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学 设 计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导学,分享交流;第二环节:问题拓广,证明猜想;第三环节:问题拓广,自主探究;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方法提炼第一环节:问题导学、分享交流问题: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 2 倍?(教学策略: 课前提出问题后, 学生出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1、先有具体情况入手研究,得到一个猜想,然后再拓展到一般情况进行证明。2、因为问题比较简单,有学生可能直接进行一般情况的证明。3、由于任意两个正方形都是相似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所以周长比和面积比不可能同时为2. 因此这样的正
2、方形不存在. 这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给与肯定和表扬。 )第二环节:问题拓广,证明猜想根据学生提出的“拓广”问题,想办法解决(教学策略:课前,学生仿照老师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一类是将问题中的“2 倍”替换成“3 倍n 倍” ,另一类是将“正方形”替换成“正三角形正 n 边形、圆形等相似图形”或替换成“矩形、菱形、三角形等非相似图形”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能用相似解决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中的相似图形问题,方法优化、类比归一。 对于 “不相似图形” 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从而引出第三环节)第三环节:问题拓广,自主探究问题: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
3、矩形周长和面积的 2 倍?(教学策略: 由问题一的研究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一个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一个是直接对一般情况进行证明的思想,但是较问题(1)直接证明难度较大,所以引导学生先从特殊情况入手,得到一个猜想后,再进行一般情况的证明会更好一些。这样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示,有助于学生一般情况下的证明思路的形成。 )(1)如果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2 和 1,结论会怎样呢?你是怎么做的?和同伴交流.总结如下:有三种思路可以选择:先固定所求矩形的周长, 设另一个矩形的长为 x,将问题化为方程 x(6x)=4 是否有解的问题.先固定所求矩形的面积, 设另一个
4、矩形的长为 x,将问题转化为方程 x+4/x=6 是否有解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2 和 1,那么其周长和面积分别为6 和 2,所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同时扩大 2 倍后应分别为 12 和 4,设其长和宽分别为 x 和 y,则得方程组 x+y=6 ,xy=4 然后讨论它的解是否符合题意.(2)然后引导学生再通过几组特例的研究,结果都发现存在这样的矩形,于是得到一个猜想。从而将探究活动推向一般情况,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高潮。(3)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n 和 1 时,是否仍然有相同的结论?解: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n和1时,那么其周长和面积分别为2(1+n),和n,所求的矩形
5、周长和面积为4(1+n)和2n.设所求矩形的长为 x,那么宽为2(1+n)x,根据题意,得 x2(1+n)x=2n.整理得2x2(1+n)x+2n=0,求出=4n2+4,解得经检验 x1x2 符合题意,所以存在这样一个矩形。(教学策略:经历了几个特例的探究,学生能比较轻松的设列方程,困难是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判断根的情况、如何求解。鉴于此,让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可以有所借鉴,从而顺利解决困难)(4)引导学生继续将问题向最一般的情况拓展: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n 和 m 时,是否仍然有相同的结论?于是得到结论: 任意给定一个矩形,一定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 2 倍。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方法提炼;(1) 本节课的问题解决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 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方法:猜想、 证明、 拓广、 感受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一个几何存在性问题,可以转化为方程是否有解的问题,两种1121nnx1122nnx列方程的思路源于优先“固定”所求矩形的周长或优先“固定”所求矩形的面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