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路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 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 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一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 的
2、顽强精神。 三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
3、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 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 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 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 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 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 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 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
4、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格式 “”这句诗,用了(写法)写出了作 者的情感”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 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
5、、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 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 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 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 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 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
6、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 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探究朗读: 学会朗读:注意节奏、轻重缓急、高度起伏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五.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 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六. .作业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