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459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A明朝国威的树立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2清朝时期形成的某种制度,它联系方式迅速、机密,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这一制度是()A内阁制度B奏折制度C军机处D金瓶掣签制度318 世纪中国本土商业网点更加紧密。每一重要行会(山西的银行家,安徽新安的商人)在大城市都拥有地方会馆作为会堂,拥有供过往人员用的客栈以及仓库、分支机构、钱庄。材

2、料表明()A山西、安徽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工商皆本”的观念影响广泛D传统小农经济已经失去优势地位4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下列选项中为明朝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B渤海都督府C安东都督府D奴儿干都司5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A经济凋敝B宗教信仰C人口膨胀D民族矛盾6清朝时,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雍正设置了()A中朝B刺史C内阁D军机处71684 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A辽东郡B伊犁将军C军机处D台湾府8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

3、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万历年间9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10“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对这种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表现出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反映出手工业者的分化C是新式经营方式的表现D表明传统经济的瓦解111624 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

4、,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A澳门B盛京C台湾D应天府12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 6 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 10.5 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县。材料说明了()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13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

5、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收复台湾B康熙皇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14丁尼达姆研究认为,在 15 世纪前的 1500 年中,有 35 种重要技术与发明从中国传入欧洲,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技术仅有 4 种。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在 15 世纪前()A东西方科技交流不畅通B中国科技在全球内传播C中国经济远比欧洲发达D中国科技水平领先欧洲15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

6、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一材料的核心内容是()A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B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理C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D清朝时台湾盛产食糖和粮食16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 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 6 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B西方列强的入侵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束缚1718 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A重农抑商B君主专制C闭关锁国

7、D对外开放18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19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016

8、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在我国处于主要地位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ABCD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 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戌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

9、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材料二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主

10、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1761 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

11、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 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据清高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

12、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

13、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24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北魏改革】材料一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4、,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唐皇长策】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清帝奇功】材料三1761 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 1770 年 10 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岳麓版教学参考书(1)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一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5、?(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一种怎样的态度?此外, 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爪哇国”“中国青花瓷器”“用铜钱买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 B 项符合题意。2B【解析】清朝奏折制度使君主和臣子得以直接沟通,故选 B 项;内阁制度是明朝形成的,排除 A 项

16、;军机处不体现君主和臣子的直接联系,排除 C 项;金瓶掣签是规定中央对西藏领袖继承的制度,排除 D项。3B【解析】“在大城市都拥有地方会馆”指的是清代的商帮,而徽商、晋商是其典型代表,故选 B 项;山西、安徽在18 世纪并不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 A 项;商业网点的分布与“工商皆本”的观念无关,排除 C 项;18 世纪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D 项。4D【解析】明朝在东北设置的管理机构是奴儿干都司,故选 D 项;黑水都督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排除 A 项;渤海都督府也是唐朝时设立的,排除 B 项;安东都督府是唐朝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排除C 项。5C【解析】康雍乾时期社会

17、经济繁荣,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社会根源,故 B 项错误;民族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 D 项错误。6D7D8B9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材料反映了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 项正确。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加强,并非衰落,B 项错误;C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中国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没有松动,D 项错误。10C【解析】材料表明在“大户”与“小户”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新式经营方式出现的表现,故选 C项。材料未反映家庭手

18、工业,排除 A 项;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1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故 C 项正确。12C【解析】据材料“耕地总面积从 6 亿亩增至 10.5 亿亩”“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县”,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满足了人口的增长,虽在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农业上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出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说明传统农业并未转型,故选 C 项。13A【解析】题干中提到,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隔绝台湾与大陆的

19、联系,并不能收复台湾,故 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14D【解析】根据“有 35 种重要技术与发明从中国传入欧洲,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技术仅有 4 种”可知,在中西方科技交流中,中国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在 15 世纪前中国科技水平领先欧洲,故选 D 项;根据中西方重要技术与发明的相互传播可知,双方之间的交流是畅通的,排除 A 项;题干只提到了中国科技在欧洲的传播,不能得出在全球内传播的结论,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技术与发明比欧洲传入中国的要多,但这不能说明中国经济远比欧洲发达,排除 C 项。15A【解析】清朝统一后,在台湾加强了管

20、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是食糖和粮食等;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是国家统一带来的结果,不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和侧重点,均排除。16A【解析】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B 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排除;A、C、D 三项都是其原因,三者相比较,A 项是主要原因,故选 A 项。1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

21、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18B【解析】“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是说“批红”权由司礼太监所职掌,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故选 B 项。“(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主要论述内阁大学士的职责仅是备顾问而已,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与材料之意无关,排除 A 项;“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主要论述内阁的职责,即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这是黄宗羲评价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弊端,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19A【解析】根

22、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 A 项。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地制约皇权,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 项;明太祖时废除宰相,排除 D项。20B【解析】根据材料“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可知,正确;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错误;材料中大量中国书籍被翻译成西方文字说明正确;材料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说明正确。故选 B 项。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1)举措:

23、废除土司,改派流官,派兵驻扎,改革赋税制度。(2)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2(1)秉承着“中外一体”的认识维护边疆主权,注重领土主权;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备;因俗而治或尊重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2)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可知,秉承着“中外一体”的认识维护边疆主权,注重领土主权;根

24、据材料一“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可知,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一“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可知,因俗而治或尊重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根据材料一“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可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备。第(2)问,根据材料二“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缓解内地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二“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并结合所学知

25、识可知,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23(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或由关中向中原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

26、区位。24(1)说汉话(或语言方面)。影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社会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答出其中 1 点即可)(2)平等(或团结或友爱或开明或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821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建碑,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答出其中 1 点即可)(3)态度:鼓励(或欢迎、表彰、奖励、团结或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相近意思皆可)。其他特点:一是严惩叛乱。举例: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粉碎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二是加强管理。举例: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在中央设理藩院。三是实行册封。举例:册封达赖、班禅。(写出两个特点两个例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