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阿小说精读精练:阿 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苏联萨马拉人,著名的作家。1901 年入彼得 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投身文学创作。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 阿托尔斯泰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 他善于描绘大 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公认是俄罗 斯文学的语言大师。 俄罗斯性格是阿托尔斯泰的短篇佳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 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坦克手德里莫夫的故事。这位“如战神一般”可爱的军人,在一次 战役中被烧伤,治愈后完全不是原来的
2、面孔了。但因为他的俄罗斯性格、他美好的心 灵,他收获了母爱和爱情。 文文 本本 研研 读读 (注:(注:处为文章精析)处为文章精析) 俄罗斯性格俄罗斯性格 作者:(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 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 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一一. 故事的开端:受伤。故事的开端:受伤。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 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 自己的面孔。
3、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侧面 烘托。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 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俄罗斯性格一: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俄罗斯性格一: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 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 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
4、环境描写。既交代 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 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 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打开篱笆门进 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 雄格罗莫夫中尉。” 俄罗斯人性格二: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俄罗斯人性格二: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 他的声音
5、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 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 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 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 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 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 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
6、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母亲真的没认出自己,德略莫夫是怎样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母亲真的没认出自己,德略莫夫是怎样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 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 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 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 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 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
7、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 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 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神态描写: 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 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 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 比。暗示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上尉用双手 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
8、 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二二.故事的发展:回家。故事的发展:回家。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 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俄罗斯性格三:忘记个人伤痛,去保卫国家的顽强精神。俄罗斯性格三:忘记个人伤痛,去保卫国家的顽强精神。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 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 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
9、是你 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 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 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俄罗斯性格四:父亲认为如果为了国家受伤,面容 被毁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你爹老是想要把我 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 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 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 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
10、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 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三、情节进一步发展:归队。三、情节进一步发展:归队。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 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 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 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 我们走进屋去, 他走在我的前面。 我听见他说了一声: “妈妈, 你好哇! 这是我呀! ” 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
11、在他的胸前。 四四.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母子相认。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母子相认。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 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五五.抒情议论,热情赞美俄罗斯性格抒情议论,热情赞美俄罗斯性格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他们面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他们面 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知知 识识 建建 构构 /小说中插叙的作用小说中插叙的作用/ 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作者插入相关的情节,其作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2、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品质更加突出。 3.插叙是小说主要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使小说主题表达得更加深刻,有深化主题的作 用。 本小说在主人公德略莫夫归队几天后,收到了母亲的来信,这是插叙。其作用有: 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侧面衬托主人公德略莫夫的高贵品质。为 了不使母亲遭受打击,甘愿自己忍受痛苦;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赞颂了俄罗斯人 在国家遭遇外族侵略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试试 题题 解解 析析 1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4 分)分) 答案:答案: 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
13、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 角来叙述; 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 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 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叙述角度变化的好处。答题时应分析人称使用的情况,分别谈第一 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故事情节、主题、读者感受方面的好处。 2 小说的结尾处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分) 答案:答案: 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 强不息的精神; 德略莫夫是
14、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 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 精神; 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 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思想理解的能力。小说中俄罗斯人包括主人公德略莫夫、他 的父亲、母亲,所以回答时要概括这三个人的精神品质。 反反 馈馈 检检 测测 1.小说中插入母亲的来信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小说中插入母亲的来信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 分)分) 2.小说高潮部分写母子相
15、认,写得非常精彩。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小说高潮部分写母子相认,写得非常精彩。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 分)分) 相相 关关 链链 接接 俄罗斯性格:民族精神的奇妙复合体俄罗斯性格:民族精神的奇妙复合体 俄罗斯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世界杯举办权。这个百年来神秘莫测的大国,得到了一 次与世界交流互动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外国访客受到异乎寻常的热情 接待;另一方面,这也是千百年来俄罗斯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开放,往日对集会严厉 管制的卢比扬卡到红场一片嘉年华狂欢氛围。一家欧洲媒体这样写道:“拜足球所赐, 俄罗斯人呼吸到自由的精神。普京把世界波(注:精彩进球)踢进了自家球门。”同时, 俄罗斯国家
16、队出人意料的发挥(击败世界冠军队西班牙,在苏联解体之后首次打入世 界杯八强)极大激发了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情绪。 但是,世界杯效应能持续多久?这个长期被西方世界视为“异类”的国度,能够从 此令人刮目相看,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吗? 这不是眼前的时事政治,而是长期折磨着欧洲各国的问题,其实也是俄罗斯文化 思想界自我反思了二百年的问题,是关乎俄罗斯精神、理念、命运与性格的哲学问题。 “对于文明的西方社会而言,俄罗斯还是完全不可知的,是某种异己的东方,时 而以其神秘叫人迷惑,时而以其野蛮令人厌恶。” 对于俄罗斯自身来说,又何尝不是身不由己大起大落,跌宕沉浮历经苦难? 1.吝啬表达快乐和幸福 世界杯开赛之前
17、,英国 BBC 记者做过一个调查报道:“俄国人会笑吗?” 俄罗斯人也知道自己的这一特点,为了办好世界杯,当地还专门为接待外宾的工 作者开办了“微笑培训课程”。 俄罗斯人当然会笑,而且很有幽默感。但是他们的笑似乎常慢半拍:对陌生人不 笑,对半陌生人不大笑,对亲朋好友不常笑。在美国的一些大学,这甚至成了心理学 研究课目。一些美国人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俄罗斯的民族特征:不友善,冷漠生 硬。与俄罗斯民众打过交道的外国人也普遍感觉,与其他民族相比,俄国人确实比较 吝啬于表达快活和幸福的情绪。不过俄罗斯人会以一句谚语来反驳:“没有理由的笑是 傻瓜的标志。” 俄罗斯人不否认自己的表情特征,他们认为那是大自
18、然赋予的,是多个世纪中受 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欧亚大陆北部变化明显的季节、苦寒的冬季、浩瀚的疆土 和需要捍卫的漫长边界。很多俄罗斯人承认自己常常情绪不稳,会在正常节奏的工作 中一筹莫展,但有时却可以创造惊世骇俗的英勇壮举。特别是他们自认为并不傲慢和 虚伪,相反却善于与其他民族找到共同语言,具有出色的外交谈判能力。 其实,俄罗斯人的特征绝不仅限于面部表情,更在于融化在血液中的民族性格和 精神。 2. 俄罗斯性格的双重性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 那又是什么决定性格呢?俄罗斯性格与英格兰性格之不同, 显然与这两个民族生存演进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俄罗 斯人心胸宽广,坚忍不拔
19、。但俄罗斯位于世界的东西方交汇处,民族文化非欧非亚、 亦欧亦亚,蕴含了东西方两极因素。若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俄罗斯民族经历了斯拉夫 人、北欧瓦良格人和北亚蒙古鞑靼人长达数百年的融合,血脉中混合流动着彼此对抗 的基因。 所以, 俄罗斯性格中明显具有天生的双重性、 两极性和“二律背反”的“悖论性”。 他们有时很恭顺,有时很霸道,有时富于怜悯同情,有时行为残暴冷酷,有时舍命追 逐自由,有时甘愿俯首为奴。俄罗斯是孕育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的沃土,世界上最著 名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就出自俄罗斯,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是杰出的代表;而森林荒原、 阴冷酷寒和寂寥长夜又使俄罗斯人深感孤独无助,寻求集体主义的温暖和理想国。
20、3. 从“神意载体”到神秘主义 与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截然不同,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 非理性因素。那是一种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迷醉元素,使得俄罗斯人的意识和精神很 容易受激情狂欢的驱使。他们既善于把历史过程转化为幻想,把现实生活变成罗曼司, 也非常信奉神灵。在俄罗斯大地上传播了几百年、充满末世色彩的东正教在俄罗斯性 格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俄罗斯人世界观的基础。一方面,俄罗斯人有孤独和自 卑感;另一方面又自认为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是“神意载体”和“第三罗马”的救世主。 而来自亚洲的萨满教信仰与东正教在底层民众中的混杂融合,又使得俄罗斯人试图从 神秘主义中寻求真正的信仰,或者通
21、过特异功能直接与神沟通。他们也相信动物会传 达圣灵的预言。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性格的缩影 一个多世纪以前俄罗斯人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中所有的精神矛盾、悖论和独特的 精神结构:要么狂热地否定整个俄罗斯,完全摒弃家园和故土;要么狂热地肯定整个 俄罗斯的特权地位,把其他民族视为低等民族。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位俄罗斯(苏联)作家的作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中的共同特征:俄罗斯人 在各种矛盾中的痛苦思考和挣扎。获诺奖的前苏联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其压舱之 作二手时间中也写到,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性格和精神依然深 深影响着社会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罗斯人:他们 像俄罗斯土地一样宽厚,社会主义没有改变他们,资本主义也不会改变他们。不论是 富有还是贫穷,都不会改变这种性格。” 不论是法国总统还是意大利总理,他们在引用那段陀氏的讲话时,只是想到了伟 大作家对欧洲的感情和恭顺,却未必理解到其中对于俄罗斯作为“神意载体”地位的骄 傲。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