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翻译课文,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2、通过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 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 。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 孟 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
2、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举用,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得到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举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 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内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 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这样
3、的国家) 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 使人死亡。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增加) 衡于虑(同“横” ,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 ,辅佐) 2、词类活用 苦 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所以动 心忍 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段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
4、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 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为得出下文“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人才 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 在这里,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2、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 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 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最后,来看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5、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 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 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成就大事, 并由此引申,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 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6、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故, 必先, ,所以,。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出者,国,然后知而也。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册 21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