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 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 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 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 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 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 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
2、瑞。 共 12篇2020年整理 1.【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2.【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 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
3、 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 “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 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 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 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 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 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注释
4、】脱粟:吃糙米饭。艺:种植。曩:从前。发:打开。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B.得志,与民由之 D.属吏咸伏谒咸:都 )(2分) 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 C.御史诣学宫诣:到 由:遵循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倒悬之/父命之B.独行其道/
5、其迁淳安知县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 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
6、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 海瑞生活的清贫。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 分) 答案:1.B(A、C、D 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 答案:1. A (诚:真正、确实)2. A (A.相同,均为代词;B.不同,其:自己/其: 它)们的”;B 项,“其”是副词,译为“岂,难道”。) “动
7、摇”的意思。)3.D(D 项,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2.A(A 项,“移”在这里是 他;C.不同,以:用/以:把;D.不同,为:是/为:给。) 3.B(甲中孟子运用反问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不是对比。) 【乙】翻译: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1 页共 8 页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 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
8、都不能“失去本心”)。 5.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甲文中还体 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乙】翻译: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 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 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 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 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 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
9、使者(前来传令) 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 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乙】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 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 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 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 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 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
10、愿接受(别 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 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3.【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1 处)。(2分) 4.【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1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 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 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 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 牧羊 公孙衍、张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是亦不可以已乎? 【注释】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武:苏武。羝:公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往之女家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翻译文中画
12、线的句子。(4分)往之女家 武既至海上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与民由之白单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5.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4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3.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答案: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得:通“德”,感激停止通 “汝”,你顺从3.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
13、优厚的俸禄对“是焉得为大丈夫”的“是”指的是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的是 ,。 。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 就是所说的大丈夫。4.甲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甲】文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乙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2 页共 8 页 5.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4、语。(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答案:1.到去已经遵从告诉 2.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天下着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 肚。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 (义)上。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逐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 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5.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
15、,匈奴人将他放逐到北海牧羊, 没有粮食和水,但他仍没有投降,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4.甲文公孙衍、张仪施行的是哪种“道”?乙文从什么角度强调了“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1.真正,确实告诫遵循想要得到的2. B 3.(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2)君子如果离开 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4.甲文公孙衍、张仪之流曲意顺从权贵,没有仁义道德,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他们奉 行的是“妾妇之道”,而非大丈夫之道。乙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循正当的方法,追求富贵、 摆脱贫
16、困要以“道”为原则,强调了虽然窘迫也时刻不得放弃“仁德之道”的重要性。 【乙】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 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 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 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乙】翻译:卫律知道终究不可胁迫苏武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于是 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和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把雪和毡毛一 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人认为他是神
17、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 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 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6.【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 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
18、有礼矣,其横逆由 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 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禽兽又河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节选自孟 子离娄章句下) 5.【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节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注释】 横逆:蛮横无礼。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由: 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犹”。择:区别。难:
19、责难。法: 楷模。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往送之门,戒之曰 (3)与民由之(4)是人之所欲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必敬必戒与民由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人恒爱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3 页共 8 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
20、之患也。4.【甲】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甲文中的“大丈夫”与乙文中的“君子”有什么共同点?(2分) 5.请概括【乙】文中表现苏武“大丈夫”的两件事。(6 分) 答案:1.谨慎遵从差别、不同经常、常常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 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3.示例:二者都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仁”“礼”的思想。 答案:1.本无谋 / 又非亲属 / 何谓相坐 更加3.(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你做 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恩义),背叛君主、背弃亲人。 2.同“
21、汝”,你使迷惑即使 【乙】翻译: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 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 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 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 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 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 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4.
2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5.卫律举剑威胁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以 自己投降而称王享受荣华来劝说苏武投降,苏武毫不理会。 【乙】翻译: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带治罪于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 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 “苏君!卫律以前背弃汉朝,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 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 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不理会他。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 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你想再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23、?”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 下,不顾及恩义,背叛皇上、背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单于更 加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7.【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 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 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
24、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 饮食。(苏武传节选,有删减) 8.【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注】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相坐:连带治罪。武:西汉大臣,出使匈 奴被扣留。弥山:满山。膏:使肥美滋润。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2 分) 【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 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为冥鸿,
25、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 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 知仆之道焉。(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 本 无 谋 又 非 亲 属 何 谓 相 坐 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往之女家 女:富贵不能淫淫: 后虽欲复见我 虽:单于愈益欲降之 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注】仆虽不肖我虽不贤。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4 页共 8 页 陈力尽全力。 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
26、指隐退的贤人。 出处出,出仕; 处,退隐。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答案:1.D (由:遵从)2.A (A 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 B 都是表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命教导,训诲。 反问,难道; C 都是结构助词,的; D 都是代词,自己。)3.C(颈联作者以“沉舟”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4.C(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 5.B(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
27、适诗是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表达“独善之义”。)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 学而不思则罔 )(3分) 【乙】翻译: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 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典故),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烂柯人:王质典故)。翻覆的船只 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 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28、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 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3分) 【丙】翻译: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 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
29、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 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 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 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30、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9.【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 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 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
31、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 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 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5 页共 8 页 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
32、 【注】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钳口:闭口不言。可:岂,哪。 福祚(zu) :福禄,福分。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 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 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 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学科&*网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
33、一 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 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 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 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 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富贵不能淫:往之女家: 太宗谓侍臣曰:朕又闻桀、纣帝王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B.
34、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C.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D.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 分) 10.【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 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 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 而
35、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此亦帝王深耻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阐述观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加以分析(5 分) 答案:1.使迷惑女,通“汝”,你谓:对说闻:听说2.B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 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 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 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 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
36、地!”事遂已。天祥在 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 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 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 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 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 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
37、孟曰取义, 3.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就会 战争停息)。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3.答案一:甲文中孟子把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的意志与“妾妇之道”(或:出嫁的女子完全 顺从丈夫的意志)进行比较(对比、类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乙文中唐太宗把周朝只做善事与秦朝实行暴政进行比较(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基业的长 短关键在是否为“善”)。答案二:甲文中孟子把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的意志与“妾妇 之道”(或: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进行比较(对比、类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怎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乙文中唐太宗把帝
38、王(恶)与百姓(善)进行比较(对比),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告诫他人要行善:勉励自己要行善) 【乙】翻译: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 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6 页共 8 页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弘范:即张弘范,是当时进攻广东潮阳地区的元军统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 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
39、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 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张弘 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 天祥泫然出涕( )吾事毕矣( )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 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急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 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 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我甘愿以死报国。假如因为 元朝皇帝的宽容,使我能够以
40、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 假如立即就委任官职,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们不能容,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都抛弃,那么 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 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 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这件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 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 究没有释放他。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B.子未学礼乎(儿子) C
4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凭借)D.谓吏卒曰(告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4.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2 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狂人”自称 “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京城也发现了匿名书信,声称将在某一天焚烧 城墙
42、上的草苇,率领两翼卫兵作乱,丞相可以不必担心了。当时盗贼刚刚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 马,元世祖于是命令除去城墙上的草苇,将瀛国公(指南宋恭帝)和南宋宗室迁移到开平府。元 世祖怀疑匿名信上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 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 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 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 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
43、 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 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贤之书,所学到的难 道是别的什么吗?从今往后,差不多可以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了。” 5.乙文,文天祥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2 分) 答案:1.真正,确实使迷惑,使惑乱眼泪完成 使动摇B.你C.用3.A4.(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 他(天祥),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5.文天祥见元将拒行叩拜礼; 2.DA.
44、使动用法, 文天祥拒绝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因国亡而有二心,拒绝元将高官许诺;文天祥不食不寝, 以死效忠,从容就义。这些均体现了孟子讲仁义、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大丈夫思想,更表现 了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 【乙】翻译: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 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 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 11.【
45、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7 页共 8 页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 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公仪子:即公孙仪。夫子:对男子的尊称。下人之色:迁就他人。即:假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安居而天下熄与民由之 【注】曾子:
46、曾子,名参,孔子弟子。邑:封地。3 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虽嗜鱼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顺为正 反,复往 A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C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D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曾子衣敝衣以耕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乙文曾子的品性与甲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3
47、 分)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赞同吗?为什么?(4 分) 答案:1.怎么,哪里准则,标准穿同“返”,返回2.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 显露一点骄色,我怎能不为此害怕(得罪)他呢? 答案:1.停息遵循任宰相即使2.B3.(1)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屈服。(2)您喜欢吃鱼却又不接受(鱼),为什么呢? 3.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联系:曾子即使生活贫困, 也不接受他人馈赠,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人格,既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也不肯为权贵
48、操控。这种不 会见利忘义的正直品格,正与甲文中提倡的观点致。 3.示例一:我赞同(1 分),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 大丈夫(1 分)。示例二:我不赞同(1 分),因为公孙仪不受鱼是怕自己因为受了鱼会丢掉 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 1 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 1 分),这和公孙仪的动机完全不同(1 分),所以公孙仪不配称大丈夫。 【乙】翻译: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送给他一片封地,说:“请先 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置办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
49、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 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 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怎能不为此害怕(得罪他)呢?”曾子最终还 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的。” 【乙】翻译: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平日喜爱吃鱼。全国人民争着买鱼送他,公孙仪不 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先生您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为什么?”公孙仪说:“正 因为喜爱吃鱼,才不肯接受。如果接受别人的鱼,对人难免就得低声下气,可能会违法;违法就 会免除相位;(相位一免),即使想吃鱼,那不一定有人还会给我送鱼,我又不能自己供应鱼。 假如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而不致被免除相位,即使想吃鱼,我能长久自给自足。”公孙仪懂得依 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12.【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 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 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 2020 年整理富贵不能淫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