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文档编号:2011703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PPT 页数:537 大小:2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7页
《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7页
《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7页
《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7页
《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财政学全册配套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精品完整课件5财政学w导论一、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w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w由于市场的失灵,有些物品、服务须由政府提供,即公共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一)政府同家庭和人民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息息相关(二)政府承担政治和社会职能(三)政府承担涉及国计民生和带有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四)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一)学习对象:1.财政的基本知识2.财政的基本理论3.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二)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财政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三)学习方法

2、: 唯物辩证法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2.借鉴西方财政学 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3.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4.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二、财政学的基本课题w (一)、经济学与财政学 w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则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w 经济学的层次及研究对象 w 1.宏观经济学:以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 w 2.部门经济学:特定部门的经济运行规律为研

3、究对象。 w 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规律。 w 4.财政学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专门研究分配行为的学科。 w 但财政学又不研究全部的分配行为,它只是研究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行为。(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w 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商品以及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政府的收支活动,亦称公共经济学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即政府影响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方式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运用税收、支出以及货币政策来影响失业总水平和价格水平w 研究目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

4、经济学分支学科。 w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工具w 统计分析工具:多元回归、结构化方程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规范分析工具w 无差异曲线:建立在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上、福利经济学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w 财政学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w 1、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w 主要是界定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定位。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总体上界定为: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以满足公共需求; 财政的支出范围是保证政府经济活动的需要,即在资金上保证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 w 2、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运用税收、支出以及货币政策来影响失业总水平和价格水平w 3、政府的微观

5、经济职能,即政府影响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方式三、财政学的理论体系w (一)、古典财政理论 w 17世纪和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对财政问题的论述。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了财政学。w “看不见的手”,政府要像“守夜人”,税收的,提出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和费用最小”四原则,“廉价政府”,而不是吃饭财政。( (二) )、现代财政理论w ()政府的经济干预理论 w 1、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契机。w 2、美国政府经济干预政策的成功首次在实践上证明了政府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w 3、凯恩斯现代财政学的创始人。凯恩斯19

6、36年出版通论,在理论上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和方法,开创性地建立了新的经济学体系,并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理论的基石。w 凯恩斯认为财政支出可以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弥补私人部门需求不足,充分就业。w 在卡恩的“乘数理论”基础上,论证政府投资具有“倍数”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作用。称“财政学派”。w 萨缪尔森发展成为新古典综合派。“滞胀”带来责难。()公共商品理论w 公共商品概念是公共商品理论、公共决策理论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和配置机制理论的基石。因此,公共商品及理论的产生是财政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w 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对财政理论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之一。w 国家分配论对财

7、政的产生和性质做出了解释。w 国家分配论的主要观点是:w -1.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w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w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w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w 财政分配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四、本书的理论体系框架w 基础理论w 财政支出理论w 财政收入理论w 财政制度与宏观管理理论五、教材与参考书w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w 李友元等,财政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w 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w 哈维罗森,财政学(Public Finance),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2003六、作业及考核w 考勤+平时作业w 期末考试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第二节 财政概念 第三节 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和市场w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market: market efficiency and market failures) w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governmen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government failures) w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ublic goods and public needs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w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一)市场与市场效率(二)市场失灵w w w 市场

9、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w 市场的要素和结构;w 资源配置机制要素;w 市场机制:产权和决策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经济平衡机制;w 盈利性,货币选票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机制w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w 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w 外部性的性质:1、企业和消费者都可能产生外部性;2、具有相互性;3、外部性可能是正的;4、公共品可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外部

10、性w 负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w 科斯定理(交易成本):市场经济将有利于生成一种有效率的资源分配,只要财产权有明确的归属,而交易成本又足够低,当这些条件具备时,效率就会实现,而无论初始的财产权是如何分配的。这种基本原理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产权界定和交易成本)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一)政府的经济作用(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三)政府干预失效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图11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政府的经济作用货币货币征税需求要素服务产品提供共用品供给政府企业家庭货币货币产品要素服务需求提供共用品征税供给政府的经济作用w(一

11、)一般性分配:w是以生产要素为核心的分配。如:w土地地租地主w劳动工资劳动力w资本利润(利息)资本家w一般性分配形式的特点:w一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w二是遵循自愿性原则。干预程度:w 干预程度:w 与政府规模相联系,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国家高于分权化国家,欧洲国家等占GDP的50%以上,北欧的高福利国家占GDP的60%以上,美国占GDP的30%以上,东南亚的“亚洲模式”占GDP的20%以下,我国1979年后下滑,到1997年回升占GDP的20%以上。政府干预手段w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 :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

12、府干预失效的表现w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三、公共需要、公共物品w 三、公共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一)公共需要(Public wants)(二)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三)公共选择( Public choices )( (一) )公共需要w (一)公共需要(Public wants)w 人类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可以分成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w 1、私人需求 w (1)私人需求的分类w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1 1、私人需求w (2)私人需求

13、的两大特点 w 一是受益的内在性。 w 二是需求的分散性。w 私人需求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或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类。( (一) )公共需要w (3)私人需求的分类w a奥塔锡克的分类:物质需要,运动和活动的需要,与别人关系的需要和文化需要。w b恩格斯的分类:生存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和享受资料的需要。 w c斯大林的分类,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w d需求层次论 需求层次论w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用图1-2示。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w 人的需要一般呈阶梯性向上的倾向。 w 人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 w 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 (

14、一) )公共需要w 2、公共需求w (1)公共需求的定义 w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w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 w -第一,公共需求是一种个人需要; w -第二,公共需求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w -第三,公共需求不仅是多数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整体需求。( (一) )公共需要w 与私人需求的相比,公共需求主要有三大特点: w -第一,受益外在性,即在一个人或少数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从中受益。 w -第二,需求整体性,即这种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 w -第三,一般是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二) )公共物品w (二)公共物品(Publi

15、c goods)1、公共商品是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Xjxij ni=1式中,Xj为商品的总量;xij为第 i 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 纯私人物品: 此公式说明:(1)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i 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n+j(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xn+jxinj此公式表明:(1)商品X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 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2)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纯公共物品:( (二) )公共物品w 2、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 w 与私人商品相比,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w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16、面: 首先,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其次,没有必要排斥他人消费公共商品。 最后,排他成本却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 w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即当增加一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 公共商品的非竞争性还意味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 )公共物品w 公共商品除了两大基本特征外,还可能表现出下面的特性:w -1.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性。即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w -2.规模效益较大。 w -3.初始投资大。 w -4.具有自然垄断性。 w 当然,上述几方面可能存在相互交叉或因果关系。( (二) )公共物品w 3、混合物品w

17、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可将公共商品分为两种类型: w 一种是纯粹公共商品,即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商品。 w 另一种是混合商品,即具有一定排他性或竞争性的商品。 w 纯粹公共商品、混合商品和私人商品的划分如图1-3所示:w 根据纯粹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的划分,常见的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如表1-1所示:( (二) )公共物品w 混合商品有两种不同类型:w 一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w 桥梁:不过分拥挤的情形w 二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图1-21-2需求层次论图1-2 需求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成就需要图

18、1-31-3商品划分图1-3 商品划分表表1-11-1纯粹公共商品 混合公共商品 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罪犯改造、法律法规、基础科学研究、社会文明及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传染病防治、消防服务、自然现象预报、自然灾害的防治、货币发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等。 教育、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有线电视广播、文体节目表演、产品质量认证、企业信誉评级,地质勘探等。 第二节 财政概念w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definition of public finance) w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features of publi

19、c finance) w 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about definition of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finance”)第二节 财政概念w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一)财政产生和发展(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三)简略的财政概念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一)财政产生和发展w 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和财政分配的目的。w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w 没有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存在就不会有财政的产生。这是因为:w 第一,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的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 第二,如果没

20、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w 财政的起源财政的发展w “国家分配论”中的财政概念。()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提w 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有的产生和存在。国家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 w 由此产生的问题:若先有国家后有财政,但在国家产生时的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如果在国家产生前已存在财政,财政的分配主体是什么? w实际上,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1、在国家产生初期由于政府的规模较小;2、财力上主要是基于一个或少数贵族家庭的支持,那时的财政实际上就是国王或者皇帝的家庭财务;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财政与家庭财务分离

21、,才使财政部门的机构和职能逐步完善。()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w 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w 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的私人商品予以满足; w 公共需求则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商品予以满足。 w 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以满足公共需求。(二)财政 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三)简略的财政概念w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 w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 w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决定于国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 w 3、财政分

22、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第二节 财政概念w 二、财政基本特征w 与一般性分配相比,财政分配有三大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主体性 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1、强制性。财政分配不遵循自愿性原则,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 2、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主要表现: 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国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其他主体的收入。(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第三节 财政职能w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approach and significance

23、of researching functions of public finance) w 二、资源配置职能(resource allocation)w 三、收入分配职能(income distribution)w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economic 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一、财政职能的含义w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w 政府的经济活动(财政分配活动)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w 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就体现为财政的职能。w 理解:1、这种职能是政府所固有的,只要政府存在,它就必然要进行某些活动,而这种活

24、动必定会对经济产生影响。w 2、财政的职能只是表明政府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经济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二、资源配置职能w 政府资源配置的必要性;w 提供公共商品;消除外效应;保障国家重点需要;宏观经济控制。w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w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w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即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外乎有两条途径:w (1)调整投资结构。w (2)调整资产存量结构,w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三、公平收入分配职能w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

25、能。w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w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w 1、通过税收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w 2、通过转移支出,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收入比例 x y洛仑兹曲线人口比例洛仑兹曲线:(图1-4 )四、稳定经济职能w 经济稳定增长的含义;w 财政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的内容: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平衡方面的手段:1、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2、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减缓经济波动。3、调节社会供求在结构上的平衡,这实质上

26、是个资源配置问题。本章小结w 【关键词】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 政府干预 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本章小结w 【复习与思考】w 1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w 2 什么是市场失灵?w 3 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w 4 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w 5 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w 6 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w 7 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w 8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w 9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w 10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w 1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

27、制和手段是什么?w 12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 w 手段是什么?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w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w 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公共选择(政治经济决策学,理解政府决策)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w 一、公共物品提供、生产w 二、公共物品效率产量w 三、公共物品的定价一、一、 公共商品提供、生产公共商品提供、生产w 纯公共物品w 混合商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二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w 混合商品的提供方式:w 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一、一

28、、 公共商品提供、生产公共商品提供、生产w (一)、公共部门 w 所谓公共部门,简言之,就是提供公共商品的组织机构总称。w 公共部门包括两大类:行政部门和事业部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履行政府职能,提供的主要是纯公共商品,而后者则主要从事非盈利性活动,生产提供的主要是混合商品。(二)、公共部门与公有制部门w 公共部门与公有制部门(或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w 公共部门是从其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角度定义的实体,即指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的部门; w 公有制部门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角度定义的实体。 w 公共部门既可能是公有制部门,也可能是私有制部门; w 而公有制部门既可能是生产提供公共商品

29、的公共部门,也可能是生产提供私人商品的私人部门。(见表2-1)(三) )、公共商品生产与提供的区别w 公共商品的生产与提供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w 公共商品的生产是一个技术过程;公共商品的提供则是一个资金安排过程以及出价消费过程。w 公共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完全可能不是同一个主体。公共商品的提供者是公共部门,但公共商品的生产则可能是私人部门。w 在实际中,也存在着私人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的现象。(四)、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的有效组织形式w 公共商品的两大特征产生了两个后果:w -第一,改变了“既定偏好”这一资源效率配置的条件。 w -第二,市场的拍卖制度不再引起消费者偏好的显示

30、。 w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公共商品的有效提供以及社会需求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政府而不是市场。二、二、 公共商品效率产量公共商品效率产量w (一)、私人商品的效率产量 w 私人需要是由消费上具有竞争性的私人商品予以满足,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通过市场上的自由定价机制来实现。 w 如果商品的供给和消费在竞争市场实现了均衡,则这种均衡意味着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效率状态。(见图2-1) (二)、公共商品效率产量的理论分析w 公共商品两大特征隐含的重要结论是: w 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商品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 w 根据配置效率条件(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公共商品的效率产量是: 当公共商品的社会边际效

31、益(MSB)等于提供这些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MSC)时所确定的生产提供量。(三)、公共商品效率产量的图形说明w 公共商品的效率产量可以得到图形上的说明。w 随着三个群体对同一种公共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三群体的边际效用之和也随之减少。(见图2-2)w 公共商品的效率产出,或效率产量,是社会边际效益曲线与边际成本与社会提供既定量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点所确定的公共商品产量。(见图2-3) w 结论:公共商品有效率提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社会边际效益与生产这种公共商品的社会边际成本相等。在图形上,就是当总边际效用曲线与提供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时所提出的公共商品产量Q0。表2-12-1商品生产资

32、料公共商品私人商品公有制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私有制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三、公共定价w (一)公共定价w 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w 从定价政策看,公共定价包括两方面: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w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w 定价水平是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收费)的多少。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包括:w 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

33、益的分析和评价w 一、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w 二、财政支出的效率w 三、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w 四、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一、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w 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效率与公平二者统一。社会福利水平是公平和效率的函数,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一公平;二效率。w 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二、财政支出的效率w 财政支出效率有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一)、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消费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欲望是无限性。而地球上的资源却有限的,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人们只能够生产出有限的产品。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的欲望或需求是

34、无限的。第二,这些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第三,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即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二)、资源配置的含义w 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w 资源配置有两层含义:w -第一,静态的资源配置。w -第二,动态的资源配置。w 静态资源配置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利用业已开发的经济资源;动态资源配置的意义在于开发潜在的可利用资源。w 经济学总是以资源的有限性和既定性为其研究的前提。因此,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静态的资源配置。(三)、资源配置机制w (1)资源配置过程 w 资源的配置同时存在于两个过程: 从技术角度考察,是一个由资源的自然特性决定的物理的、

35、化学的或生物的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 从社会角度考察,则是一个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但却决定于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过程,即配置过程。w 配置过程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机制来完成,并主要体现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性特征。w 资源配置过程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2 2)资源配置机制w 资源配置机制主要由四个主要“部件”组成: w 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w 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 w 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动力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 w 协调机制:即对各种不同资源配

36、置决策进行协调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3 3)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w 在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两种: w 一种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 w 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主要是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运行机制。 w 市场机制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所发现的能够产生最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配置机制;非市场机制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4 4)社会经济模式w 以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可以构成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模式: w 市场经济模式: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w 计划经济模式:即以政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w 在同一个社会里,可能同时存在两种资

37、源配置机制,这样就可能出现第三种经济模式,即“混合经济”模式。 w 但无论是哪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也无论是哪一种社会经济模式都需要对以下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做出选择: w -1生产什么?w -2如何生产? w -3为谁生产?w -4. 何时生产?(四)(四)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1、帕累托效率2、生产效率3、交换效率4、X-无效率1 1、效率的概念w (1)、效率效率是进行资源配置、选择公共商品供给方式、安排公共商品生产者和供给者最主要的标准。效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通常是指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给出)。w (2)、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实际上

38、只是一种效率状态的理想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配置的状态并非都具有帕累托效率,但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变动,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之为帕累托改善。对此类改善所设置的信条则被称之为帕累托准则。帕累托效率的实现要求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生产效率、交换效率。2 2、生产效率w 在既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效率最基本的内容,而这个意义上的效率就是生产效率。w 生产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存在一种生产组合,即在既定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不可能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出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那么这种生产组合便实现了生产效率。w 生产效率

39、的实现要求不能有任何资源浪费。3 3、交换效率w 生产效率的实现只是意味着运用现有资源生产的产品达到了最大产量,并不能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恰好符合人们的需要。 w 配置效率要求在实现最大产量的同时,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即在实现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要实现交换效率。 w 交换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所进行的交换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的同时而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则这种交换实现了交换效率。4 4、X-X-无效率w X-无效率(X-inefficiency)是与X-效率(X-efficiency)相对应的概念。 w X-效率是指实际产量达到了既定投入应有的最大产量。

40、w X无效率,在量度上是指:既定投入应有的最大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额。当存在生产效率时,所有的X无效率都应被完全剔除,如果存在X无效率就不会出现生产效率,也就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效率。三、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w (一)财政支出效益w 1.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关系。w 2.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支出过程的效益。w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w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w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w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w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w 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w内源性效益可分为三个方面:w 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支出规模与国

41、民经济w 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w 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四、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w 公共支出效益评价存在困难:1.缺乏共同性;2.存在隐性;3.长期性;4.不同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w 财政支出评价的几种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2成本效用分析法3. 因素分析评分法4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和民主化w 一、公共政策w 公共政策是公共商品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障公共商品供给与消费的准则和规范。公共选择是决定公共需求和公共政策的基本方式。w 二、公共需求的基础:公众及其偏好w 公众偏好; w 公众是公共需求最恰当的决定者;w 公众偏好是

42、公共需求的直接表现w 三、公众偏好表达的民主形式w 直接民主,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w 四、公众偏好的民主表达方式w (一)公众偏好的表达与经济;w (二)公众偏好表达的形式:w 通过投票选举表达;向决策者表达;w 向政策执行者表达;在媒体上表达w (三)投票规则w 1、一致性规则 2、多数性规则w 3、“投票之迷” w 4、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w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w 1、无法通过竞争市场产生公共商品的均衡价格,从而不可能产生均衡产量。 w 2、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公共选择和决定过程。 w 3、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 w 公共选择理论

43、是关于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 w 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二、公众偏好w 公众是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最恰当的决定者,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需求。w 一般地,是把一个被法律认可的民主政治选举结果看作是一种公众偏好和社会选择,并将以此为依据安排的公共支出作为最有效率的支出选择。w 一项公共需求从产生到实现,一般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偏好表达、政策制定与偏好实现。 其中,偏好表达是公共选择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运用自身的各种权利展示自己需求的活动和过程。三、公众偏好表达的民主形式w (一) 民主

44、,是国家在本质上、管理形式上与工作方式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w (二) 直接民主形式公众偏好表达有两种基本的民主形式,即直接民主形式和间接民主形式(或代议制)。其中,直接民主是公民直接行使其国家管理权利的民主形式。 w (三) 间接民主形式w 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通过代议机关实现其国家管理权利民主形式。w 间接民主形式有两个基本特征:w 一是代议机关的议员、代表由普选产生,有一定的任期; w 二是代议机关拥有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四、公众偏好的民主表达方式w (一) 公众偏好的表达与经济发展 w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决定过程的影响能力是一个国家民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45、w 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 w 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公民通常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w 居于世界最贫穷之列的六个国家,则是独裁的和最不民主的国家。这表明:在一个国家里,“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经济自由” 。w (二) 公众偏好表达的方式w 公众偏好的表达主要采用三种方式:w 第一,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表、议员等来表达其偏好或意愿。w 第二,通过法定渠道和手段直接向决策者表达其意愿。w 第三,对于政策执行者的意愿表达。w (三) 偏好展示缺陷:“免费乘车”问题w 公共选择的假定:除非与个人利益相违背,否则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进行选择,从而使公共选择的结果能够真正展示公众的偏好。w 但利益

46、冲突使部分公民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偏好。w 尤其是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对公共商品的支出负担与其对公共商品“显示的偏好”之间存在着某种正向关系时,他就可能在公共选择过程中隐藏其真实的偏好,不报或低报需求,而实际中却无偿或超值消费公共商品。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免费乘车”。w “免费乘车”会误导公共政策的制定,使公共政策与真实民意之间、公共商品提供与真实公共需求之间出现差异。五、投票规则w 公共选择研究个别消费者的偏好如何通过政治机制被转换成集体行动。 w 公共选择的投票规则是把个人偏好集合成集体决定的方法。 w (一) 一致性规则 w 投票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

47、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w 如果每个人所投的赞成票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的结果,那么一致同意就会产生帕累托改善,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效率。因此,在一致性原则下产生的结果是最理想的结果。 w 但是,一致同意的投票规则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复杂、投票成本高 。 w (二) 投票的多数性规则w 投票的多数性规则是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 w 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复杂多数(或“超多数”)规则。 w 简单多数规则是指当对一项议案进行表决时,只要超过半数的投票者投赞成票,该议案就可以获得通过。 简单多数投票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复杂多数规则要

48、求一项议案的通过要获得超过多数的赞成票。 w 多数性规则可以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少数人将其个人偏好强加给多数人的现象,所以排除了社会的总体状况绝对恶化的可能。 但多数性规则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w (三) “投票之谜”w 多数投票规则在技术和程序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投票之谜”(或“投票悖论”)。即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 w 反映个人偏好的理想和目标数和可供选择的提案个数越多,就越难以使某个提案获得多数票。 w 代议制比直接民主制更容易出现循环投票问题。 w 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和投票交易的存在将有助于解开投票之谜。w (四) 最优多数性规

49、则与交易成本w 最优多数规则是指:能使公共选择成本最低的多数性规则。 w 最优多数规则产生的主要依据在于:其他各种投票规则所存在的各种交易成本。 w 公共选择的交易成本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w 1、抉择成本,即运用不同手段使投票者赞成提案的成本。w 2、外部成本,指表决通过的提案对反对者带来的负外在效应。 w 一项提案所要求的赞成率越低,抉择成本就越低;w 但与此同时,该提案的代表性就越差,给反对该提案的人带来外部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见图2-3)最优的多数就是抉择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最小的那个多数。 六、公共政策的决定w (一) 公共政策的决定者 w 公共政策决定于两大主体:w 选民和决策者。

50、 决策者或政治家是由选民为自己选择的公仆和统治者。 w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家们被假定具有能使他们再次当选的机会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治家也有最大化行为使选票最大化。w (二) 公共选择中的交换w 在商品市场中,人们之间之所以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换可以增加其效用。 w 公共交换是为了增加效用。 w 公共交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w 公民要想取得更高的公共商品消费水平,就得负担更重的税负; w 政治家要想获得更多的选票,就得为选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w (三) 公共决策模型w 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被选择的产品 一种能够反映选民偏好以及根据其偏好在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抉择的结果。w 选民与决策者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财政学》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5.ppt)为本站会员(罗嗣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