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教案b03a0.docx--点击预览
-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pptx--点击预览
- 课外读物-张骞出使西域及凿空的内涵与意义.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学习 目标 1.我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史实。 2.我会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3.我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我能领悟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 重点有形的丝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无形的丝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地图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材料和课文,完成导学案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 学 过 程备注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对课标加以解读。 2、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1.设问:西域的地理概念?(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 标出来) 问题导入 生动有趣 课标“变身”学习指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识图培养学生的时 空观念。 了解背景,形成历史脉 2.解释:中原王朝和匈奴的关系(学生听讲,这个不属于重点,教师 带过即可) 3.利用表格,师生共同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时间、结果、 意义。 4.设问:根据地图,结合导学案的材料,回答:一路上张骞他们会遇 到哪些困难?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5.思考交流: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 络。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了 解两次通西域的区别。 课文对“困难”的描述 全凭想象,这个对于七 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 了,我准备了相应的材 料,让他们可以很自然 的得出结论,有助于学 生情感的升华,自然衔 接到张骞精神的学习, 2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丝路开通的前提条件。(复习中国丝织业发展的 历程)师生共同指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2.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和地图册里的汉代陆路丝绸之路和汉代海 上丝绸之路路线图,让学生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请学生复述陆 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3.教师出示材料,设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丝绸之路”得以 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 4.自然过渡到下一子目,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西域都护的职能有哪些?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教师特别指出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出示班超经营西域图,让学生观察,找出有效信息。 三知识模块三:丝路精神 1、小游戏,请学生判断这些物品哪些是西域传来的,哪些是中原王朝 外传的。 家国情怀的熏陶比较到 位。 复习旧课,结合新课。 识图,培养时空观念。 备课时发现第三子目只 能调整到前面来讲,而 且略讲,学生自习就好 了,不然重难点时间不 好分配。 活跃气氛,提醒学生注 意中国传出去的大多是 先进的技术。 2. 小贴士 3,各抒己见:你认为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有何重要作用? 出示时政材料,畅想未来 4、本课小结 用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 来体现丝绸之路影响深 远,亲切自然。 用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 的理解。 从家乡的发展联系到学 生自己,培养学生丝路 并不遥远,为创造一个 新的“海上丝绸之路” 而努力。 五、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我懂得了 。 板 书 设 计 1张骞通西域-奠基 2丝绸之路-开通 3对西域的管理-巩固 教 学 反 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 14 课增加了不少内容,如海上丝绸之路、班固出使西域等,对我 来说,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些内容,是困扰我最大的问题了,所幸在何成刚老师主编的史料研 究和微课设计系列中看到了“有形丝路”、“无形丝路”的设计,“有形丝路”指的是与丝 路相关的人、事,“无形丝路”指的是丝路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于是我就把课文重新组成, 先谈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然后再讲丝路反映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课文里缺少很多具体的故事,纯靠想象很难理解张骞通西域的难度,特别是“凿空”的 概念,于是我搜索了很多的史料,尤其是在公众号上发现了张骞踏出的丝绸之路和论 张骞通西域的凿空意义等文章,节选后提前印发给学生,配合导学案预习课文,授课时学 生有“史”可依,比较轻松的完成了这些难点的突破。 当然,一节课是有争议的,这次的课预设较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偏向于高中,趣味 性上面大打折扣,接下去我要继续努力,协调好史料和学情之间的平衡。 导入新课: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陕西出土二枚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 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 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 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 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 1、我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史实。 2、我会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 意图”。 3、我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指导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有形的丝路 想一想:西域指的是哪里 ?请在自己的地图册里标出 来 西域西域 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 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 方。 时时 空空 观观 念念 战 匈奴兴起,南下匈奴兴起,南下 黄河流域掠夺黄河流域掠夺 和 汉向匈奴和亲 ,开放关市, 以求安宁 战战 蒙恬北伐匈奴, 收复河套,设县 ,修筑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 秦朝 汉高祖时期 背景: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小贴士: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 ,草原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大 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 ,最初在蒙古建立国 家。 一.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出发时间 结果 意义 为了联络大月氏 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 一定成果的。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 ,为丝绸之路开通奠 基。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 联系。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 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19年 一. 张骞出使西域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 奠定基础。 一. 张骞出使西域 家家 国国 情情 怀怀 根据地图,结合导学案的材料,回答:一路上张骞他们会遇到 哪些困难?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材料 第一,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并 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比如这条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 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 第二,即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加之巨 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 通行艰难; 第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当代这条道路的行经地点和具 体路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 张骞通西域后,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 思考: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一. 张骞出使西域 家家 国国 情情 怀怀 故事精神 应征,踏上征程 被俘,依然手持汉节 历经13年回到长安 惦记外交大业 两次出使西域,行程 数万里 您还可以补充。 丝绸之路 有形的丝路 知识模块二 中国丝织业的发展 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使 西汉实力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 二.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全长6440公里, A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从_出发,穿过_,可到达 _、_。 从_出发,沿海岸线,经_ 南下,绕过_,穿过_,通往_ 沿岸,最远抵达_南端和_。 B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时时 空空 观观 念念 山东沿岸 黄海 朝鲜日本 广东沿海港口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二.丝绸之路 “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置使者校领护,以给外国者。 汉书 原文大意:出动军队、显示兵威,攻打、震慑乌孙、大宛等国 于是,汉朝把长城延伸至玉门。自敦煌往西至罗布泊,沿线构筑军 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 重要原因是什么? 二.丝绸之路 时间: 管理权限: 意义: 西域都护 三三. .对西域的管理对西域的管理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 护。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1.设置西域都护设置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2.班超经营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三三. .对西域的管理对西域的管理 丝路精神 无形的丝路 知识模块三 16 西域传来的有: 中原王朝外传的有 : 胡蒜 胡葱 胡萝卜胡萝卜 黄瓜( 胡瓜) 蚕豆 (胡豆) 胡椒 豌豆 香菜 (胡荽 ) 核桃 (胡桃 ) 小贴士: 带“胡”字的食物是 从_后 带回来的。 张骞通西域 丝路精神丝路精神互学互鉴 贸易贸易贸易贸易 交流交流交流交流 中国将丝绸、瓷器、漆中国将丝绸、瓷器、漆 器、铁器传到西方器、铁器传到西方 也为中国带来了胡也为中国带来了胡 椒、亚麻、香料、葡椒、亚麻、香料、葡 萄、石榴萄、石榴 文化文化 之路之路 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 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 中国中国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 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养蚕技术也由此传 向世界向世界 沿着古丝绸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 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 流。 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 见证了陆上见证了陆上 使者相望于使者相望于 道,商旅不道,商旅不 绝于途绝于途 的盛的盛 况,也见证况,也见证 了海上了海上 舶交舶交 海中,不知海中,不知 其数其数 的繁华的繁华 在这条大动 脉上,资 金、技术、 人员等生产 要素自由流 动,商品、 资源、成果 等实现共享 阿拉木图、阿拉木图、 撒马尔罕、撒马尔罕、 长安等重镇长安等重镇 和苏尔港、和苏尔港、 广州等良港广州等良港 兴旺发达兴旺发达 罗马、安 息、贵霜 等古国欣 欣向荣, 中国汉唐 迎来盛世 互互互互 利利利利 共共共共 赢赢赢赢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 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 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 及更广泛的区域。 畅想未来家家 国国 情情 怀怀 张骞 通西 域 A 丝绸 之路 B 对西 域的 管理 C 本本课课课课小小结结结结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奠基奠基巩固巩固 意意 义义义义 谢谢!谢谢! 张骞出使西域及凿空的内涵与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及凿空的内涵与意义 西汉社会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 14087 年),国力渐盛,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武 帝由是/动远略 0,开始考虑伐匈奴、通西域,与外界交往。武帝即位的第 6 年(前 138 年,建元 三年)获悉,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仍想报复。武帝即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 使大月氏与汉配合,夹击匈奴。张骞率百余名随从刚出玉门关,即被匈奴抓获,被羁留十几年 后,方逃出匈奴重新西行。沿途跋涉沙碛,射猪充饥,先越葱岭至大宛,又经康居抵大月氏。不 过大月氏所在地(今布哈拉)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已无心远击匈奴。张骞在这一带流连余年,不 得如愿,遂取道塔里木盆地踏上归程,但又被匈奴所获。一年以后,乘匈奴内乱,方逃出匈奴,于 公元前 126 年回到长安。虽然张骞未达目的,但对沿途所经西域诸国当亦有一定了解,这使西 汉王朝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西部世界的情况。 公元前 119 年(元狩四年),河西走廊打通后,武帝又派张骞前往乌孙,联络乌孙及其它国家。 张骞率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带钱币绢帛数千万,出河西向西域出发。至乌孙后,正逢其内 部不稳,乌孙王想传位于长孙岑陬,次子不满,起兵相攻,其国内又素惧匈奴,故张骞未达到与之 结盟的目的。不过乌孙派了专使带几十匹马到长安答谢,西汉王朝与之建立了正式联系。张 骞在乌孙又派副使分赴西域诸国及安息、身毒、康居、大宛等,加以联络。公元前 115 年,张 骞回国,不久卒。他所派出的副使在张骞去世不久,也都先后完成使命,与各国使节一同回到 长安。从此,中西交通线正式开通,西汉政府与西域及中亚以至欧洲地区的友好关系迅速发展,这 条中西陆路通途成为二千年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事实上远在汉代以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出现。不过,仍有许多人认为丝绸之路即通往西域 的道路是由汉武帝时的张骞开拓的。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 ”对于张骞凿空史记索隐 6解释说:“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那么,既然在张骞之前,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为什么被称为“凿空”呢?这是因为: 第一第一,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比如这条比如这条 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第二第二,即即 使它有时相通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缺乏食 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第三第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当代这条道路的对当代这条道路的 行经地点和具体路线行经地点和具体路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张骞通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张骞通西 域后域后,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汉朝廷在西域地区采取了各种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汉朝廷在西域地区采取了各种 有力措施有力措施,并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使这条横贯亚洲的通道得以发展使这条横贯亚洲的通道得以发展,从而从而 出现了中西交通空前繁荣和畅通。从这个意义上看出现了中西交通空前繁荣和畅通。从这个意义上看,说张骞说张骞“凿空凿空”并不夸张。并不夸张。 张骞“凿空”西域意义巨大。首先,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张骞以亲身经历和实践,发现和考察了被匈奴中断和阻塞的丝绸之路,详细记载了丝绸之路的 具体路线和行经地点,以及详细报告了中亚各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物产等自然和社会 情况,这无疑是给当时的中国人开辟了一片知识的新天地。其次,它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以 及印度等国的直接联系,结束了中国靠传闻猜想外部世界的历史,从此才真正了解和掌握了沿 丝绸之路各民族和国家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激发了与外部世界交往的热情。再次,促进了中西 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得汉族和西北边疆各族以及中国与亚、欧人民的友好交往进入一 个崭新阶段。张骞之后前往西域的汉朝使者,为了取得西域人民的信任,仍然打着张骞的旗号, 皆称博望侯(张骞的封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 20 余年,行程万余里,沿途历尽千难万险, 倍尝艰辛。这种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崇敬 和发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