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2009022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5 页2022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 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我国文艺与地域的话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与改革开放及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有关 。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时代往往都被重大而又统一的政治主题所涵盖,都有清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走向,这些政治主题与文化精神走向甚至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做出概括,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

2、放,再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1930 年代的救亡、革命等。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共名”现象。 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 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主流政治的引导虽然仍强大,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网络化、 影视叙事以及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增长, 这就使得我们的时代由“共名”进入了“无名”。 如果说“共名”时代是政治文化主导, 其潮流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那么,“无名”时代的文化潮流则好比是冲出夔门后的长江,此时的格局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浩荡江面泛起的浪花何止千千万万,要一枝独放、一枝独秀已不大可能。正是在这样

3、的背景下, 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 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现在流行的价值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在认真学习、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的基础上, 还必须强化两个意识,切实处理好文艺与地域的关系问题。所谓文艺超越地域的问题意识, 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 要有问题性思维定势与心理惯性。如果文艺只有对地域性的倚重,只有各美其美,没有美人之美,没有美美与共,那是很容易自足甚至自恋,很容易流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外在捕捉与表现,而如此一来,文艺就第 2 页 共 35 页容易走向清浅、单薄,走向平面化和表面化。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艺

4、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所谓对话意识,则是指文艺创作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对地域还是对时代,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同时,内蕴于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要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要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特殊看到普遍。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潜在的、与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也就是形成一种与理解有关的对话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有情怀,有使命感与责任感, 同时还要有眼光、 有志

5、向、 有深邃的思想, 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有对人类情感以及人性、人的生命意志的发现。(摘编自杜国景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倚重地域文化, 但在“共名”时代, 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B. 时代由“共名”走向“无名”, 是主流政治文化受市场经济冲击、 多元文化出现的结果。C. 地域文化在进入“无名”时代后变得愈加重要起来,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愈加明显。D. 文艺既要倚重地域文化,又要超越地域文化,这样才可避免文艺创作的浅薄化、表面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

6、过比较得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文艺被政治主题覆盖,八九十年代以后才改变了这种状况。B. 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共名”时代与“无名”时代的文艺格局。C. 选文用事实阐明了我国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关系的消长现象,也用事实证明了未来发展方向。D. 文章站在人类文艺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创作要发现人性与生命意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第 3 页 共 35 页A. 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B. 带着问题意识,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文艺创作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C. “共名”时代,在一个重大而统一的政

7、治主题的主导下,文化往往一枝独秀。D. 只有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的作者才可能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 “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

8、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 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 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 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 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 中国文化依循“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

9、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 “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 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 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 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 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 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第 4 页 共 35 页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 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 “君子”

10、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也不是随波逐流, 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

11、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B.“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用并列关系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逻辑严密。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

12、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自信,有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D.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第 5 页 共 35 页(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看, 小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不能局限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

13、同样重要。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较为固定,且往往隐姓埋名,但都从伦理规范出发,表现出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较为多样,且一般用真名, 有时因为社会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 但都从各自的小说观念出发来理解道德问题,小说显示的是对具体的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宣扬。叙事主体指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指写作时的那个真人。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 20 世纪之前大多教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来说。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对小说会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

14、批评,均与此有关。总体上看,由于二者研究路径的差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从作者出发,西方小说研究从文本出发,导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各有侧重: 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 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并不意味着对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图漠不关心, 相反, 它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来探寻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意图。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主要是受叙事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忽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对真实作者的重视。 似乎是天然的; 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小说

15、研究重视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史传“春秋笔法”对小说叙事的影响, 让寻找故事背后的作者意图成为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事。 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真实作者的身份以及这一身份所可能有的伦理意图。 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无论是否隐姓埋名, 都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在一般的作者看来,惩恶劝善这样的规范伦理是小说基本的伦理要求,所以像梼杌闲评这样虽然标榜“惩恶”而事实上以刻画人物复杂性为主的小说,真实作者索性隐身。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相比, 西方小说的真实作者则体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 其复杂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第 6 页 共 35

16、页的“序跋”“凡例”以及小说结尾程式化的“异史氏曰”; 二是重视作者身份, 作者大都署上真实姓名, 有时署笔名, 不同于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 而且其署真实姓名或署笔名,其直接动机未必与伦理有关, 更不是都与规范伦理有关, 这也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隐姓埋名与规范伦理直接有关;三是真实作者的小说观念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中西小说的真实作者在署名问题上的情况差异较大, 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往往需要考证才能知晓,西方小说作者即使用笔名,其真实身份一般也无疑问;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从事小说创作虽然动机各异,但都打着伦理说教的旗号,西方小说作者即使有伦理说教的动机。也只

17、是在各自的小说观念中来理解道德问题。 从而让说教成为一种道德品性的理解, 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宣扬。(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虽然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的现身方式有差别, 但他们的小说都是理解道德问题,而不是宣扬道德规范。B.真实作者是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之一, 其意图伦理同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C。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研究路径的差异,导致中国和西方分别侧重于文本伦理意图和真实作者伦理意图。D.与中国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不同, 西方小说作者常常署上真实姓名或笔名, 其直接动

18、机和规范伦理无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文章采用立论的方式, 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 重点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的不同。B.文章提出叙事主体包含三个层面, 然后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上的区别。第 7 页 共 35 页C.文章列举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史传“春秋笔法”, 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重视真实作者似乎是天然的。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 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和西方小说真实作者在现身方式、 是否使用真名和伦理说教方面的不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19、)A.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 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 这与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影响小说创作相关。B.虽然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 但对这二者并非同样侧重。C.梼杌闲评的作者选择隐身是受到小说基本伦理要求的影响,可见只有隐姓埋名的古典小说作者才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D.西方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的现象, 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也有性别歧视。 也是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多样的一个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该为满屏 yyds 而担忧吗如果要说这个夏天哪个词语最为流行,那么非 yyds 莫属。yyds 是“永远的神”汉语首字母

20、缩写,最早出现在电竞圈,随后这一词语“破圈” ,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夸赞东西好吃,yyds,为体坛强者欢呼,yyds,被好剧俘获,yyds放眼看去,几乎满屏都是 yyds。与 yyds 同时流行的还有 u1s1(有一说一) 、xswl(笑死我了)等缩写词,它们同样由某个小众圈子的年轻人所创造,之后广泛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中。对于新一波流行词的走红,人们并不陌生,远的说有寻呼机时代的 886(拜拜喽) 、520(我爱你)等,近的说有“喜大普奔” “细思极恐”等余温尚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就有言, “媒介即讯息” , 也即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带来的可能性远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重要, 因为前者直接关系

21、到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在社交媒体时代, 一句并不长的话断成好几行来说、 高度依赖表情包的使用、 对信息回复时间日益 “苛刻”第 8 页 共 35 页等正在成为新的“规范” ,而它们是不会出现在前互联网时代的。纵观流行词的不断更迭, 依稀可以看到媒介技术与人们通信方式演进的历史。 如果流行词也有所谓“语法”的话,一定完美匹配当时的通信工具与技术,比如数字谐音之于寻呼机时代,字母数字 emoji(表情符号)混杂之于社交媒体时代。不过,不同时代的“语法”虽各异,但在遵循语言经济学基本原则这一点上倒是相同的。人们通过缩写等造词方法,以期用更少的字符实现更快更多更简单的信息传递。不过,当绝大多数的赞

22、美都用 yyds、绝绝子(绝了,表示极好或极差)来表达,当搞笑的内容都以 xswl 来评论, 一些人的担忧也随之出现彼此所要传递的情绪或许可以 “秒懂” ,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或也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被牺牲掉了。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是如此之高, 这是否会助长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 进而导致表达失语症的出现?毕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引人关注的是,这类流行语多呈现为“比较级”乃至“最高级” ,频繁使用必然加速语言意义的消耗,造成语言的“通货膨胀” 。当在线社交需要用“哈哈哈哈”来代替“哈哈”表达高兴的状态,未来又该用什么来表达与 yyds 相同含

23、量的情绪和内容?表达的日渐匮乏,是否也将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一些情感和距离的感知?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集体情绪持续发生变化,新的流行词将会层出不穷,而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而且就如“时尚”一样,当一个流行词失去了其作为亚文化群体身份标识和区隔的作用,那么新的流行将被重新塑造推出,在分界与模仿的功能轮换中实现不断更迭。也因此,我们或许大可不必为眼下刷屏的 yyds 过度忧虑,如何避免在走出旧的话语束缚后,不自觉掉落进新的看似自由的束缚中,倒是值得我们始终保持警惕。(王丹光明日报2021 年 08 月 24 日 02 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2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万能流行词的实用性高,可能会助长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让人患上表达失语症。B “破圈”指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可以用来夸赞东西好吃等。第 9 页 共 35 页C网络语言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网络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交流所使用的流行语言。D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流行词演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引用麦克卢汉的话,论证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表达和交流出现的新变化。B对于新一波流行词的走红,本文从正反两面作了辩证分析,还对其未来作了科学预测。C为论证流行词通常与通信工具与技术完美匹

25、配,作者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D结尾照应标题,指出不必为 yyds 刷屏过度忧虑但要警惕掉进新的束缚中,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随着社会持续变迁,集体情绪持续发生变化,新的流行词将会层出不穷,可见语言犹如生态环境,拥有“新陈代谢”的能力。B网络流行词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迭代越来越快,它们也将活跃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C “绝绝子” “YYDS”这些叫网友大量应用的流行词,用更少的字符传递更快更多更简单信息,因此其内涵相当丰富。D网络流行语动辄多字叠用、使用比较级乃至最高级,造成语言通货膨胀,日常面对面交流则不可能有这种现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26、,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 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之路, 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60 年到中亚勘察了解中国涉外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 2 世纪,时显时隐存在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这就是“丝绸之路”学术概念首现。古代丝绸之路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开拓于陆地,也发展于海上。西汉张骞出使以后, 西域与中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初刻拍案惊奇 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南方的小橘子,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 17 世纪上万名欧洲海员生命的动人故事。第 10 页

27、 共 35 页海陆古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历史文明在今天翻开新世纪的篇章, 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调整,郑重提出共建新的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l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一带一路”总体规划蕴含着未来 30 年到 50 年间全球最好的商机,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历史文明的承传, 更是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

28、 为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多边合作方案, 型塑了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战略互动的基本范式。 “一带一路”的主旨是冀望与利益相关国家一起解决当前国际性的难题, 实现泛欧亚大陆及其沿岸地区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通过深度的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实现利益共赢。 “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可以将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互补、互惠、互促。总体上讲,“一带一路”东西牵着发展势头强劲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北美经济圈, 形成了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的大格局, 建立起了世界跨度最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将开启国家

29、间合作新模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发表重要演讲, 高度评价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 强调中巴要不断充实两国命运共同体内涵,做到守望相助,深化战略合作;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心心相印,坚持世代友好;风雨同舟,共对安全挑战;勇担责任,加强国际协作。当前,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为各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世纪新引擎。 我们热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利益共同体、 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宗旨,携手合作,共建互助开放的经济文化新体系。(摘编自乌东峰 从“一带一路”文明史迈向新时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丝

30、绸之路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第 11 页 共 35 页B.“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先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他经过勘察了解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 2 世纪,时显时隐存在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C.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上万名海员生命的故事,说明明清时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D.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 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

31、倡议, 是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调整提出的。B.“一带一路”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 其总体规划蕴含着未来几十年全球最好的商机,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C.“一带一路”战略承传历史文明, 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 有助于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将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度战略互动。D.“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实现利益共赢,解决这些国家的发展难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

32、命运共同体,这是新形势下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一带一路”牵着两个经济圈, 有助于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 从而建立世界跨度最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C.“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互补、 互惠、 互促, 为彼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世纪新引擎,因此,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D. 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将开启国家间合作新模式,习近平从互助、融利、友谊、安全、责任五个方面强调要充实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内涵。第 12 页 共 35 页(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

33、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求,因而其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是最难达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求”而达到“同”的目标。这里的“求”,即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对话来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关切,进而求同存异,寻找文明视阈的融汇。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好文化心态,尤其是要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对立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倡导文化会通。如果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对其他民族

34、所创造的时代文明视而不见,则势必会导致文化的误读与误判。事实表明,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开放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向世界展示的是平等与包容的胸怀。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示出来。但同时我们看到,全球化进程中的扩张与掠夺又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这就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

35、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被动接受其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由此可以预见,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未来摆在全世界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要注意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最后,文明交融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性追求,就在于以承认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为出发点,将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第 13 页 共 35 页给当代人类和平秩序所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存。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

36、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例如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彩陶在造型、质地、文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各种文化只有在互相关联中才能发展,文明在交往中才能成长。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并以包容的胸怀和欣赏者的眼光去对待其文化智慧与文化成就,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节选自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需要求同存异,才能进行坦诚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关切。B

37、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会产生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势必会导致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误读与误判。C文化霸权主义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这导致后发展国家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价值观。D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在同其他文化的相互关联和交往中发展成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针对不同民族文化难以达成理解沟通的现实状况,阐述了对如何达成文明交融的思考。B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既催生了文化多样性,也会滋生文化霸权,体现出辩证态度。C第四段以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彩陶有着惊人相似性为例,论证了文明交融是历史的主旋律。D文章分别从文化心态、文化实践以及文明交

38、流互鉴三个维度逐层递进展开论述,第 14 页 共 35 页层次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化霸权主义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悖,世界各民族应当予以抵制,但文化霸权主义短期不会消失。B经济全球化之前,世界各民族发展节奏未处于同步时空,因此不会存在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C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可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有助于保持人类文化的自身活力。D如果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并承认其文明发展的正当性,就可能减少冲突,促进和平。(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世

39、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对待。 “脱实向虚”在投资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过于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 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该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资产管理行业应积极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核心投资原则, 倡导、 引导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我们提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

40、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 “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重新定义,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并不对立,是一种递进关系。第 15 页 共 35 页我们一直在说“振兴实体经济” ,只有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才存在振兴的意义,老旧而无进步潜力的实体经济并不值得去振兴;其次,我们应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过去一提到实体经济,就想到工厂冒烟或者中国制造。但事实上有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实体,比如说现代农业,怎样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以及客户定制化的服务结合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农业是新实体经济, 也都应该划入 “新

41、实体经济” 的范畴,而不是用实体这个老概念,把这些新产业对立起来。发展新实体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本身也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需要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风险投资、信用融资、较高估值的退出机制。过去对于互联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如此,未来对认知科技更是积极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必须不断被提升和超越。新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未来,培育其壮大发展,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部门,更要围绕分享经济、认知科技等打造发展“新引擎” ,借助资本力量,培育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提供新

42、出路的创新企业来。(摘编自王广宇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B. “脱实向虚”表现为注重财务指标,这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C. 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原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可以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D. 从如何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结合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不属于新实体经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实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基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B. 作者将“新实体经济

43、”与传统实体经济进行比较,指出了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C. 作者谈振兴实体经济时强调:要看实体经济是否具有潜力,要厘清并且扩展它的范畴。D. 对于新实体经济,文章首先引入概念,接着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第 16 页 共 35 页A. 如果在投资市场重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追求短期利润,就能实现“脱虚向实” 。B. 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是“新实体经济” ,二者不是对立的。C. 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D. 没有实体经济也就没有财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

44、意义要有提升超越。2022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答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 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我国文艺与地域的话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与改革开放及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有关 。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时代往往都被重大而又统一的政治主题所涵盖,都有清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走向,这些政治主题与文化精神走向甚至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做出概括,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

45、放,再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1930 年代的救亡、革命等。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共名”现象。 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 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主流政治的引导虽然仍强大,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网络化、 影视叙事以及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增长, 这就使得我们的时代由“共名”进入了“无名”。 如果说“共名”时代是政治文化主导, 其潮流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那么,“无名”时代的文化潮流则好比是冲出夔门后的长江,此时的格局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浩荡江面泛起的浪花何止千千万万,要一枝独放、一枝独秀已不大可能。正是在这样

46、的背景下, 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 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现在流行的价值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在认真学习、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的基础上, 还必须强化两个意识,第 17 页 共 35 页切实处理好文艺与地域的关系问题。所谓文艺超越地域的问题意识, 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 要有问题性思维定势与心理惯性。如果文艺只有对地域性的倚重,只有各美其美,没有美人之美,没有美美与共,那是很容易自足甚至自恋,很容易流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外在捕捉与表现,而如此一来,文艺就容易走向清浅、单薄,走向平面化和表面化。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

47、艺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所谓对话意识,则是指文艺创作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对地域还是对时代,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同时,内蕴于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要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要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特殊看到普遍。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潜在的、与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也就是形成一种与理解有关的对话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有情怀,有使命感与责任感, 同时还要有眼光、 有

48、志向、 有深邃的思想, 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有对人类情感以及人性、人的生命意志的发现。(摘编自杜国景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倚重地域文化, 但在“共名”时代, 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B. 时代由“共名”走向“无名”, 是主流政治文化受市场经济冲击、 多元文化出现的结果。C. 地域文化在进入“无名”时代后变得愈加重要起来,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愈加明显。D. 文艺既要倚重地域文化,又要超越地域文化,这样才可避免文艺创作的浅薄化、表面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

49、通过比较得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文艺被政治主题覆盖,八九十年代以后才改变了这种状况。B. 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共名”时代与“无名”时代的文艺格局。C. 选文用事实阐明了我国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关系的消长现象,也用事实证明了未来发第 18 页 共 35 页展方向。D. 文章站在人类文艺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创作要发现人性与生命意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B. 带着问题意识,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文艺创作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C. “共名”时代,在一个重大而统一

50、的政治主题的主导下,文化往往一枝独秀。D. 只有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的作者才可能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答案】1. A2. C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但在共名时代, 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被遮蔽”不等于“消失”。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也用事实证明了未来发展方向”错误, 文中用道理论证来阐明“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 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必须强化两个意识, 切实处理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