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文本美学风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 2.欣赏文本美学风范。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选择:讨论,品读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 预习导航:欣赏文本美学风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 备课 导入,简介背景1.毕淑敏名篇导入 2.简介作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理清思路1.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 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 屋?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难点突破
2、): 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 有怎样的内涵? 3.指导学生朗读。 1.明确(板书): 2.(1)自由朗读第 1417 自然段, 概括第三间小屋的 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 “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 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 见”? (3)小结:这里的“自身” 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 更是 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 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 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更是一 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 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 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 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 我, 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 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 再读课文理清逻辑1.教师小结:是啊,情 感、事业、自身是密不 可分
3、的。爱恨之情,是 精神的原动力,“三十 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的岳飞,“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 及“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 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 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 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 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 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 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屈原,“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陶潜,“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 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 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 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 炳千古吗? 2.分析文章结构,体会 “大中求小,小中见大” 的精妙构思。 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 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
4、 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 拨云见日的,房屋虽 “小”,可盛放的宝物 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 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 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 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 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 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 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 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 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 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 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 系,你同意吗?2.自由发 言,交流自己对词(句) 的赏析。 示例:这首词中“长城内 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中的“惟” 字写的好,好在它写出了 北国冰天雪地的银色世 界,写出了北国雪景的雄 奇壮丽,意境极为开阔, 气魄宏大。 2
5、.讨论:精神的小屋“三 间”足矣,房屋的空间, 虽“小”足矣。可作者在 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 大心”、“人的心灵,应 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 更为博大”,这里的“小 屋”与“大心”矛盾吗? 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 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 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 一谈你的看法。 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 神大厦! 三读文本归纳主旨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 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 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 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 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鉴赏语言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 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 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 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 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 美学风范”,请同学
6、们 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 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 师小结语言特色:华丽 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 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 诚。 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拓展讨论:如果我们也 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 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 容呢? 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 淑敏散文造心片段。 板书设计:情感基石 精神的三间小屋事业支撑 自身栖息地 作业设计: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章。 设计反思:本设计总体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在读中去品,去感悟,从而达到 理解词意的目的。 在设计时我还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特点, 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鉴赏 水平,本设计还以学生自学为主,配合小组讨论,教师只是做一些学法上的指导。 教后反思: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形秽。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 每一朵云霓?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 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