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学反思观潮教学反思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成功: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 三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 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
2、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 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 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二、以二、以“声声”、“像像”辅助释疑解惑辅助释疑解惑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
3、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三、以三、以“读读”促思通文促思通文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 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 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 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 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
4、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初读这篇课文时兴趣不大,觉得文章有点散,线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当我们沉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 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 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 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 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 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基于这样的解读
5、,根据文本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我在设计的时候作了一些尝试。、我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
6、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 倾斜、 干得快的特点, 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 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 慎重选址密不可分。 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 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学生在品味语
7、言魅力后,“体验写话”,在我的眼中,这里是蟋蟀的孩子们妙语连珠,令我惊喜。就这样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还有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 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 还有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及最后的“吟诵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巨人的花园 是是英国作家王
8、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了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运用对比进行写作, 如巨人回来之前和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不同景色; 春天来了花园内外的不同变化; 孩子们
9、进入花园和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运用对比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再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 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展开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
10、了快乐和美好的事物应该和人分享。应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阅读,充分思考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首先,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其次,是在讨论问什么巨人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耍?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这一明显不符合文章
11、主题的答案时,没有及时的引导,所以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在最后引导学生对冷酷的巨人说话的时侯, 许多学生都告诉巨人自己不会损坏花草的,而不是针对巨人的冷酷进行劝说。事后想来,当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而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的时候,只要引导他们再去读一读,巨人回来之前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美好景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通过区语文协作组来我们学校指导的活动,我对幸福是什么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李建华老师的指点中我学到了不少,受益匪浅。一、确定核心要素文本的解读最重要就是要找到一个核心要素, 也就是所谓的基本点。 这就要充分地去解读文本,
12、把文本放在首位,钻研文本,从而找到文章的核心要素,找到一个突破点。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引发对幸福的思考。 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提出来思考,比我用幸福拍手歌导入要明确得多。用歌曲导入虽能营造气氛,也无形破坏了课堂应有的气氛,而直接提出核心要素来讨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理解核心要素核心要素找到了,还要去理解这个核心要素,看看从哪几个角度去理解,重点放在那个方面,难点又是什么呢。 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
13、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很容易理解,而对于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却很难理解, 这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给予别人的幸福上。 我在教学中没有理解幸福这个核心要素,导致没把付出也是幸福这一个重点突出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仍旧侧重于因老师教我们学知识而感到幸福,因爸爸妈妈养育我们而感到幸福三、达到核心要素明确了核心要素, 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就是为这个核心要素服务, 最终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就因为没有明确付出也是幸福这一重点,使学生最终并没有完全理解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在教学中, 一开始就可以明确提出今天我们所要说的
14、幸福与同学们刚才对幸福的讨论是不同的,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给予、付出。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给予是幸福的, 对十年前疏通泉眼时的幸福就要重点学习。 可以把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学习, 或者说说十年后这些人和动物喝了井水会说些什么呢, 从而感受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情,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经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幸福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给予也是幸福。最后结束时出示一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小诗,学生读了之后就更加明白了给予也是一种幸福,自己要给予、付出才会幸福。同时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引导, 可以把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重要的词语用在我的评价中去, 这样一来, 学生对重点词语
15、记忆会更深刻,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还要多一些激情,使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去,和学生一起走进课堂中去。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反思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反思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其中,“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学生学的特别愉快而认真。因为这课描写表情的词语特别丰富,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
16、、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表情的词语,并告诉他们,如果大家把所有的表情词都找全了,老师会奖励大家一个童话故事。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等表情词都被同学们找了出来,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学生们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 兴致高涨, 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 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 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
17、已经显得多余。这一环节非常顺利地结束了,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 , 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 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 (因为我告诉了他们 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 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白公鹅教学反思白公鹅教学反思进行本课教学时,我重要采用了对比法。即
18、与白鹅一课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白鹅”的特色。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各自鲜明的特色,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色,把鹅称做“鹅老爷”。 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 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色。 虽然两位作者都爱好鹅,但叙述的语气不同, 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 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 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段,使鹅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色,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
19、语来表达对鹅的爱好。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色,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作风,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盛了学生的语言积聚。在对比过程中,学生还不会使用名词术语,只是借用原文进行比较阐明,得需要教师辅助他们进行归纳。猫的教学反思猫的教学反思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流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
20、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大花猫的性格古怪:讲它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胆小,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 表现在: 一是刚满月的小猫, 腿脚还站不稳时就会玩耍; 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都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工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
21、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 写猫的性格古怪时, 运用具体事例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具体例写的表达方法。 学生在体会猫的特点时, 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脏脚印比喻成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教授这节课时,我就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好词好句储备在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学生充分互动讨论的基础上产生写作的欲望,并及时给学生布置仿写训练。反思这节课,学
22、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在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长城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十七课的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 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
23、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 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 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
24、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 老师只有心中有数, 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 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
25、文章和想画面,因为画面和文章有机结合才能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这是我在教完 长城 一课后, 所感受到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此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来切实提高我的教学水平。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
26、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 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
27、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 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 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 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