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八八单元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1937年 10 月 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 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 年 4 月 2 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 A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 B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 C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 D重视西南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2、 21946 年,由中、苏、美、英等 11 个国家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 本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经过历时两年半的审理,判决 25名战犯有罪,如制 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东京审判() A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 B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 C是对日本军事将领的审判 D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 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 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 刀。”执行该战略的军事行动()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 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4中国军
3、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阅读下表,其中错误的历史解释是()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 会战意义 A淞沪会战 中国军队毙伤日军 4万余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企图 第 2 页 共 16 页 B忻口会战 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 役 C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共毙伤日军近 4万人 D 第三次 长沙会战 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歼灭大批日军,鼓舞 了英美等国反法西斯的信心 580 多年前,在台儿庄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爆发了一场举世关注的殊死较 量: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
4、城,顽强打击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疯 狂进攻,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 () A济南市B枣庄市 C临沂市D菏泽市 6人民解放军经历 142 天的连续作战,从 277 万人增加到 358 万人;国民党军 队从 365万人下降到 204 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7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那段艰难历 史。台儿庄大捷的意义在于() A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8华北事变发生后
5、,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 A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 B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 3 页 共 16 页 D全国性抗战新时期的开始 9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D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0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 A实行粮食统制B掠夺地矿资源 C消灭抗日力量D解决物资短缺 11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关东军六名士兵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1.5 米路 轨,诬称中国军队蓄意所为并对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九一八事变
6、”。事变 后日本政府对外声明爆炸事件是“突发”事件,中国守军破坏路轨,日军“有必要 先发制人”。此后日本未立即惩处肇事人员并在四个多月内占领中国东三省。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柳条湖爆炸案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划 C日本关东军挑起事变得到政府授意 D“九一八事变”是突发性的偶然事件 121938 年 9 月,晋察冀边区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邮票,邮票图案是一持 枪跑步前进军人,如图所示。邮票是免费发给军人贴用的,被称为中国第一套 军人贴用邮票。该邮票的发行() 第 4 页 共 16 页 A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B提高了
7、共产党的地位 C说明在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D有利于激发抗日斗志 131937 年 7 月 17 日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表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 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讲话() A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 14“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 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 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 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取得了在华特权B
8、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15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 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 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 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6下图反映了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局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5 页 共 16 页 A.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殖民地 B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C.东北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D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
9、阶段 17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 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 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 向北进攻苏联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向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 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 明() A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 B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C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第 6 页 共 16 页 1
10、9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 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 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20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 如下: 意向不可避免可获得政治解决应该绝对避免可获得速战速胜无回答 人数17011042324420 这说明当时()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
11、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 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 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 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 产支援活动。1946 年 1
12、2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 “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 的主要措施。 第 7 页 共 16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 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6 年 2月 24 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 皇、伪满洲国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二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
13、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 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 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 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 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 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 (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 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 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 年 12 月日
14、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 选 第 8 页 共 16 页 12 月 18 日 12 月 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 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 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 在 12 月 18日的晚报上。其报道中写道:是君之代,是国歌 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 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旗仪 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 呢? 12 月 19 日 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 布消息:一、在南京攻
15、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 虏数千。” 据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1937年 12 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目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 师团山炮兵 第十九联队 第三大队的 士兵 12 月 17日晴 南京城外上午 9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 史意义的盛大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 5 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 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 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12 月 18日晴 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 整。下午 5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 师团第六十 五联队第八 中队少尉军
16、 官 12 月 17日晴 早上 7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 戒。为了参加南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 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 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 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 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 兵。 第 9 页 共 16 页 12 月 18日 凌晨 1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 着的人,上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 从下午 2时到晚上 7时 30分,为了清理一万多 具尸体,小队出动了 25名士兵。 据小野贤二等记录了南京大屠杀 的皇军士兵们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 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
17、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 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 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 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门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 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 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 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材料二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
18、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 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 第 10 页 共 16 页 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 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 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 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第 11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B 解析:材料表明,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三校为了避免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向 西南大迁移,校名去掉“临时”,说明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 识,故选 B 项;A、C、D 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A 解析:根据材料“判决 25 名战犯有罪,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 石根被判处绞刑”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京审判以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审 判罪行累累的战犯,其本质是国际正
20、义对法西斯邪恶势力的审判,是一次和 平、文明、正义的审判,故选 A 项;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没有揭示出战争的 野蛮性和罪恶性,排除 B 项;东京审判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排除 C 项;东京 审判并不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其本质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排 除 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 一刀”可知该战略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 A 项;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是指粉碎了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无关,排除 B 项;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 力,排除 C 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
21、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排除 D项。 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忻口会战爆发于 1937 年,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 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故选 B 项;淞沪会战爆发于 1937年 8 月,粉碎了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中国军队毙伤日军 4 万余人,排除 A 项;武 汉会战爆发于 1938 年 6 月,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 4 万人,排除 C 项;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进行的,中国军队重兵防 御,歼灭大批日军,鼓舞了英美等国盟军,排除 D项。 5B 第 12 页 共 16 页 解析:从材料中“80 多年前,在台儿庄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 重大胜利”可
22、知是指发生在 1938 年春的台儿庄战役。因为台儿庄地区属于枣庄 市,因此,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枣庄市,故本题答案为 B 项。 6C 解析:题干中信息“解放军”“142 天”以及国共两党军队的数量对比发生的明显变 化可知,取得以上战果的应为三大战役。从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人民 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 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共产党军队超过国民党,而对应的国民党军队数量锐减, C 项符合题意。 7D 8B 9C 10C 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是蓄谋已久
23、的,并且日本侵华的同时,也是中国人的 抗争起点,故 A 项正确;柳条湖爆炸案不仅没有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 划,而且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借口,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否是政府 授意,故 C 项错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故 D项错误。 12D 解析:根据材料“晋察冀边区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邮票,邮票图案是一持枪 跑步前进军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持枪奔跑的战士是抵御日军侵略的民族英雄, 以邮票的形式分发给军人免费贴用,提升了战士们的自豪感,增强了军人抗日 的决心和斗志,故选 D 项;1937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抗战军人邮票,不能说
24、明共产党地位的提高,排除 第 13 页 共 16 页 B 项;1938 年 10 月抗日战争才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13D 解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的是 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排除 A 项;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是 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 排除 B 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的是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的爆 发,排除 C 项;蒋介石的讲话表明了其抗日的决心,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 成,故 D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材料“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 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可知
25、朱自清描述的是抗战后和平幻灭的情形。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所致,故 C 项正确。 15C 解析:从材料“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组织 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以看出此时中共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C 项正确。材料所述宣言发表在日本全面侵华之 前,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的态度,B 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是 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而非民主联合政府,D项错误。 16D 解析:根据图中两处“苏军”及“齐齐哈尔”“海拉尔”“小兴安岭”等可知,此图反映 的是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进军中国东北,协助消灭日本军队,故 D 项
26、正确。中 国东北沦为殖民地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处于抗日战争前期,此时苏联并没有对 日作战,排除 A 项;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材料中强调的是苏联对 日作战,排除 B 项;东北一直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C 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 除。 1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国 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 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协议并挑起内战, 第 14 页 共 16 页 故 D项正确。A、B、C 三项发生在全面抗战之前,不符合要求
27、,故排除。 18D 解析:由材料“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可得出中国战场是反法 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 D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19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主席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主席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 A 项。B 项不 是做出该论断的原因,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数据来源是准确的,解 放战争爆发之初,相比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来说,共产 党处于弱势,C 项错误;国际形势对共产党不利,排除 D项。 20A 解析:根据表中的“意向”及相应的人数分析可知,学生对内战是否发生存在较
28、大的分歧,故 A 项正确。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 战”方针,故 B 项错误;表中认为“可获得政治解决”“可获得速战速胜”的人数不 少,说明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的人占有一定比例,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学生对 内战的看法不一,且学生代表不了所有民众,故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 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
29、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 础。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 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 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47 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 土地改革,因此得出土地改革;由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 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根据材料 “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 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
30、第 15 页 共 16 页 术。第(2)问,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 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可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据材料 “1946 年 12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 治区的一切工作”并结合所学 1947 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根据材 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 终胜利奠定基础。 22(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 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
31、 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 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2)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时间“1936 年”回答。第二小问,首先表明 自己的态度是不同意时代周刊的说法,再展开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 从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毛泽东参加重 庆谈判等方面回答。 23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 东京日日新闻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 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
32、事实。 理由: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其立场明显是站 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 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19 日的报道是日军自己公 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是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 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具体数字 有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 证大屠杀的真实性。 解析:第一小问,将材料一“12 月 19 日,日本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名称敌 第 16 页 共 16 页 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与材料二“193
33、7 年 12 月日军士兵有关 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进行对比,可知其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 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则称为是中国军 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士兵战 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日本在东京日日 新闻所报道的诸多标题可知其立场很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具有鲜明 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而日本士兵的日 记是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 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二者所叙述的具体数字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 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 24(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 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抗战展开以来”“中心都市的沦陷”“民族解放伟 业”以及材料二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从抗战爆发、统一战线建立、日本 奴化统治以及抗日文化作用等角度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一切文化 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服从于抗战”以及“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来 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