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8 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 1-5 单元+ 期中共 6 套测试卷合集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第一单元测试卷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 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
2、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4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 () 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 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 5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 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第 2 页 共 58 页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6“治世不
3、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的变法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一致() A孔子的“为政以德” B老子的无为而治 C庄子的逍遥 D韩非子的以法为工具的中央集权思想 7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8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 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 9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
4、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 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 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1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12下面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它说明汉代() 第 3
5、页 共 58 页 A.造纸有完整的技术体系 B纸张的质量较高 C私营造纸作坊规模庞大 D纸的使用得到普及 13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 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14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墓)及铭文拓片。该墓的主人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墓。该文物可用来 佐证,西周() A宗法观念的浓厚B分封制的存在 C传统礼制的松动D冶金业的落后 1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A秦朝人喜
6、欢拄拐杖B秦朝法律残酷 C秦朝市场竞争激烈D拐杖是外来品 16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表述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58 页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 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 人”居于
7、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 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 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都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 5 页 共 58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 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
8、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 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 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 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19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
9、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 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 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 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 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还有“以末致财
10、,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 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第 6 页 共 58 页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资料搜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11、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 治理。 【识图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角色扮演】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探究争鸣】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方法探究】 (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第 7 页 共 58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12、48 分分) 1A 【解析】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 A 项正确;传说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 B 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 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 C 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 故 D 项错误。 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电影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小说也是艺术,来源 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故只有考古出土才是最可靠的材料,选 B项。 3C 第 8 页 共 58 页 4D 5C 【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
13、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 意识正在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 A 项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 D项错误。 6D 7C 【解析】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 周王室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诸侯势力的增长,世袭的诸侯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 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打破了周王室分封的政治格局,分封制走向崩 溃。故 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 8C
14、【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年”可知,“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C 项正确。 9B 【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 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 故选 B项。 10A 【解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 A 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 B 项 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 C 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
15、细作农业生 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 D项错误。 第 9 页 共 58 页 11A 【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 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 A 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B项; 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 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 D项。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造纸分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环 节,技术体系完整,A 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13D
16、 【解析】商代以神权巩固王权,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 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故 C项错误。 14B 【解析】根据“成王命辅臣荣与内史宣读成王的册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选 B 项。宗法 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C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冶金业的落后”表述错误,排除 D项。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
17、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这样使很多人因为 受到刑法的处置而残疾,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的奇怪现象,故 B 项正确。 16B 【解析】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不可能形成“光武中兴”局面,故 A 项错误;图片既反映了宦官专权的 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B 项正确;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表述片面,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
18、但身份不同;有城 墙等防御设施。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 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建立在分封制基础 第 10 页 共 58 页 之上;根据材料“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可知,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材料“他们 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 据材料“建高墙”可知,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2)问,根据材料“在
19、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 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 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 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可知,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秦以后两千多 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可知,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
20、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 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 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 面分析。 19(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
21、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 政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做法;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概括成效。第二小 问,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 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括。第(3)问,要紧紧围绕重农抑商政策和 古代农业社会回答。可分为长期政策和阶段性政策来回答;也可以
22、从促进与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还 可以从互补的角度回答。 20(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 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 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第 11 页 共 58 页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 (5)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
23、改革)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 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鞅变法。第(3)问,根据材 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 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的形式。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刘芳的观点。商鞅虽死,但变
24、法措施没有被废除,仍然延续, 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国家,为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一件历史事件(变法)的评价 标准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历史特定的大背景下考虑,看变法有没有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 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从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来评价历史事件。 第 12 页 共 58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25、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 2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 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B汉唐 C明清D近代时期 3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 589 年中国重归统 一的是() A余杭B长安 C涿郡D江都 4“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
26、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 5如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三教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三种意识形态并立的局面。 关于这一局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释、道 B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6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第 13 页 共 58 页 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 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 7“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B广建粮仓 C开大运
27、河D征伐高丽 8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9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 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10“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 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
28、盖东西之极盛 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建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1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 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 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第 14 页 共 58 页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2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
29、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 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13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 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14图片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
30、。这种情况反映出() 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当时民 族交融的成果 AB CD 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 的结论是() 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 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第 15 页 共 58 页 AB CD 16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 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 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
31、,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 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 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史料二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 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2、18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 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 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 了他们
33、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 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第 16 页 共 58 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 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9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 贵族的 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
34、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 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 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 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 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
35、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 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 唐代有 31 家、38 部专著共 257 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 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第 17 页 共 58 页 20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6、和发展。 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 系。贞观十四年(640 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 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 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 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 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
37、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 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 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 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 第 18 页 共 58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
38、B 2B 3B 【解析】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完成了统一。本 题以城市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王朝的都城。因此,答案为 B 项。 4D 【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 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 5D 6C 7C 【解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 C 项正确。A 项是隋文帝的 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 8B 第 19 页 共 58 页 9C 【解析】东晋政权是在南迁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
39、了王谢家族在东晋政权 中的支柱作用,故选 C 项。王谢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而不是西晋,排除 A 项;B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且全面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 10A 【解析】由于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有东晋南朝描述 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景象,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 料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C 项错误;D 项与“兵车勿用,民不外劳”不符合,排除。 11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有通过丝绸之路,大批胡人才能抵达今“辽宁”“韩国”等地, 这从侧面体现出丝绸之路已
40、延伸到朝鲜半岛,故选 C 项。材料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 A 项;中西交流也 可以通过陆上来进行,排除 B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与东罗马的关系,排除 D项。 12B 【解析】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出 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 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 A项; 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 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 排除 D项。 13C 【解析】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与自信的胸襟,C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 制参考资格,且唐朝工商业者
41、没有参考资格,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 B 项;材料未 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排除 D 项。 14B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社会动荡,错误;“汉人胡食”说明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故错误, 正确;图片中“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胡食已融入汉人的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故正确。故选 B 项。 15D 【解析】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是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正确;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 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正确;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图示中没有体现, 故错误。故选 D项。 第 20 页 共 58 页 16D 【解析】根
42、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结 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 项正确。西周时期不是“以资产为宗”,A 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北魏时期、隋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 两项与材料不符, 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政策。 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 18(1)变化:从
43、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盘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 速亡。 同意:全盘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 了基础。 (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陈庆之在
44、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 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 合。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 亡”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盘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 亡。第二小问,如果同意,则根据材料二“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 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回答即可;如果不同意,则结合所学回答北魏孝文
45、帝改革的积极影 响即可。 19(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 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第 21 页 共 58 页 (3)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20(1)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2)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 以怀柔、招抚为主;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
46、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和亲;根据材料一“唐蕃之间还数次会 盟”可知,会盟;根据材料一“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可知,册封;根据材料一“唐朝的边疆 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设置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确立 了羁縻府州制度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 府”“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知,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 屯戍制度);根据材料二“对边疆民族总
47、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 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根据材料二“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 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唐朝治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边 疆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 22 页 共 58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三三单元测单元测试卷试卷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48、分,共分,共 48 分分) 1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绍兴和议B澶渊之盟 C宋辽协议D雁门关协议 2判断下图中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辽、西夏、金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D金、西夏、南宋 3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 是指() A西夏、辽B吐蕃、唐 C金、南宋D辽、北宋 4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 出发点在于()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
49、行民族分化政策 5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 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第 23 页 共 58 页 A契丹族、党项族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D女真族、蒙古族 6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 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 7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 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
50、的解释是,孟子()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8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9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10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 人只要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