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古诗词曲阅读(近 2 年 2 考,5 或 6 分) 41 首古诗词曲分类梳理 边 塞 一、使至塞上(2019中考说明有) 唐王维 【考情搜索】2019 丰台、房山二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 边疆,慰问边关 守军,途中经过 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 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 往边境慰问边关守军。“属国”,是诗人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 份,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 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
2、胡天。 恰似飘飞的蓬草 随风飘出汉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 飞入胡天。 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 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 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 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 “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 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情感: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烽烟直 上,黄河岸边落 日正圆。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 丽的塞外风光。
3、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炼字:“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单调, “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 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字表现了大漠无边 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之大,既形象地描绘 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凸显了大漠给人的既亲切温暖又 苍茫孤寂的奇特感受。 画面描述:在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大漠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 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 只有黄河横贯其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 上。 【画面描述方法:译文润色(抓核心景物,加形容词
4、,用比喻修 辞,联想意境)】 萧关逢候骑, 走到萧关的时候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 都护在燕然。 恰好遇到侦察的 骑兵,得知统帅 正在燕然前线。 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 线战事的关心。 用典: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情感:情绪高涨,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 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 的达观。 整体感知: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 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5、 二、雁门太守行(2019中考说明有) 唐李贺 【考情搜索】2019 怀柔、延庆、平谷一模单篇考查,昌平二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逼近, 城 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 甲迎着(云缝中射下 来的) 太阳光, 如金 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 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 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黑云”一词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一个 “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
6、士们 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画面描述: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 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 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 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 军的援救做铺垫。 表现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 争的规模,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做了粗略的点染,衬 托出战地的悲壮。 画面描述: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军中号角声震天动地;寒夜 里,边
7、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 援 军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 皮, 鼓声低沉, 扬不 起来。 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 袭之状, “易水”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暗示将士们 具有悲壮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 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画面描述: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 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 赐和厚爱, 我手持宝 剑甘愿为国血战到 死。 用典、情感: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
8、下之士的典故,表现了 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 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 这场战斗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官军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2019中考说明有) 北宋范仲淹 【考情搜索】2019 密云上学期期末单篇考查,朝阳、西城、大兴一模单篇考查,东城二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西北边塞秋天的 风光和中原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 了,毫无留恋之 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
9、是秋天。“衡阳 雁去无留意”描述在秋天边塞的大雁早早地向衡阳飞去, 而且毫 无留恋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与词人的家乡吴地 大不相同。 炼字:“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 同,突出边塞的苦寒, “无留意”托物寄兴,以大雁毫无逗留之 意, 衬托出边塞的萧索荒凉,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塞肃杀凄凉的 秋景做铺垫。 用典: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外天气极寒冷,与词 人家乡吴地截然不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 孤城闭。 四周边塞的各种 声音连同军中号 角一同响起, 崇山 峻岭中,夕阳西 下, 暮霭沉沉, 孤 零零的城门紧闭 着。 先写风吼、马嘶,
10、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 特异的声音,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后通过写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 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的景象,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写作手法: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是静;边声、号角则是动。边塞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 在一起,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在层峦叠嶂之中,荒漠上的烟与夕 阳衬托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突出其戒备森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 不由 得想起万里之外 的家乡, 可惜未建 战功,归家无期。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 乡无从谈起。
11、情感: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 里的家乡,但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 然的目的。“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但词人只能用一杯浊 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 征夫泪。 悠扬的羌笛吹响, 天气寒冷, 霜雪满 地, 夜深了, 将士 们都不能安睡, 将 军白发生, 士卒热 泪泣。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时已夜寒霜浓, 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 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进一步渲染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氛围。 修辞、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这里的 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败、软
12、弱、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不平。 整体感知: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 这些景物都隐含着词人的情感体验。 下片抒情, 情中有景: 在抒情的气氛中, 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 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词人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 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四、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刚满十五岁就出去打 仗, 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八十”与“十五”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13、从而揭露了当时兵 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连年战乱不息和百姓遭受的离 乱之苦。 炼字:“始”字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 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 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邻 居,问:“我家里还有 什么人?”(他说)“远 远看去那就是你家,那 个地方现在已经是松柏 林中的一片坟墓。” 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恰切表达了主人公对家 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 心情。说明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后 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 象, “松柏”“冢”暗示老兵亲友已经去世。
14、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 从给狗出入的墙洞里进 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 飞去。院子里生长着野 生的谷子,井台周围环 绕着野生的葵菜。 主人公回到家中,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井台处到处 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写作手法: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近景描写,描绘了一幅荒 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物是 人非,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 蔬菜羹,羹和饭一会儿 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 谁吃。 记叙老兵回到故居后的生活。家中没有粮食,老
15、兵用野谷 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他煮好 饭做完羹,却不知与谁共享,顿时倍感凄清。 情感: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 望,老泪纵横,洒落在 征衣上。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 形象,表现了其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多年后返 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 北风席卷大地把牧突
16、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白草折”,不仅状“北风卷地” 胡天八月即飞雪。 草吹折,塞北的天空 八月就纷扬落雪。 的威力,为次句写“飞雪”做铺垫,而且暗示风中已经带雪。 炼字:“卷”字和“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 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 早。“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这两句极写 边塞的风猛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 风吹来,好像是千树 万树梨花盛开。 “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 之态,也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态,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 无限春意。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发挥想象,以春景
17、写冬景, 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 丽风光,又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情感:这两句诗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 是诗人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 的乐观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散入用珍珠缀 成的帘子,打湿了罗 幕,狐裘穿不暖,织 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诗人用这些将士身边的用品烘托出边 塞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 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 悲凉气氛。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zhu)。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 不开弓,铁甲冰冷得 让人
18、难以穿着。 从侧面描写天气寒冷。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极显边塞苦寒, 角度新颖。 瀚(hn)海阑干百 丈冰, 愁云惨淡万 里凝。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 交错有裂纹,万里长 空凝聚着暗淡的愁 云。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 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 忧之情。 修辞: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也表明前途充满艰险。 中军置酒饮(yn) 归客, 胡琴琵琶与 羌笛。 主将的营帐中摆酒 宴请归客,用胡琴琵 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写送别的场面。用“胡琴”“琵琶
19、”“羌笛”等具有西域特 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 别的隆重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ch)红旗冻 不翻。 傍晚领兵将帅的营 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僵了,风也无 法让它飘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 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 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表现手法:运用反衬,写出了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 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 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 回京去,你去时大雪 盖满了天山路。 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
20、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 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 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 不见你,雪上只留下 一行马蹄印。 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写作手法:运用留白的写作手法,写得委婉含蓄,引发读者 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 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炼字:“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前八句重点描写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瀚海阑干百 丈冰,愁云惨淡万
21、里凝”为过渡句。后八句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通过对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 光的描绘,衬托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 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咏史怀古 六、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望,望不见古代 的贤君,往后看,看 不到后世的英主。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 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情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 孤寂之情。 哲理: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流 逝
22、,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时间的久远和 天地空间的广大,我 不禁黯然神伤,眼泪 纵横! 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纵横宇宙古今,宽广无垠 的精神境界;“悠悠”意指辽阔深远,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 境;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 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情感、哲理:通过“天地悠悠”与“独”的对比,感受到天 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 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 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整体感知:诗人登楼远眺,俯仰古今,感慨无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七、泊秦淮(201
23、9中考说明有) 唐杜牧 【考情搜索】2019 海淀二模单篇考查;西城二模与赤壁综合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 着迷蒙的烟雾,皓月 修辞、炼字: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 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 的清辉洒在白色沙 滩之上。入夜,我将 小舟泊在秦淮河畔, 临近酒家。 为一体,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夜景,渲染了冷清 愁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寒”字不但 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 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以“近酒家”引发 思古之幽情,引出下文“
24、商女”的出场。 画面描述: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 沙岸,宁静的夜里,我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 何为亡国之恨、黍离 之悲,竟依然在秦淮 河对岸吟唱着亡国 之音玉树后庭花 。 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暗 示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关切和忧虑,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 用典、情感:运用“后庭花”的典故,借古讽今,这两句诗 看似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 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 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整体感知:全诗寓情于景,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借陈
25、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 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八、赤 壁(2019中考说明有) 唐杜牧 【考情搜索】2019 西城二模与泊秦淮综合考查;石景山二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 沉没在水底的沙中 还没有被销蚀掉,自 己拿起它又磨又洗 辨认出这是当年赤 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写兴感之由: 由在沙中发现一支断戟写起, 诗人“自将磨洗” 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旧物的兴趣和对历史 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 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26、,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叹,引出 对古人和古事的感慨,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 以方便,结局恐怕是 曹操取胜,二乔被关 进铜雀台了。 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化用典故, 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 孙双方的“势” 与“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失败的后果,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 功都需要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情感:感慨自己缺少像周瑜那样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机 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而兴起对历
27、史的慨叹,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暗示东 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 中原?眼前却只见北 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引遐思。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 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 整体情感沉郁悲怆。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地引出下文。 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 不尽长 江滚滚流。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 知经历了多少变幻?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 有尽头的长江水滚
28、滚 地奔流不息。 问句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 人思绪之无穷。 情感: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词人的无奈、伤感、抑郁。将 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对兴 亡之事的感慨,其中有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也有对南宋岌 岌可危局势的忧虑。 年少万兜鍪, 坐断 东南战未休。 天下 英雄谁敌手?曹 刘。 生子当如孙仲 谋。 想当年孙权年轻时就 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 南,坚持抗战,没有向 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 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 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 操说:“
29、生下的儿子就 应当如孙权一般!”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 雄才大略,不畏权势。 用典:“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曾对刘备说的“今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 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 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也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 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情感: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 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 的爱国情怀。 整体感知: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十、山坡
30、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峰峦如聚, 波涛如 怒, 山河表里潼关 山峰像从四面八方 聚集在一起一样,黄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是历代兵家 必争之地。 路。河的波涛像发怒似 的汹涌,潼关外有黄 河,内有华山,地势 险要,是东西交通的 必经之路。 炼字:“聚”“怒”二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 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 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 遥望古都长安,心潮 起伏。令人伤心的是 途中所见的秦汉宫 殿遗址,万千宫殿早 已化作了尘土。 由
31、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 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炼字、情感:“踌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 难的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盛,百姓 受苦;一代王朝灭 亡,百姓受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 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 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 姓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怀古小令(散曲),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 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
32、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水田园 十一、游山西村(2019中考说明有) 南宋陆游 【考情搜索】2019 海淀上学期期末单篇考查,通州、燕山一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tn)。 不要笑农家腊月所 酿的酒浑浊,在丰收 的年景里农家待客 菜肴非常丰足。 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 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渲染出丰收 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
33、 折,正担心无路可 走,柳绿花艳间忽然 又出现一个山村。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诗人触 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 境况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 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炼字:“重”“复”二字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 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所致。“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 “明”字则突出了鲜 花的娇艳明丽。“又一村”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画面描述: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 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柳荫正浓、花色明艳, 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
34、间。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 迎神赛会,一路上迎 神的箫鼓声随处可 闻,村民们衣冠简 朴,古代风气仍然保 存。 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 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情感: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 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 月明来闲游,我一定 拄着拐杖随时来敲 你的家门。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山村优美的风光、古朴的习俗,表达了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和对 山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35、十二、野 望 唐王绩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接近傍晚的时候伫立 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 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 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 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 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 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 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 自遂愿而归。 表现
36、手法、情感:动静结合。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 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看着牧人们皆有所归, “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 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应。 画面描述:颔联和颈联描绘了薄暮时分诗人于东皋所见的田 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 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 禽鸟归来。 相顾无相识,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从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长歌怀采薇。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 想隐居在山冈! 用典: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 “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
37、: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 人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 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 和叔齐。 整体感知: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表现了诗人仕途不得 志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十三、钱塘湖春行(2019中考说明有) 唐白居易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行至孤山寺北, 贾公亭 西, 暂且歇脚, 举目远 眺,但见春天湖水初 涨, 水面刚刚与湖岸齐 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
38、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 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描绘 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画面描述: 远眺湖面, 春天湖水初涨, 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 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黄莺, 争先飞往向 阳的树; 谁家燕子, 为 筑 新 巢 正 在 啄 泥 衔 草?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 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 “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 寒时候, “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 细腻。 “争”和“啄”两个动词惟妙
39、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早莺 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 节的勃勃生机。 画面描述:远处近处都有早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 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树头飞,不知谁家新归的燕 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鲜花缤纷, 几乎迷人眼 神; 野草青青, 刚刚遮 没马蹄。 颈联写植物的变化。 炼字:“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 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 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没马 蹄”既写出了春草尚浅, 也描写了人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习 俗。 画面描述:乱花初放,而未
40、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 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东景色, 令人流连忘 返, 最为喜爱的, 还是 那绿杨掩映的西湖白 堤。 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白 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 光山色之中。 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十四、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
41、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 攘的尘世, 然而没有车 马的喧嚣使我劳神。 要 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 脱, 心灵远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 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奇 绝不可及之语”。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 却“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 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 闲适淡泊, 无意中见到 南山,胜景绝妙。 炼字
42、: “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 洁身自好的品格; “悠然” 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 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自由与惬意。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 而遇。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萦绕 升腾, 鸟儿结队回归南 山的怀抱。 前句承上启下, 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 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画面描述: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 在夕阳的照耀下,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
43、的鸟儿,正结伴飞回山中。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之中隐含人生的真 意, 想要分辨清楚, 却 不知怎样表达。 写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即自然之 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 抽象“自然”,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 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整体感知:这首诗融情入景,描写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十五、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019中考说明有) 北宋晏殊 【考情搜索】北京近 12 年未考。 原 文译 文赏 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
44、一支新曲,喝 一杯美酒,还是 去年的天气,旧 日的亭台,西落 的夕阳何时再回 来?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 非的感慨与惆怅。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 难返的心态。 表现手法、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 吐了词人满腔的沉郁,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 以及 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那花儿落去我也 无可奈何,那归 来的燕子似曾相 识。在花间小路 上独自徘徊。 “花落去”是伤春, “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 景中寓情,赋中有比,
45、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 炼字:“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绪不宁的状态,将词 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字更 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修辞:画横线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 来”的对比, 以及对词人“独徘徊”的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 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又蕴含哲理。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消逝的 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整体感知: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 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
46、今日的感伤。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 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思乡怀人 十六、次北固山下(2019中考说明有) 唐王湾 【考情搜索】2018 年北京中考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旅人前行的路,正从青 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 向前。 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驿道,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青山”点题目中“北固山” 。诗人乘舟,正朝 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驶向“青山” 之外遥远的“客路”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其人
47、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 书”“归雁”遥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 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 阔,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炼字: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 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 势;“正”和“悬”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 “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潮平”一语为“江春” 一语做铺垫。 画面描述: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正是顺风行船的好时机,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
48、平野 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 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 精神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 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修辞: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 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二字 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 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 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
49、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 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 一封家书到洛阳。 修辞、 用典、 情感: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在自问自答中用“雁 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 愁绪。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 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十七、天净沙秋思(2019中考说明有) 元马致远 【考情搜索】2019 门头沟二模单篇考查。 原 文译 文赏 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 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 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 桥、潺潺的流水,近处 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
50、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 瘦马。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 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 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这 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郊夕照图。 画面描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 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 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 正在准备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 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