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一章第一章人人口口 1.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 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从全球来看,近 90%的人口居住在_北_半球,尤其在_北纬 1050地带最为集中。 (3)从海拔来看,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 米以下的低平 地区。 (4)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 沿海 地区。 分布区原因 地 带 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 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 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
2、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2.世界人口分布差异 (1)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 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分布区原因 区 域 性 人口密 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 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 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2)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
3、世界总人口的 85%。 (3)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 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13 个国家的人口超过 1 亿。 3.我国人口分布 “黑河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 北少的特征,而且相差悬殊。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
4、是通过 气温和 降水 来体现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 中、低 纬度地 区。 2.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 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 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 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80%的人口分布于这 一地带。 热
5、带干旱地区, 人口集中分布 在气候凉爽、 降水相对较多的 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 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 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 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 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分布地区, 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 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 花、克拉玛
6、依、鹤岗等。 (二)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 、开发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 (2)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 城镇 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 2.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另外,政治、文化、军事
7、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 3.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 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 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4.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1)必须改变居住地; (2)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一般一年以上); (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5.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8、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 (吸引力)共同构成。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1)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如: 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 以南)迁移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伯明翰、大庆、攀枝花
9、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1)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 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如: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 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 口迁移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 迁移 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促进了人口迁移 从乡镇到城市求学 婚姻家庭
10、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 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因婚姻原因迁移至其他地区 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 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 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9 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 、大规模 的移民为主。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欧
11、洲人口继续迁移至美洲和大洋洲 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国际人口迁移呈现新的变化: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 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原因 改革开放以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内陆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 1.2 人口容量人口容
12、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 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3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 源“短板”所决定的。 人口越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大;而每个区域的资源量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口需求。资源丰 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
13、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 承载力。 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贸易, 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3)人均消费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提示】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 量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
14、, 如日本。 3.各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因素相关性影响 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供养最大人口数量) 二、人口合理容量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5、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其值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2.要有人口合理容量的意识 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1)人口数量越多,对于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由于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承受过量的人 口消费,所以会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2)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环境问题。 (3)同时,过多的人口还会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措施 区域具体措施 世界 各
16、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 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实施计划生育不动摇; 大力发展经济; 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提倡适度消费; 5.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 (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 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 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2) 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 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 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 用、环境保护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