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76717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6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72 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 1-5 单元+期中共 6 套测试卷合集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 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D颁“推恩令” 22014 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 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的是() A周

2、穆王B张骞 C王昭君D班超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 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4周平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 会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器犁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秦朝的徭役繁重秦朝的赋税很重秦朝统一度量衡秦朝的刑

3、法残 酷 AB CD 6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 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 “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第 2 页 共 72 页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7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 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8两汉之间短暂的王莽“新”朝历时 14 年,“新”朝存在的时间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 1世纪初B公元 1世纪末

4、 C公元前 1 世纪末D公元 1世纪初 9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 10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 11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 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 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 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 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 12秦王朝建立了以邮驿为

5、中心的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传送系统, 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常被人称为中国最早的“国道”)。这 些举措有助于() 第 3 页 共 72 页 A加强对全国的管理B皇帝对各地的巡视 C实现对思想的控制D疆域内各地的交流 1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 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 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14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中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是 () A甲骨文B儒家学派创立 C“百家争鸣”D雕版印刷术 15据史书记载,“公

6、元前 127 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 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 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A汉朝B宋朝 C唐朝D明朝 17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

7、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18“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 第 4 页 共 72 页 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1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 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 AB CD 2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 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D设置中朝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8、(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 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 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 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

9、,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 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 第 5 页 共 72 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 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 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

10、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 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 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 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 原始人类代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 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

11、列要求。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 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 6 页 共 72 页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 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 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 因) 地理位

12、置 晋同姓今山西 鲁同姓今山东南部 齐功臣今山东北部 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 燕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 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第 7 页 共 72 页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 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13、(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第 8 页 共 72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A 解析:汉高祖刘邦认为,秦速亡是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所以,汉初刘邦实行了 “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 2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凿空”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 域而开通丝绸之路,故选 B 项。 3B 解析:“秦始皇称帝”建立的“新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 权至上,皇帝独尊,故 B 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内因决定外因,主 观决定客

14、观等辩证唯物原理是解决“根源”问题的主要思路,由此可知,C 项正 确。 5B 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 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 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 亡,故选 B 项。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奠 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 B 项。 7C 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 第 9 页 共 72 页 A 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

15、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 B 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 “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 D项错误。 8D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的原因主要是秦朝的暴政,D项正确。 10C 解析: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 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 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 C 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 同的墓葬”可知,西周王朝的墓葬习俗与商王朝有相同之处,说明商周王朝存在 文

16、化传承,故选 B 项;据记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是青铜 文化的灿烂时期,排除 A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2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 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全 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 A 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 B 项;文书传 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讯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 C项;根据材料“以 咸阳为中心”可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为 了促进各地的交流,排除 D项。 13C 解析:“最早种植水稻”是解题关键。根据所学知

17、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 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故 C 项符合题意。 14A 第 10 页 共 72 页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文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儒家学派是春秋 时期孔子创立的,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 期。故 A项正确。 15A 1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 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 A项正确,B、C、

18、D三项错误。 17B 解析: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 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 “兄终弟及”,排除 A 项;王位继承方式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中 “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项。 18B 19B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错 误。故选 B 项。 20A 解析:西汉初期的分封制,造成了具有割据趋

19、势的王国问题,故选 A 项。B 项 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排 除;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 11 页 共 72 页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1)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 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原因: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 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 (3)理解: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 一和实现政治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2(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 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 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 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 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3)主张:重农抑商。 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 和经济繁荣。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 用”“粮食的储备”“血缘

21、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 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 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 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 度分析。 23(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 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

22、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 第 12 页 共 72 页 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 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得出文献史料,由材 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得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由材料 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 侯皆明壹之”“迁陵洞庭郡”得出,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 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

23、的印证;由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记述内容的结 合得出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 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秦 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 后世影响深远;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4(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 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 王作战。 (3

24、)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 第 13 页 共 72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二二单元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 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 C门阀士族的提倡D统治者的喜爱 2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 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B知人善

25、任 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 3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 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 因素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 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 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5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6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 第 14 页 共 72 页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日本孝文帝迁都

26、洛阳 AB CD 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 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 B前秦政权在此后迅速崩溃 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 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 8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 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 9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 C隋朝D唐朝 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

27、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 第 15 页 共 72 页 11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服饰。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 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 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D实行“蕃汉分治” 12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 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 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13“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

28、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遣唐使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B CD 14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15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 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 第 16 页 共 72 页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

29、” 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 系;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17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让皇后名讳改名广阳, 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1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9关于

30、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 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 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 “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20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

31、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 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 第 17 页 共 72 页 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

32、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 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 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 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 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 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 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第 18 页 共 72 页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 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

34、,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 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 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 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 使”就达 13 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 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 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 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

35、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 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其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 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 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 放形成的条件。 第 19 页 共 72 页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 有蚕丝

36、、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 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 2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 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 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 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 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 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 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

37、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 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 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 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 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 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 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 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 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

38、二和所学知识,说 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第 20 页 共 72 页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 (贞观十五年,即公元 641年) (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 法。 第 21 页 共 72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B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

39、济的发展,在这 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 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 B 项;经济重心南 移表现在经济地位的提高,与面食的流行关系不大,排除 A 项;门阀士族是当 时重要政治力量,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面 食的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治者的喜爱对于饮食习俗的推行, 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结构的变化,排除 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 知人善任,故选 B 项。 3C 解析: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一些声名显

40、 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故 C 项正确。 4D 5C 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故选 C 项。 6A 7B 8C 9D 第 22 页 共 72 页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隋朝形成, 唐太宗时期完善,故 D项正确。 10A 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 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租”和“调” 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 发达的表现,C 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

41、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 D 项错 误。 11C 解析:材料“穿汉人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说明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选 C 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 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并非数典忘祖,排除 A 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 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并非脱离实际,排除 B 项;辽朝南、北面官制实行“蕃 汉分治”,排除 D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高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朝国力 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 表明唐朝国力衰落,故选 C 项;840 年,回鹘汗国瓦解,与材料时

42、间不符,排 除 A 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 縻府州制范畴,排除 B 项;羁縻府州与唐朝“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 乱对唐政权冲击有关,排除 D项。 13A 解析:“唐代长安”是唐朝的大都市,其商业发达,有茶馆,科举考试注重诗书, 所以有人会街头吟诗,故正确;唐代由于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 国家的商人来往长安,制瓷工业发达,出现了唐三彩,故正确;唐代文化繁 荣,日本经常派人过来学习,日本派往中国的学者称遣唐使,故正确;唐代 实行科举取士,在长安考试,士子必须赶考,故正确,选择 A项符合题意。 14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

43、程序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了中 第 23 页 共 72 页 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 少决策的失误,故选 D 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排除 A 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 B 项;中书省负责草 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排除 C 项。 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度,庸是指男子不去服徭役 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故选 C 项。 16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 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排除 A 项;材

44、料 不能说明科学研究重心南移,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排除 C 项。 17C 解析:根据材料所说地名因为皇帝而避讳,故反映了君权至高无上,避讳帝王 名字,故选 C 项。 1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 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 融,故选 B 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 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 A、D 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 阶段特征不符,排除 C 项。 19B 解析:根据材料“劝(李渊)举义兵”“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李渊听后深然其 言”

45、“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可知,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故 B 项正确,C项错误。A项只符合旧唐书高祖本纪,排除;D项错在“绝 对可信”,排除。 20D 解析:根据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 希望得到荐举”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很重,D 项正确。 第 24 页 共 72 页 材料没有反映出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考风问题 和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B、C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46、题题 14 分,分, 第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 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当时唐朝的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第(2)问,“功”要根据材料从维护唐朝统 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 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22(1)盛世局面:“贞观之

47、治”“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 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 涉及到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 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 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任答两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勤于 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8、“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 士人报考”等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 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 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三“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与 300 多个 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结合 第 25 页 共 72 页 所学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结 合所学从唐朝统一,国力强盛、农耕

49、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统治者具有开 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等方面来回答。 23(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 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 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 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 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

50、)贸易;古代中华 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 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从贸易范围、贸易内容、贸易对象三 个角度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边疆形势、军队实力、 财政收入、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圈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 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 开明程度、经济水平、商人的贡献、交通条件等角度展开叙述。 24(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拟,门下 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