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7 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秦国(含秦朝) :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1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后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 这一制度无法继续。2科举制(1)形成与发展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2、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影响:积极: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忽视实用性学问,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文化因素之一。(3)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
3、会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废除。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成熟)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参知政事) ,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影响: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分
4、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君主的才干不足,减少决策失误。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至 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3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原因) :户籍制度荒废;土地买卖和兼
5、并盛行,均田制逐渐瓦解,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2)实施: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明确税收时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税收标准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税收种类简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均田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
6、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对当时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它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到了唐朝以后, 随着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最终被废除。从论从史出的角度认识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从论从史出的角度认识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1)科举制的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 1905 年被正式废除(2)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以儒学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方法被东亚其他国家所效仿, 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后被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了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着当今社会;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