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2 第二章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强化训练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一、单选题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工业基地。结合下表完成 12 题。闵行区循环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单位资源消耗年份2005 2006 2010 2015 2020万元GDP能源吨标准煤/万元0.4300.3390.3100.2850.27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900.3600.3280.3020.287万元GDP耗水量米3/万元46.4 42.6 34.8 29.2 24.5单位工
2、业增加值用水量米3/万元37.4 32.2 29.9 25.4 21.61.由闵行区的资源消耗状况可以判断闵行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是()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A.B.C.D.2.闵行区注重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的意义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污染增强集聚效益提高科技含量A.B.C.D.3.上海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其带动作用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贸易的发展,使周边地区成为其广阔的消费市场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
3、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A.B.C.D.凸显差异,加强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下图为 2012 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产业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 45 题。4.图中所代表的省(市)分别是()A.江苏、安徽、上海B.安徽、江苏、上海C.安徽、上海、江苏D.江苏、上海、安徽5.对三省(市)间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省(市)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趋同性特点B.省(市)最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三省(市)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能为D.省(市)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4、。读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完成 67题。6.图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A.南京B.杭州C.上海D.苏州7.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中()A.上海大都市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B.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电子、医药、钢铁、纺织等产业带动作用大C.南京都市圈不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D.杭州市是本区域的金融中心2016年 3 月 30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李克强总理表示,和其他城市群发展不一样,成渝城市群地理位置特殊。如果把长江看成一条龙,重庆至成都是龙尾。“龙尾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不住,将影响大半个中国”。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城市,
5、下图为成都、重庆城市地域形态图。据此完成 89 题。8.据材料推断,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是()A.壮大优势产业集群B.生态建设、环境治理C.基础设施互联互通D.成本共担、利益共享9.成渝城市群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核心城市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是()信息商务机械制造金融信贷石油化工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A.B.C.D.2018 年 11 月 5 日至 10 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在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会展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的 58 个国家 1 000多家企业参展;会展举办期间,上海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为进博会提供了一流的城市服务,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6、”。下图为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位置示意。读图,完成 1011 题。10.国家会展中心选址在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的原因是()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临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轨道交通耗时短高铁、航空辐射服务范围大A.B.C.D.11.能为进博会提供一流的城市服务,直接得益于上海市()A.经济水平高B.城市等级高C.人口规模大D.服务功能全2016年 4 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到 2020 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 2030 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19 年 4 月 8 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
7、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次指出要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图表资料,完成 1213 题。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概况比较项目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数量16251414人口/亿0.951.50.71.1GDP/万亿元 4.814.77.67.5人均 GDP/万元5.19.810.96.8面积/万千米218.521.211.121.5人口密度/(人平米-2)514708631512城镇化率/% 53.48 68.4784.1262.7212.成渝城市群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具有的优势有()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率较低,可以为国家
8、推进新型城镇化起到示范作用地处西南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产业基础雄厚,是泛亚欧的重要节点A.B.C.D.13.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核心城市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对外通达性较差,缺乏高端发展平台地区 GDP 增速太慢,还需提速区域中心城市太少,需要多升级A.B.C.D.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14.上海在“十三五”(20162020 年)期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地区竞争力。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上海重点淘汰的行业包括纺织印染、家具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非金属和金属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废弃资源和废
9、旧材料回收加工、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材料二某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状况。指标绝对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20 769.44-0.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6 159.55-1.8汽车制造业5 168.22-2.3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3 375.317.1精品钢铁制造业1 159.53-7.6成套设备制造业4 001.940.3生物医药制造业904.892.0材料三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
10、量和水平。材料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占据首要地位。(1)概括该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精品钢铁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2)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上海“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3)为什么上海市具有较高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15.(拓展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11、城镇化战略格局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材料三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 2016 年 GDP 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为“2000 年、2010年和 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城市城区生产总值(GDP)/亿元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庆市17 558.87.444.248.4成都市12 170.23.943.053.1南京市
12、10 503.02.439.258.4(1)根据材料,分析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位置优势。(2)根据材料二、三,从人文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3)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分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参考答案1.B2.C 3、C4.B5.B6.C7、.A 8.B9.A 10.C11.D 12.B13.A14、(1)发展特点:六大产业总产值大致与上年持平;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较显著;精品钢铁、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下滑(减少,负增长),成套设备制造业大体与上年持平。主要原因:精品钢铁制造业属于传统产业,由于上海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外竞争激烈,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生
13、物医药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竞争力强,利润高。(2)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但价格高,土地资源有限且地价高昂;对环保的要求高;市场需求大,消费能力强,追求产品高质量。因此上海产业调整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要求,可以实现高利润、无污染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上海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因此是合理的。(3)上海市有众多大学和研究所,人才充足;与发达国家科技交流频繁;信息通达;基础设施好;国家政策支持;重视基础教育;经济水平高等。15、(1)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沟通我国南北和东西;水运和铁路的交会处;是我国“一带一路”交会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西部龙头,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基地。(2)劳动力丰富;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交通便捷,具有水路和铁路交通的优势;工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政策扶持。(3)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