与局限 君主专制政体社会生活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 年武昌发生的那
15、些事”是一场意外吗? 为什么? (2)材料一、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100 字左右。 第 8 页 共 71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C 解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启了中国民主宪政的历程,但政府并非 由人民选举产生,临时约法也尚未由国会投票通过,使用“临时”一词体现 了革命党人追求
16、民主共和的精神,C 项正确。 2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故选 A 项;君主立宪制需要保留君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排除 B 项;总统 共和制总统的权力很大,辛亥革命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 理论上总统只是国家象征,没有最高的行政权,不是总统制共和制,排除 C 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推翻君主专制的结果,排除 D项。 3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于 1914年 5 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 内阁制为总统制,故选 A项。 4A 解析: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切出发点,故 A项正确。 5D 解析:袁世凯于 1915年 5 月被
17、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此时属于北洋军阀时期, 故选 D项。 6B 解析:创办青年杂志和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是陈独秀,故 A、C 两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 起了文学改良革命,故 B 项正确;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故 D项错误。 7B 第 9 页 共 71 页 解析:中国同盟会于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故选 B 项。 8C 解析: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 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主” 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
18、大解放运 动新文化运动,选项 C 符合题意。 9C 10D 11B 解析:年号纪年体现的是君主的独尊地位,辛亥革命后以民国纪年是对君主独 尊地位的否定,表明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 B 项;A、D 两项属于辛亥革 命的成果,题目强调的是民国纪年的意义,排除;否定年号纪年,不等于否定 传统文化,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 C 项。 12B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 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 1 月 1 日取代夏历正月初一而称为“元旦”, 题目中元旦指的是公历 1 月 1 日,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清朝末年沿用传统历 法,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故 A
19、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C、D 两项均晚于 B 项。 13C 解析:据材料“白话通神古文讨厌”可知赞扬白话,批评古文,据所学新文 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故选 C 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主张 保留中国的文化制度,排除 A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文化, 排除 B 项;抗日战争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文化,排除 D项。 14C 解析: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 第 10 页 共 71 页 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 A 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 有直接的关联,故 B 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
20、期已然认识到, 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 “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 C 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 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项错误。 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20 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 越出了启蒙的本义”可知,新文化运动 1915 年爆发,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运动,启发着人们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这一阵波潮”指的是 新文化运动,故选 C 项。 16A 解析:“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达成妥协, 避免了社会动荡,故选 A项。辛亥革命
21、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 B 项错误; 英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故 C 项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 D 项 错误。 17B 解析:辛亥革命中,大部分省份纷纷独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进而推动 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作用和清末新政的展开;辛亥革 命不能说取得了胜利,故选 B 项。 18D 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 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 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
22、 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选项 D 符 合题意。 第 11 页 共 71 页 19B 解析:根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 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 B 项。 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赞同共和制度,排除 A 项;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 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 政府的主导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 府的总统位置就让给袁世凯,排除 D项。 20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
23、保障, “以工代战”支援一战,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 B 项;挖掘战 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排除 C 项; 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1)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原则:主权在民。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在 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
24、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 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 副署才能生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并牢牢抓住核心限定词“政治原则”,得出主权在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22(1)内容补充: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
25、立了中华民国)。 (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 第 12 页 共 71 页 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任答两 组,需前后有直接因果关系) (3)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 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答 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00 年“”是八国联军为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斗争,维护在华权益发动侵华战争,
26、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依据所学知识,1911 年“”是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 了中华民国。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 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的困境,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领导旨在挽救统治危机的洋务运动。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康梁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 运动。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8951915 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 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有戊戌变法、辛亥
27、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内 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 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国民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 外部列强的阻挠破坏等方面回答。其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23(1)目的:发扬爱国心,培育民族主义精神;推翻清政府,建构以汉民 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 主义思潮传入中国。 (2)基本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伦理道 德革命、文学革命)。 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第 13 页 共 71 页 意义:推动
28、了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24(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 19 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 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 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 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发展壮大。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 并没有
29、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 第 14 页 共 71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七七单元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 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据此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 A伟大爱国革命运动B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伟大思想启蒙运动D伟大政治改良运动 2“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 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
30、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D城市中心道路 31919 年 5 月 2 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 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的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A义和团运动B五四运动 C创建黄埔军校D辽沈战役 41919 年,中国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 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
31、议案,如 1928 年的“基本 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 1937 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19 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到“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 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 说”是指() 第 15 页 共 71 页 A进化论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D十月革命经验 7“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时期的革命口号。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是
32、 () 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袁世凯 ABCD 81936 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 1928 年的 38%,棉布进口下降至 20%, 麦粉进口下降至 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 20%。这说明() A民族工业摆脱列强控制 B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 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9一九三年,毛泽东在江西兴国进行了土地关系情况调查(见下表),与此相 关的是() 阶级成分所占人口比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6%80% 中农20%15% 贫农60%5% 雇农、手工业者13%0% A国民革命B改旗易帜 C南昌起义D土地革命 10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
33、曾有的姿 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下列五 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1井冈山精神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 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打土豪,分田地B“工农武装割据” C纠正“左”倾错误D开展武装斗争 第 16 页 共 71 页 121971 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 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 争的史诗中论及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 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
34、评价是基于() A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B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131935 年 10 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 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 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141935 年 10 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 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
35、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 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A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 B民族矛盾促使中国共产党拥蒋抗日 C中国共产党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D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 15中共中央某次会议决议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 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 市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萌发B党内“左”倾思想基本消除 C会议给党指明新的出路D工人运动从低谷走向高潮 16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 共二大时“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
36、要走的道路”。中共二 大“脚踏实地”的主要表现是()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B决定领导工人运动 第 17 页 共 71 页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7如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 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 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原因 181927 年 11 月 28 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 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 A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
37、可 B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 C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 D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19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表 项目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 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 其中官僚资本所占比 重 39.14%26.76%25.96%22.27%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 上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产业结构不合理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第 18 页 共 71 页
38、C重工业发展迅速D民营经济发展较快 20“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 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
39、民国国歌 材料二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 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 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 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的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 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材料三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五四运动时 期,甚至发生火烧赵家楼的事件。鲁迅针对排日思潮说:“在这排日声中,我敢 坚决地
40、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 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2)材料二中的作者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启示? 第 19 页 共 71 页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 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
41、”的 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 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场变法 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结束数千年来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便独开一个新纪元。 政治的现状纵不好,潜伏在民间的民治精神却不断涌现。“现代”是“中国文明的 世界化时代”。 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概述该事件在“民治精神”方面的 积极影响。 材料三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 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一 种取消观念。 1
42、929年 9 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把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看成贫富之争,把共产主义译为“均产之 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士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言以蔽之,曰社 第 20 页 共 71 页 会生计而已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 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 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 年他第二次到 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
43、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 没有动摇过。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早期翻译及传播 材料二1938 年 10 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 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 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 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 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 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建伟论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44、概括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特点和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说明 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实践依据。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一书中对五四运动按下面 3 个系统 来展开阐释与评价: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 第 21 页 共 71 页 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 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存在着 3 种不同的五四话语 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
45、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 化派有关五四运动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 话语系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 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第 22 页 共 71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A 解析:五四运动反对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故选 A 项; 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未涉及社会革命,排除 B 项;题干强调的 是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与思想启蒙无关,排除 C 项;五四运动并非一场政治 改良运动,排除
46、 D项。 2A 解析:1927 年,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 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 农村包围城市,故 A项正确。 3B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19 年”和“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可知,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 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 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选 B 项。 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 动,故选 A项。 5B 解析
47、: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的这些政策 并没有化解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 A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 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 B 项正确;南京国 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 故 C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无关,故 D项错误。 6C 第 23 页 共 71 页 7A 8C 9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此时土地分配不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从中国 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私有,故选 D 项。国 民革命任
48、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排除 A 项;“改旗易帜” 指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 1927 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 排除 C 项。 10D 解析:“外争主权”体现的是反帝国主义,“内除国贼”体现的是反封建主义,故 选 D 项。A、B、C 三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体现既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 封建主义,均排除。 11B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井冈山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 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因此“敢闯新路”指“工农 武装割据”,故选 B 项;打土
49、豪,分田地属于依靠群众,且包括于“工农武装割 据”理论之中,排除 A 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是在 1935 年遵义会议上,排除 C 项;开展武装斗争包括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中,排除 D项。 12A 解析:长征精神,与材料中“生存斗争的史诗”“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 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相符,故 A项正确。 13A 解析:根据题干中“1935 年 10 月”“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该会议是遵 义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故选 A项。 14C 第 24 页 共 71 页 解析:材料“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仍实施反 帝
50、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 C 项;A项是 1936年 10月,不符合材料时间, 排除 A 项;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土地革命,国共对峙没有结束,排除 B 项;材料“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没有反映土地革命的核心地位, 排除 D项。 15C 解析:中共中央强调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斗争,重视农村、农民在革命中的作 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国民革命失败后召开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故 C 项正确;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革命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成果就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始萌发,故 A 项错误;八七会议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