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授课人:授课人:邓万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平均数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 学生了解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体验运用平均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 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
2、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铺垫助学,前置诊断。一、铺垫助学,前置诊断。 1.利用预学单,让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二、顺思导学,引发质疑。二、顺思导学,引发质疑。 1.进一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引出平均数一词,加强学生对移多补少法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知识回授。三、解决问题,知识回授。 1.通过全域无垃圾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环保小队捡拾饮料瓶入手,提出环保小队 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饮料瓶的问题。出示例题。 小结 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
3、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 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 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 13 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 均数 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 13 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 4 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 13 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 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
4、说一说。 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 1.1.移多补少法移多补少法 (数据少并且数据相差少)。(数据少并且数据相差少)。 2.2.公式法公式法 总数总数总份数总份数= =平均数平均数 四、分层促学,拓展应用。四、分层促学,拓展应用。 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 3 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 一定都捐了 3 元。() (2)中国男子篮球队平均身高是 20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 20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 不到 200 厘米。() (3)小明所在的 1 班学生平均身高 1.4 米,小强所在的 2 班平均身高 1.5 米。小明一定比小 强矮。() 2选择。
5、第五小学四年级 2 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 32 棵,第二天植树 28 棵,第三天植 树 36 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下列计算正确的算式是() A.(32+28+36)3B.(32+28+36)4C.(32+28+36)2 3.一辆汽车, 前 4 小时行驶了 240 千米, 后 5 小时行驶了 327 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小明的期中考试成绩单给小红弄污了,你能帮她算出数学成绩来吗? 五、梳理评学,总结反思。五、梳理评学,总结反思。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达标检测。六、课堂作业、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平均数平均数 1.移多补少法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公式法即即“总数总数份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